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烏克蘭VS俄羅斯:曆史上九個裡程碑時刻解釋了今天的軍事行動

作者:暢享曆史風雲天下

①:9世紀:基輔羅斯

在 9 世紀後期的某個時間點,一群自稱為羅斯(發音為“Roos”)的北歐人在現在的俄羅斯西北部建立了對東斯拉夫社群的控制權,然後沿着第聶伯河遷徙到基輔市,在現在的烏克蘭是他們的首都。曆史學家稱這個大型中世紀國家為基輔羅斯。

北歐精英很快就融入了當地的斯拉夫人口,他們開始稱自己為羅斯人或魯辛斯人。羅斯國家的中心是今天的烏克蘭中部。莫斯科始建于 12 世紀,位于當時遙遠的東北邊疆。988 年,死于 1015 年的弗洛迪默大公(烏克蘭語為“Volodymyr”,俄語為“Vladimir”)接受了拜占庭的基督教。很少有人讀或說教會和國家的文學語言,即古教會斯拉夫語。相反,他們講的是一系列東斯拉夫方言,最終發展出烏克蘭語、白俄羅斯語和俄語。

13世紀中葉,松散的羅斯公國聯邦被蒙古帝國輕而易舉地征服,但俄羅斯和烏克蘭仍然在争奪中世紀羅斯的光榮遺産。

烏克蘭VS俄羅斯:曆史上九個裡程碑時刻解釋了今天的軍事行動

②:1654:佩雷亞斯拉夫條約(又名佩雷亞斯拉夫協定)

利用 14 世紀後期蒙古勢力的衰落,莫斯科大公國和立陶宛大公國(後者最終與波蘭合并)瓜分了前羅斯的土地。一個新的烏克蘭哥薩克人社會團體在波蘭南部邊境發展起來,保護它免受克裡米亞鞑靼人的襲擊。烏克蘭哥薩克人是一大群自由人,其中許多是逃跑的農奴,他們守衛着波蘭南部草原邊境,抵禦土耳其和鞑靼人的襲擊。

“烏克蘭人”的概念已經存在,但當地人繼續稱自己為“俄羅斯人”,同時将未來的俄羅斯人稱為“莫斯科人”。到 17 世紀初期,烏克蘭土地上的東正教基督徒人口因天主教波蘭的宗教政策和農奴制的蔓延而變得對立——農奴制是一種農民被束縛在土地上并與之一起出賣的奴隸制形式。1648 年由蓋特曼(軍事領袖)博赫丹·赫梅利尼茨基(約 1595-1657 年)上司的哥薩克叛亂演變成一場反對波蘭統治的大規模社會和宗教戰争,導緻建立了酋長國,這是一個名義上在波蘭國王統治下自治但實際上獨立的哥薩克政體.

在尋找反對波蘭的盟友時,赫梅利尼茨基在 1654 年的佩雷亞斯拉夫條約中接受了東正教俄國沙皇的“保護”。“保護”的确切含義今天仍在争論中,但随後的俄羅斯政策影響了哥薩克土地的吸收,特别是在蓋特曼伊凡馬澤帕(1639-1709 年)在 1709 年與莫斯科決裂的嘗試失敗之後。

烏克蘭VS俄羅斯:曆史上九個裡程碑時刻解釋了今天的軍事行動

③:1876 年:Ems 法案

1764 年,葉卡捷琳娜二世(1729-96) 廢除了酋長國,以消除烏克蘭自治的最後殘餘,俄羅斯軍隊摧毀了第聶伯河上的哥薩克據點。哥薩克軍官可以宣稱自己是貴族——帝國同意接受他們與俄羅斯貴族平等,隻要他們能提供相關的文書工作——但烏克蘭農民最終被奴役。

在 18 世紀後期瓜分波蘭期間,凱瑟琳獲得了波蘭在 1654 年後保留的大片烏克蘭土地。随着酋長國的制度遺産被拆除,知識分子在其影響下對烏克蘭曆史和民間傳說産生了新的興趣泛歐浪漫主義。在 1840 年代,烏克蘭的民族吟遊詩人塔拉斯·舍甫琴科(Taras Shevchenko,1814-61 年)發表了他的第一首烏克蘭語詩歌,随後共同創立了一個秘密政治社團,讨論自由斯拉夫聯邦和廢除農奴制。

