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跟随張莉,去發現經典小說中的迷人風景

近日,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了北京師範大學張莉教授的最新散文随筆集《小說風景》,該書源自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張莉在《小說評論》開設 “重讀現代中國故事”專欄,發表時曾産生廣泛影響。

跟随張莉,去發現經典小說中的迷人風景

在此書中,張莉用随筆式的寫作重讀魯迅的《祝福》,郁達夫的《過去》,沈從文的《蕭蕭》,蕭紅的《呼蘭河傳》,孫犁的《荷花澱》,莫言的《紅高粱》,餘華的《活着》,鐵凝的《笨花》……從這些耳熟能詳的篇目中,發現那些我們未曾窺見的小說微光;探索作家們的成長革新之路,思考他們如何在百年文學傳統的脈絡裡确立自我風格。通過精微的文本細讀,張莉帶領讀者重新認識中國現當代文學史所關注的核心命題:白話小說傳統、文體革命、愛情話語的變遷、中國民族風格的建構、革命抒情美學的形成……呈現百年中國新文學發展的内在美學邏輯。

《小說風景》中的章節大部分都發表于二零二一年,但它卻是張莉十年來文學教育的産物。近三年,張莉在北京師範大學給研究所學生開設“原典導讀”課,與研究所學生們一起共讀中國現當代文學的經典作品。她說“我聽過年輕人在課堂上的熱烈讨論,我也曾向他們講述過我的諸多了解,我甚至覺得,那些美妙的時刻也意味着這些文本早已不僅是文學史深處的文本,它們也勾連起了我們當下的生存,進而建立起我們與他們、當下與曆史的情感聯結。換言之,我希望通過這樣的文學實踐,建立一種屬于我們時代的‘文學的讀法’。”

跟随張莉,去發現經典小說中的迷人風景

北京師範大學張莉教授

在本書中,張莉展現了許多跨越文本時代的真知灼見,令人耳目一新。“郁達夫作品的主題,最饒有意味的地方在于不是寫‘性’而是寫‘情’,對于這位作家而言,重要的不是認出故人、認出情人,而是認出同類;重要的是作為受苦人遇到受苦人,作為失意人遇到失意人。”

她讀《呼蘭河傳》:“《呼蘭河傳》裡,即使是最庸常的群眾身上,也有着令人驚異的活下去的能量。蕭紅對于呼蘭河人民的生存,既有五四啟蒙思想的觀照,也有站在本地人内部視角的認知,甚而,她有着對人類整體生存的認識:呼蘭人的生存裡,既有人的無奈、人的苟且,也有人的超拔。”她寫下對于革命抒情作品的了解:“孫犁以個人聲音寫出千萬人的心之所向,由此,‘個我’便也成為了‘公我’,‘個我’與‘公我’情感與價值取向的高度契合是優秀革命抒情作品成功的關鍵。”

作為一位持續關注女性文學領域的專家,在本書中,張莉同樣用這一視角重新解讀了魯迅的《祝福》,她觀察到小說中女人們對祥林嫂的指責,在她看來,“柳媽之是以能占領這個居高臨下的位置,可以站在審判他人的角度,在于祥林嫂和她都相信女人節烈這一話語體系。”她談何以是女性之美?“某種意義上,鐵凝重新發現了女性身體之美,她将女性身體從外化的标簽中解放出來。這些身體不是供欲望化觀看的,但也不是用來展覽的,鐵凝筆下女性之美,是對自我身體的凝視、認同、接納,是自信與自在,是以健康和強壯為底的。”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孫郁在評價張莉的評論時說:在平庸主宰着人們認知結構的時候,批評家的存在方顯出自己的意義。張莉清醒地在一些文本裡看到了時代的盲區,而這是其思考的出發點。

在張莉看來,每一部優秀小說、每一個經典文本都有它獨一無二的風景,都有着它隐秘的入口,需要讀者去發現,小說風景的意義便在于此。讀者也可以借由本書,跟随張莉一起進行“文本探秘之旅”,去發現經典小說中的迷人風景。

南都記者 黃茜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