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人退出基輔羅斯後,基輔卻無法再恢複往日羅斯民族的“粘合劑”,一方面,北方羅斯聚集在莫斯科附近,逐漸演變為俄羅斯民族,另一方面,南方羅斯卻向多瑙河靠近,有了新的經濟中心,再加上一些外來民族的融合,形成烏克蘭民族。
蒙古人坐鎮基輔,向東歐厲兵秣馬,摧腐拉朽,所向披靡。南方羅斯承受了最大壓力,源源不斷地向蒙古大軍提供軍需。而北方羅斯有一個英明的君主,他叫亞曆山大.涅夫斯基。涅夫斯基是個英雄,他有着高超的指揮藝術,多次打敗瑞典人和日耳曼人的入侵,保證了西北羅斯的完整。而面對蒙古大軍,涅夫斯基卻能清醒地識時務,放下姿态,忍辱負重地幫助蒙古人統治北方羅斯,由于他的調和,北方羅斯的日子相對比南方羅斯要好,為以後俄羅斯民族立下了汗馬功勞,正因為如此,後來斯大林宣布亞曆山大.涅夫斯基為民族英雄。
而南方羅斯卻在蒙古人的壓力下過着水深火熱的生活。當時基輔羅斯有一個加利西亞-沃裡尼亞王國,靠近東歐,南臨黑海及多瑙河流域。為了對抗蒙古人,加利西亞-沃裡尼亞聯絡羅馬教皇,天主教開始引入基輔羅斯。此舉引發了東正教教會的極度憤慨,認為這是叛變,誓與西賊不兩立。
這時南方羅斯地區可混亂了,簡直成了“難民營”,各方逃難的人聚集于此,有波蘭人、羅斯人、日耳曼人、突厥人、鞑靼人等等,他們好勇鬥狠,無所畏懼,慢慢就形成了哥薩克團體。
波蘭貴族利用哥薩克進行統治,實行“注冊哥薩克”,被承認的哥薩克可領俸祿,不用交稅,福利多多。這些哥薩克雇傭軍戰鬥力爆表,跟俄羅斯人死磕了不少回合。後來波蘭漸漸沒落,哥薩克領不到薪水就跟他們鬧翻了,爆發了起義。
起義首領赫梅利尼茨基建立了烏克蘭哥薩克酋長國,波蘭反撲過來,赫梅利尼茨基招架不住了,轉而求助于沙皇,俄羅斯人瞌睡送個枕頭---正是時候,于是欣然出兵,從此烏克蘭就打上了俄羅斯烙印,直到近代加盟蘇維埃共和國。
然而,烏克蘭民族的複雜性,東正教與天主教的紛争,使得烏克蘭注定難以獨善其身,于是又有了蘇聯解體後的獨立,但獨立後又要受大國的夾闆氣。
俄羅斯與烏克蘭,既血脈相連又恩怨情仇,分分合合,糾糾葛葛,剪不斷理還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