烏克蘭民族複興也在最西端的羅斯土地上進行,從波蘭轉移到奧地利帝國。憂心忡忡的俄羅斯當局于 1863 年作出回應,禁止出版用烏克蘭語編寫的教育文獻。1876 年,沙皇亞曆山大二世 (1818-81) 在德國巴德埃姆斯浴場度假時簽署了埃姆斯法案,禁止所有以烏克蘭語出版。帝國繼續通過獎勵那些它認為構成大俄羅斯人民的“小俄羅斯部落”的“忠誠”烏克蘭人來促進對俄羅斯文化的同化,同時以失業、逮捕和流放的形式歧視政治化的烏克蘭人。 . 烏克蘭愛國者現在開始使用“烏克蘭人”作為種族名稱,以表示他們與俄羅斯人的差別。

烏克蘭VS俄羅斯:曆史上九個裡程碑時刻解釋了今天的軍事行動

④:1918:烏克蘭獨立

随着 1917 年俄羅斯君主制在戰争和政治不和的壓力下崩潰,愛國的烏克蘭人建立了他們的協調機構中央拉達(委員會),該機構很快發展成為革命議會。俄羅斯臨時政府以烏克蘭人民共和國(UNR)的名義授予烏克蘭自治權,但布爾什維克随後拒絕承認它并入侵烏克蘭以将其納入蘇維埃國家。

UNR 于 1918 年 1 月宣布完全獨立,并在布爾什維克這樣做之前與布列斯特的同盟國簽署了和平條約。德國當局以酋長的曆史頭銜任命了一位烏克蘭君主,但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UNR重新掌權,并宣布與前奧匈帝國的烏克蘭領土統一。UNR 無法在俄羅斯内戰(1917-22 年)期間俄羅斯紅軍和白軍之間的巨大沖突中幸存下來,因為這兩個大國都不承認烏克蘭的主權,但烏克蘭獨立的先例迫使布爾什維克在 1922 年建立了一個蘇維埃烏克蘭共和國成為蘇聯的創始國之一。

然而,在 1930 年代初期,斯大林又回到了粉碎在革命期間發展起來的烏克蘭政治國家的未完成任務。大約 400 萬烏克蘭農民在 1932-33 年國家策劃的饑荒中喪生,這在烏克蘭被稱為大饑荒(“饑餓謀殺”)并被認為是種族滅絕——這種解釋在世界範圍内越來越被接受,但俄羅斯拒絕接受。斯大林還摧毀了烏克蘭的文化精英,并開始宣揚沙皇将烏克蘭人視為俄羅斯人的“弟弟”的觀念。

⑤:1945年:擴大的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繼他與希特勒就東歐和中歐的分裂達成協定後,斯大林于 1939 年 9 月入侵波蘭,并将波蘭在 1919 年與布爾什維克短暫交戰後保留的烏克蘭土地并入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結束了列甯關于紅色騎兵将革命帶到歐洲的夢想。在1945 年的雅爾塔會議上,丘吉爾和羅斯福允許斯大林保留這些領土。蘇聯人還向捷克斯洛伐克施壓,要求其放棄其“Rusyn”土地。

在其精力充沛的黨魁尼基塔·赫魯曉夫(Nikita Khrushchev,1894-1971)的上司下,由此産生的擴大的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幾乎将所有烏克蘭族裔占多數的地區都納入其中。赫魯曉夫由此實作了烏克蘭愛國者的長期目标,即建立一個統一的烏克蘭,但追求的是文化同化到俄羅斯的程序,而不是促進烏克蘭的自治。烏克蘭民族主義者在前波蘭領土上對蘇聯統治的頑固武裝抵抗一直持續到 1950 年代。

烏克蘭VS俄羅斯:曆史上九個裡程碑時刻解釋了今天的軍事行動

⑥:1954年:克裡米亞半島的轉移

克裡米亞(烏克蘭南部的克裡米亞半島)雖然僅通過陸地與烏克蘭相連,但在 1921 年成為俄羅斯境内的一個自治共和國,部分原因是該半島具有戰略意義。俄羅斯人和烏克蘭人都不是那裡的多數,在 1920 年代,蘇聯培養了克裡米亞鞑靼人的文化,他們自 13 世紀以來一直生活在半島上,俄羅斯帝國于 1783 年征服了克裡米亞汗國,以打動西方殖民地和亞洲新獨立國家的政策看似仁慈。

然而,當紅軍于 1944 年從納粹德國手中奪回克裡米亞時,斯大林下令強制驅逐鞑靼人,許多曆史學家認為這是種族滅絕。由于這次驅逐,俄羅斯族人幾乎在一夜之間成為了多數。戰争使半島的經濟和城市化為廢墟。為紀念佩雷亞斯拉夫 300 周年,赫魯曉夫組織了将克裡米亞移交給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的任務,即重建克裡米亞,并通過正在建設的主要管道為其提供淡水。他還希望取悅構成他的權力基礎的烏克蘭官僚,或許還希望在最近合并的民族主義西部地區增加俄羅斯文化的平衡。

