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人和山在一起,就是“仙”

人和山在一起,就是“仙”

物道君語:

山與山不相遇,人與山要相逢。

//

人們為什麼喜歡山,要從“仙”字談起。

明人屠隆說:“塵嚣易生厭惡,既生厭惡,乃思逃于清虛。”紅塵世界,一碟紅燒肉,一頓火鍋宴,輕便快捷的交通,雖是心之所向。然而俗世事多,會心累厭惡,有逃離心亦是人之常情。

遙想山中,沒有煩惱、羁絆、人情交際,唯山川無言,大地無聲,徜徉野徑,何嘗不是神仙日子。

人和山在一起,就是“仙”
人和山在一起,就是“仙”

更别說中國人看山是“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相看兩不厭,隻有敬亭山”,是“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山如有魔力,能把纏繞不掉的煩惱解除,心情平和超然,如真神仙。

天放晴了,雖逃不開紅塵俗世,然而有山可依,也是一件神仙樂事。

人和山在一起,就是“仙”

冬山如睡,春山如仙。

盡管今年春來晚,山上迎春、玉蘭、映山紅都沒開。然雪霁化而為水,越過漫山遍野,泥土變得松軟的同時,第一顆綠芽就冒了出來。

緊接着枯枝上的綠葉開了,匍匐的苔藓也滋潤起來,最後便和松樹的長青一起,所有層層疊疊、深淺不一的綠就占領了整個山林。

人和山在一起,就是“仙”

于是隻消等待清晨的白霧洶湧而來,春山就成了人世間的綠野仙蹤。人在山上,月入雲間,雨後青山,仙境裡的一切都帶着一種朦胧的美感。

更别提春濃時,槐花、杜鵑、桃花,黃的、粉的,鮮豔的,淡彩的,一切花朵要開的都開,要紅的都紅。再放眼一望,春花一簇簇,一坡坡,一山山,春山如仙亦如笑。

妙的是,《說文解字》有言:“山,宣也。謂能宣散氣、生萬物。”山氣如春氣,新鮮的空氣,滴翠的綠意,流水的響聲,一切全自然之物,能讓身體清透,精神振奮。

人和山在一起,就是“仙”

愛拍山的攝影師細草穿沙說:“山裡睡上幾個小時,會覺得精力十分充沛,抵得過城裡睡上兩天。”

當人在山下,俗事纏身,疲憊沉重之時,不如就潛入山中,獨攬一片青野。好的風水,會讓人從心靈到身體都産生一種生之力量。

人和山在一起,就是“仙”

盡管山很美,但上山還是一件極其麻煩的事。在青城山上開茶室的yoyo就感到疲憊,“要開一個多小時的車不如躺在家裡愉快。”

可是躺家裡久了,她就又沿着山路,蜿蜒而上,漸漸不見機器轟鳴,不見人煙,又漸漸穿過竹林,途徑閑花野草,直到山路盡頭。

每一個離開了尾氣喧天、人聲鼎沸的都市,進入寂靜山谷短居的人,都會有一種恍然隔世之感。

人和山在一起,就是“仙”

在山裡總起得早,露水未散,晨光清透,千條萬枝的綠葉在東風裡巍巍顫動,裹着草木的清香,鑽進褲管,和剛剛睡醒的村莊。

山裡人荷擔而出,閑遊人漫野山中,聽到了鳥雀呼晴,腳踩泥土的咯吱,露水沾衣欲濕未濕,花香襲人.......不知不覺身體的所有感官都被調動起來,慢慢忘卻了現代人的身份。

夜裡,月在雲中穿行而出,再看看竹葉青青,光影渺渺,會讓人由衷地感歎:這一日過得悠然又自在!

人和山在一起,就是“仙”

有人問:為何山中日月長?

答:山裡有神仙。

這句完整的詩出自宋代詩人錢時,“ 盡覺山中日月長,何心更夢白雲鄉”。山裡當然沒有完全成仙的人,隻是心在此處,聞風聽雨,此時情緒此時天,油然生出俱歸之意。

無事之享受,便是快活之仙。

人和山在一起,就是“仙”

中國人面對山不隻是山,而是“仁者樂山”。

南朝一位叫宗炳的畫家,對此有過踐行。他愛山喜水,一生遊覽無數,直到年老又生病才無法外出,卻也不悻悻。

“老疾俱至,名山恐難遍睹,唯當澄懷觀道,卧以遊之。”宗炳在《畫山水序》如是說。于是他就把山水畫展鋪在室内,哪怕盈尺小幅也無妨,慢慢看,也是好景緻。

人和山在一起,就是“仙”

這感覺大抵就像,當我們萎靡不振時,聽到“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語,就相信遭遇一山山一重重,也會花明有生機。

又或者當我們孤獨時,讀到“我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就明白再孤單也有青山相知。

哪怕紅塵世俗,令人心累煩惱,而又無暇上山,那就讀一讀陶潛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擡擡頭,此時良辰此時天,你也有自己的南山。

何為仙?

人和山在一起就是仙。

無論是夢裡、心裡、生活裡,遇到山的那一刻,可以享受“與天地精神獨往來”,或尋山問水煎茶,或就在心裡借山大喊一聲吐露煩事......對一切負擔釋然,身與心,輕如清風朗月。

有句話這麼說:“神仙别無法,隻生歡喜不生愁。”神仙也做不到無憂無慮,毫無煩惱,何況肉體凡胎的我們。

雖然我們大多數時候逃離不了泥沙俱下的紅塵,幸好有山可依,做個半日神仙。不是沒有憂愁,而是隻想歡喜。

人與山在一起,暫時忘卻煩惱,就是仙。

參考資料:

《中國文化之美|山裡,住着神仙,也藏了時光》 作者:細草穿沙

文字為物道原創,圖檔為淸涼地兒-了琹授權,轉載請聯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