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烏克蘭給百姓發槍,會遭到什麼下場?】
俄烏戰争爆發後,由于雙方正規軍實力對比懸殊,烏政府打起了發動人民戰争的念頭,向國民分發大量槍支,并号召群眾自制燃燒瓶,以阻滞俄軍進攻基輔。當然最終效果如何,現在還不得而知,不過如果将時間推到七十餘年前的柏林戰役,或許能找到答案。
1945年4月19日,蘇軍開始對柏林實施合圍。面對蘇軍的合圍,德軍高層還想拼命一搏,亮出了所謂的殺手锏——“人民沖鋒隊”。早在1944年,戈培爾和希特勒提出了建立民兵的想法,雖然德國國防軍前線指揮人員均認為隻有經過嚴格訓練、擁有合适裝備的成年男人才能進行軍事作戰,令百姓匆忙拿上武器去戰場送死是可恥行為,但1944年9月,希特勒還是下令成立“人民沖鋒隊”。
在成立初期,直接将德國境内16到60歲的所有健全男性公民全部編入,次年2月連健全女性公民也編入其中,總規模達到了驚人的600萬,由海因裡希·希姆萊任最高指揮官。為了充分發揮作戰效能,德軍對這支部隊還進行了編制劃分,包括大隊、中隊、小隊、分隊等。
在希特勒等人看來,“人民沖鋒隊”雖然作戰能力與德國國防軍根本不在同一水準線,但由于規模龐大,仍可拼死一搏。蘇軍合圍柏林期間,德軍開始調動“人民沖鋒隊”,并大規模發放槍支。這一幕與烏克蘭政府向平民發放槍支幾乎如出一轍,隻不過相較當時的德軍,現如今烏克蘭百姓拿到裝備性能要好得多。然而得到裝備的“人民沖鋒隊”結局如何呢?
資料顯示,據不完全統計,在柏林戰役中“人民沖鋒隊”總參戰人數隻有4萬人,而到柏林被蘇軍占領時,至少有1萬人戰死,傷者不計其數。至于這支隊伍作戰表現,用一句話來說就是一觸即潰,除了少部分進行拼死抵抗,多數參戰者對蘇軍僅造成了有限傷害。而對于這支臨時拼湊的隊伍,連德國國防軍也承認除了消耗蘇軍彈藥,起不到任何積極作用,當德軍試圖讓這支隊伍作為掩護部隊使用時,結果卻是四散而逃。至于所謂的600萬編制,到戰争結束,至少有100萬“人民沖鋒隊”成員被俘虜,17.5萬人陣亡,至于剩餘400多萬人,一部分壓根就沒參戰,另一部分,不排除是德軍僞造的資料。
簡而言之一句話,德軍成立的所謂“人民沖鋒隊”除了拿百姓當炮灰外,對戰争走向沒有起到任何影響。七十餘年前,希特勒已用實際行動證明這條路走不通,現在烏克蘭政府又故技重施,結局可想而知。
有資訊顯示,就在2月26日,“抗俄遊擊隊”在基輔伏擊了一輛SUV,射殺兩名平民,一男一女,但卻聲稱這是俄軍破壞部隊。由此可見,烏政府肆意發放槍支已引起了負面影響,并且有越來越多資訊顯示,基輔等地的暴力、搶劫事件激增。試問,烏政府此舉究竟是想讓百姓抵抗俄軍,還是效仿希特勒拿百姓當炮灰?若是後者着實令人不齒!
最後提一點,在《日内瓦公約第4公約(關于戰時保護平民的日内瓦公約)》中明确指出,處于沖突一方權力下的敵方平民應受到保護和人道待遇,禁止殺害、脅迫、虐待和驅逐和平居民。這意味着俄軍有義務保護烏克蘭平民。但同時,該條約中《關于戰俘待遇之日内瓦公約》在第一部第四條中關于戰俘定義中包括“未占領地之居民,當敵人迫近時,未及組織成為正規部隊,而立即自動拿起武器抵抗來侵軍隊者”,這就意味着一旦烏克蘭百姓拿起槍支,或将喪失平民保護待遇,可被俄軍視為戰鬥人員。這或将引發人道主義災難,而烏政府向平民發放槍支自然難逃幹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