⑦:1991年:蘇聯解體

當米哈伊爾·戈爾巴喬夫 (Mikhail Gorbachev) (1931–) 放松意識形态控制導緻大規模拒絕蘇聯共産主義時,烏克蘭和俄羅斯的民主活動家共同努力開創了新的政治,例如言論自由和自由選舉。俄羅斯總統鮑裡斯·葉利欽(Boris Yeltsin,1931-2007 年)的政府并沒有試圖維護蘇聯聯邦,而是尋求一個獨立的俄羅斯。這使得葉利欽成為烏克蘭總統列昂尼德·克拉夫丘克 (1934–) 的天然盟友,但前提是雙方都拒絕接受蘇聯的遺産。

1991 年 12 月的烏克蘭全民公投标志着聯盟的終結,俄羅斯、烏克蘭和白俄羅斯開始正式解散。然而,随着經濟改革在 1990 年代初期停滞不前,葉利欽和其他俄羅斯人物通過批評烏克蘭的文化政策和質疑克裡米亞的轉移,越來越多地吸引懷念蘇聯帝國的國内民族主義者。

1997 年,俄羅斯和烏克蘭之間的一項全面條約确認了烏克蘭邊界的完整性——俄羅斯和西方核大國也在 1994 年的布達佩斯備忘錄中保證了這一點,當時烏克蘭同意交出其蘇聯制造的核武庫。該條約于 2019 年 3 月 31 日到期。

⑧:2014 年:吞并克裡米亞和頓巴斯戰争

當烏克蘭的一場群眾革命推翻了親俄羅斯的總統維克托·亞努科維奇并讓親西方的民主力量上台時——這一行為得到了議會的準許并得到了提前舉行的總統選舉的确認——俄羅斯當局利用這場動蕩建立了對烏克蘭的軍事控制。克裡米亞。他們計算出,當地的大多數俄羅斯人會支援半島并入俄羅斯,因為他們會被更高的薪水和更好的職業選擇所吸引,而無需學習烏克蘭語。但加入俄羅斯的虛假公投産生了令人難以置信的結果,國際社會,除了北韓、叙利亞和委内瑞拉等少數親俄羅斯的異類,果斷譴責了吞并。

面對懲罰性的西方制裁,克裡米亞的俄羅斯當局開始鎮壓當地的烏克蘭和克裡米亞鞑靼人活動家。在確定對克裡米亞的控制之後,俄羅斯還在烏克蘭東南部的其他省份煽動叛亂,那裡的主要地區政黨長期以來一直培養親俄态度。但這種政策隻在頓巴斯有效,這是一個以俄語為主的蕭條工業區。當烏克蘭軍隊試圖重建立立控制權時,普京總統政府暗中派出正規軍支援親俄分裂分子和俄羅斯“志願軍”。

戰争的活躍階段一直持續到 2015 年秋季,2017 年和 2020 年初再次更新,導緻估計有 14,000 人喪生,估計有 150 萬人流離失所。

烏克蘭VS俄羅斯:曆史上九個裡程碑時刻解釋了今天的軍事行動

⑨:2021年:俄羅斯軍隊的集結和對西方的最後通牒

頓巴斯的戰争從未正式結束。低強度火災是日常現實,每周都有傷亡報告。西方中間人在 2015 年以“諾曼底模式”(德國、法國、俄羅斯和烏克蘭)舉行峰會,幫助緩和了軍事行動。2015 年在白俄羅斯首都舉行的首腦會議期間簽署的《明斯克議定書》為和平解決指明了道路,但它仍然受阻,因為某些步驟對烏克蘭來說也是不可接受的(一項允許地方選舉在兩個“人民共和國”,盡管俄羅斯軍隊在那裡存在,但沒有建立烏克蘭對其與俄羅斯邊界的控制)或俄羅斯(承認其軍隊的存在并撤出他們)。

2021 年底,西方和烏克蘭情報機構釋出了有關俄羅斯軍隊在烏克蘭邊境大規模集結以及為可能的入侵做好基礎設施準備的資訊。俄羅斯官員堅稱這些準備隻是軍事演習,但他們也向西方發出最後通牒,要求書面保證北約進一步東擴;對自 1997 年以來加入北約的北約成員國的武器類型進行限制;并停止與其他後蘇聯國家(尤其是烏克蘭和格魯吉亞)的任何北約軍事合作。與此同時,俄羅斯媒體對北約即将對俄羅斯發動襲擊和/或烏克蘭在頓巴斯發動進攻感到擔憂。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