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專家熱評烏克蘭危機:危機的根源在美國

作者:華語智庫

編者按:烏克蘭危機進入第九天。我們國内的自媒體,對俄烏沖突誰是誰非仍在争論不休。應該如何看待俄烏沖突?烏克蘭危機的根源在哪裡?華語智庫的專家們給出了自己的回答。

專家熱評烏克蘭危機:危機的根源在美國

一、判斷國際是非的标準要有立場

李毅臻(華語智庫進階研究員,新華社進階編輯,參考消息總編室原主任):

哲語雲:隻有永遠的利益,沒有永遠的敵人和朋友!信哉斯言。和發生任何事件一樣,俄烏沖突也引發國人批美批俄批烏各色議論,有的甚至尖銳對立,很正常!從不同的視角看還都有一定道理。但判斷國際問題的是非标準,歸根到底是國家利益,這就叫立場!

二、烏克蘭危機的根源在美國

沈孝泉(華語智庫進階研究員,新華社世界問題研究中心研究員):

蘇聯和蘇歐陣線解體意味着東西方冷戰結束,但美國并沒有放棄對俄羅斯的戰略打壓。

華約解散了,但與之對抗的北約卻保留下來,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政治軍事組織。

美國大力推進北約東擴,從1999年至2009年共擴大了12個國家,這些新成員都位于中東歐,對于俄羅斯形成包圍之勢。接下來,北約要接納的就是烏克蘭、格魯吉亞等,一旦這些國家加入,那麼北約的防務就直接抵達俄羅斯家門口,俄羅斯西部安全受到直接威脅。

于是俄羅斯絕地反擊,打了一場俄格閃電戰,此舉制止了北約的繼續東擴。此時西方内部就北約東擴産生了巨大分歧:法德等西歐國家堅決反對北約繼續東擴,對美國提出挑戰。

歐美産生分歧源自不同的戰略利益。美國對俄采取堅決打壓、欲置之于死地。歐洲則對俄又打又拉,避免把俄羅斯逼急,铤而走險,以確定歐洲安全。戰略利益的沖突造成歐美對俄立場差距拉大。這也造成歐洲在俄美之間擁有一定的活動空間。

2014年烏克蘭危機爆發,俄羅斯收複克裡米亞并介入烏東部沖突,在美俄極端對立的情況下,法德利用法國舉辦“諾曼底登陸70周年”紀念活動促成了法德俄烏四方上司人直接對話,史稱“諾曼底模式”,四方會議後來形成有關停火的“明斯克協定”。可見,俄羅斯所追求的是自身戰略安全。

這次普京對烏克蘭采取“特殊軍事行動”也是圍繞這一目标而展開的。2月24日,俄軍進入烏克蘭當天,莫斯科即提出與烏克蘭談判。按照作戰正常,要求談判一般應當是戰場失利一方談判求和,俄羅斯顯然不是失利者。在頭六天的行動中,俄軍遠未充分發揮其戰鬥力,這反映了普京用兵意圖不完全是在戰場上,而更深遠的意義是“以戰促談”。另一方面,俄方在談判中提出和解的條件有三:承認俄羅斯對克裡米亞的主權;烏克蘭去軍事化和去納粹化;烏克蘭保證中立地位。除了克裡米亞問題之外,核心是烏克蘭不能加入北約。而這個要求在此前俄羅斯向美國提出的“安全保障協定”中提出的北約停止東擴的要求是一緻的。

由此可見,烏克蘭危機以來俄羅斯的訴求是一貫的,即維護自身戰略安全。美國始終無視這一要求,卻把烏克蘭當做迫使俄讓步的籌碼,最終導緻目前俄烏的軍事對抗。是以,普京要達到“一箭雙雕”的目的,一是教訓一直挑釁鬧事的烏克蘭,二是促使美國回到有關北約停止東擴的談判桌上來。

三、西方文明中的戰争基因

王湘穗(華語智庫進階研究員,北航教授):

西方文明中有戰争基因,好結軍事之盟。

軍事同盟之間打大仗,是西方文明的惡性良性腫瘤。冷戰之後,應該與一戰,二戰後一樣,華約北約各歸塵土。可是為何北約要一直存在(還打了幾仗),要把俄羅斯逼上死路?這種軍事同盟體制是全球化時代的癌變,如今已成毒瘤。西方(歐洲人)反戰不反軍事同盟,把俄羅斯逼得不斷亮核武,準備魚死網破,西方/歐洲人這是在自尋死路啊。

作為以一神教為底色的西方文明,在認同上有很強排他性,有十字軍傳統,在安全上追求自身的絕對安全,忽略甚至威脅他人的安全。沒有和而不同、和為貴的意識,排斥共同安全理念。這是北約不斷東擴,甚至染指亞太的思想根源。

四、美國如意算盤不可能得逞

徐長銀(華語智庫執行理事長,新華社世界問題研究中心研究員):

幾天前我參加了一個與日本專家讨論烏克蘭危機的視訊會議。日本一位女士說,從地緣政治來看,美國把烏克蘭視為置于俄羅斯肚皮上的一把尖刀,随時想把這把尖刀刺進俄羅斯的肚子裡。這個比喻很形象,也很準确。一個日本學者能研究出這樣的結論,實屬難得,這或許會使我們某些學者汗顔。

基辛格曾表述過,烏克蘭不應成為西方陣營的前線哨所,而應是西方與俄羅斯溝通的橋梁。基辛格應該是站在西方的立場上說這句話的,但他至少說了一句實話:不要把俄羅斯逼得太緊,否則将會出亂子。

俄羅斯軍事打擊烏克蘭遭到美國和西方的嚴厲制裁。俄羅斯毫不服軟,普京指令俄羅斯核威懾力量進入最進階戒備狀态。

美國開始有些慌了。美國國務卿布林肯3月2日表示,核戰争沒有赢家,必須要避免核戰争,美國與俄羅斯外交的大門依然敞開着。

為了避免刺激俄羅斯,美國國防部2日宣美推遲原定的試射民兵III型洲際彈道飛彈的計劃。五角大樓發言人柯比表示:“在這一緊張時刻我們意識到,美國和俄羅斯都應注意誤判的風險并采取措施降低風險,這是至關重要的。”他指出,推遲試射的決定“展現出美國沒有意圖參與任何可能導緻誤解、誤判的行動”。

早知如此,何必當初。

美國煽動爆發俄烏沖突,聯合盟國力量嚴厲制裁俄羅斯,就是想制服、搞垮俄羅斯。美國的算盤打錯了,冷戰結束後的美國沒有做到,現在就更難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