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門遺址是揚州城遺址(隋~宋)的重要組成部分,被考古學界、史學界、建築界譽為“中國古代的城門通史”,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機關。日前,《2022年揚州城市建設和環境提升重點工程項目計劃》正式出台,今年我市将實施衆多古城保護項目,其中包括對揚州南門遺址保護設施改造提升工程。
改造
四大工程讓南門遺址更靓
南通西路與汶河路交叉口,有一座大型玻璃建築,這就是揚州南門遺址博物館,玻璃下面是南門遺址。該博物館地處古城核心地段,東臨古運河碼頭,西側為南門外大街,占地面積13000平方米,建築面積2700平方米。博物館西側的灑金橋是一座單孔磚石拱橋,為明代建築,博物館内有多處古代城牆遺存,在這些殘缺的城牆上,标有“甕城南牆”“甕城西牆”等文字。
據專家介紹,曆史上的南門是水路交通樞紐,南門遺址東部為包含主城牆、主城門、甕城牆、甕城門等在内的陸門遺址,遺址西部為橫跨汶河之上的水門和水關遺址,唐、五代、兩宋、明清時期都曾多次修建或修繕過城門。2010年9月24日,南門遺址博物館及廣場建成,當年作為2010中國·揚州世界運河名城博覽會開幕式主會場,來自世界各地的嘉賓,在這裡觸摸千年古城的曆史榮光。
“今年,南門遺址保護設施将進行改造提升。”專家介紹,未來南門遺址将實施四大工程,具體包括現有保護設施整改提升工程、文物本體保護工程、複原展示工程、周邊環境提升工程。
發現
1984年發現,20多年後全面發掘
南門遺址是怎麼被發現的?背後有着怎樣不為人知的故事?專家介紹,該遺址最早被發現,是在1984年修建南通西路時,當年南京博物院和揚州博物館從業人員進行了考古發掘,在發掘出部分遺存後,因受當時經濟條件等綜合因素制約,這處古遺址被回填保護。
這一重大發現,當時即引起了全國文物界、考古界極大關注。1986年5月,國家文物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江蘇省文化廳、南京博物院和揚州市考古專家在揚州召開了“揚州唐城南門遺址論證會”,專家一緻認為,唐羅城至明清城的南門遺址,解決了揚州城南界問題,被譽為“中國古代城門通史”。
時隔23年後的2007年初至9月,為配合南門遺址廣場建設,我市對建在南門遺址上的現代建築進行了大規模拆除,同時再次進行考古發掘。這次考古發掘,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等機關聯合組成揚州唐城考古工作隊,對該遺址進行全面考古發掘,發掘面積約2500平方米,唐、北宋、南宋、明、清等多個時期修建或修繕的陸門遺存與水門、水關遺址,展示在世人面前,同時還出土了一些銘文磚、文字瓦等建築構件類遺物,考古人員基本弄清楚了南門遺址的總體形制布局。
亮點
主城門位置千餘年幾無變動
據悉,2007年考古發掘成果顯示,揚州城南門及甕城始建于中唐,五代到北宋初期沿用并修繕,兩宋至明代數次修建或修繕,清代修建了南門僅殘存局部主門道。
“通過對揚州城南門遺址的發掘,明确了晚唐至明清的揚州城的城垣南線均在今南通路一線,晚唐以後的主城門、甕城門都有了逐漸縮小、變窄的趨勢。這與唐之後的揚州曆史地位的變化相符。考古發掘的結果還表明,南門主城門的位置千餘年基本未發生變動,這與南門位處汶河、護城河和運河等三條河道的交彙處有關。”專家介紹說。
“南門遺址博物館位于荷花池路與南通西路交叉口東南,總用地約1.3公頃。”專家介紹說,博物館由展示大廳和地下層組成,總建築面積約2700平方米。其中,展示大廳東西長約76米,南北跨度為40米,總高度約8米,采用單層大跨度鋼結構,外圍以玻璃幕牆為主,地下層主要是多媒體示範廳。該博物館因其模樣貌似北京的“鳥巢”,被形象地稱作“南門鳥巢”。
記者 張孔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