天天看點

馬斯克:續航裡程太高沒意義,電動汽車長續航是僞需求嗎?

導語:馬斯克在回答網友問題時稱:電動汽車續航裡程太高沒意義。如今各品牌都在追求長續航這條路上越走越遠,高端車型用上了100kW·h甚至150kW·h的電池。大電池自重大,充電時間長等問題也不容忽視。是以廠家和消費者對長續航的追求是僞需求嗎?

馬斯克:續航裡程太高沒意義,電動汽車長續航是僞需求嗎?
馬斯克:續航裡程太高沒意義,電動汽車長續航是僞需求嗎?

這波我站馬斯克!其實早在2020年,我就明确表達過一個觀點:新能源車的續航裡程,并不是越長越好。

消費者想的是,再等個三五年,買續航1000公裡的電動車,多好!

這種願望,盡管美好,但非理性。促成這種非理性想法的,一方面是裡程焦慮的“報複性補償”,另一方面是對技術的盲目樂觀。

一、真的需要那麼長的續航嗎?

如圖所示,有人統計北京車主的每日出行特征:80%的每日出行在50公裡以下、95%的出行在100公裡以下。

馬斯克:續航裡程太高沒意義,電動汽車長續航是僞需求嗎?

就算打5折,200公裡續航也夠了;考慮突發情況,就算200公裡不夠,400、600公裡總夠了吧?

我的第一輛電動車,買的時候心裡沒底,就挑續航長的買,NEDC續航670公裡。7萬公裡開下來,平心而論,當初買480公裡的标續版也是夠用的。

第二輛電動車,我應該會買續航略低一些的,完全夠用。

簡而言之:大多數消費者的出行需求是有邊界的。續航很低時,提高續航的收益很大;當續航達到600公裡時,繼續提高隻是為了滿足那些極少數需求了。

在充電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後,消費者對續航的需求會進一步降低。

是以馬斯克才會說:電動汽車續航裡程太高沒意義 —— 對極少數人有意義,對大部分人沒意義。

二、電池技術進一步提高的難度大

電芯層面,從523到622到811,能量密度不斷提高。811之後,提高能量密度面臨着安全性降低的代價—— 意味着要花更多電能用于熱管理,是以綜合效能未必比523強。

馬斯克:續航裡程太高沒意義,電動汽車長續航是僞需求嗎?

Pack層面,從模組成包 刀片電池與CTP CTC與滑闆底盤,系統能量密度也在不斷提高。

進一步提高的潛力很小了、難度很大了,像蔚來的150kWh電池包,就需要電芯與成組都使上吃奶的力氣才達到,成本想必也大為提升。

買個1000公裡續航的車,很可能遇到的情況是:隻用到前50%的電量,後面50%很少用到、最後的30%從來沒用到。 沒有使用的電池,每天還要背着跑,這很浪費資源啊!

就算做出了150kWh電池包,消費者也不一定買單,是以馬斯克說:會對處理能力、效率和整體性能産生負面影響。

當然,蔚來能換電,可以嘗試150kWh電池包。非換電的電動車,用上150kWh電池包的話,更多的是一種象征意義,未必有多少消費者買單。

馬斯克:續航裡程太高沒意義,電動汽車長續航是僞需求嗎?

做個總結:在電動車長續航做到600至800公裡時,已接近或達到了消費者出行需求的上限和電池技術的上限,再增加續航技術很難、需求上沒必要,是以這波我站馬斯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