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人民日報 觀長白丨查幹湖畔,那空靈蒼涼的琴聲

查幹湖,位于吉林省西北部、松遼平原東部的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不僅有盛大的冬捕,冰湖騰魚,湖畔還有遼闊的草原,是“馬頭琴之鄉”。

馬頭琴,是蒙古族曆史上較為悠久的一種弓弦樂器,琴身木制,長約一米,有兩根弦,共鳴箱呈梯形,因琴首雕有馬頭而得名。

馬頭琴琴聲,空靈高遠如長調,幽咽蒼涼似呼麥,聽着能讓人靈魂出竅。

人民日報 觀長白丨查幹湖畔,那空靈蒼涼的琴聲

前郭縣草原上的馬頭琴表演

在查幹湖畔的仿古建築群——前郭爾羅斯王爺府,中國馬頭琴之鄉的陳列館深藏其中。陳列館面積不大,展示着各式各樣的馬頭琴,圖文并茂地介紹了馬頭琴的曆史和制作工藝。

陳列館内的展闆用文字講述了這樣一個有趣的傳說:一位牧人非常想念死去的小馬,于是用小馬的腿骨作琴柱,頭骨作琴筒,馬尾做琴弦,把照小馬模樣雕刻的木制馬頭裝在琴柄頂端,故得名“馬頭琴”。

人民日報 觀長白丨查幹湖畔,那空靈蒼涼的琴聲

馬頭琴聲飄蕩在前郭縣的冰天雪地

傳說恐怕已無從考證,但在查幹湖畔的草原,蒙、漢等各族人民長期生息繁衍,與天地自然情深意切,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前郭爾羅斯人蘇赫巴魯等蒙古族學者,考證了前郭縣悠久的馬頭琴曆史。悠揚的馬頭琴聲伴随着前郭人民從草原一路走來,成為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馬頭琴音樂,在前郭縣有着悠久的傳承曆史、豐富的群衆基礎,目前有2000多人能夠熟練地演奏馬頭琴。

2006年,前郭縣被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正式命名為“中國馬頭琴之鄉”。2008年,前郭縣馬頭琴音樂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

人民日報 觀長白丨查幹湖畔,那空靈蒼涼的琴聲

白蘇古郎為學員講授制琴技藝

出生在呼倫貝爾草原的白蘇古郎,從小就對馬頭琴情有獨鐘,2005年來到前郭縣開始制作馬頭琴。如今,他已經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項目馬頭琴制作技藝省級代表性傳承人。

“希望用自己的雙手來傳承傳統技藝、弘揚民族文化。”近5年來,白蘇古郎已經教育訓練了200多名學員掌握制琴的技藝。

馬頭琴音悠長。在前郭縣,有太多和白蘇古郎一樣的人,為馬頭琴文化的傳承發展默默貢獻。

人民日報 觀長白丨查幹湖畔,那空靈蒼涼的琴聲

前郭縣校園内的馬頭琴音樂課

多年來,前郭縣堅持把馬頭琴音樂作為重要的文化事業推動發展,組建了全國首家馬頭琴藝術表演團體——郭爾羅斯馬頭琴樂團,同時不斷探索拓寬馬頭琴音樂普及之路。

目前,全縣共有30所學校開展馬頭琴音樂課程,設定了專門的馬頭琴音樂教室,學習馬頭琴的學生已達2000餘人。娜荷芽、阿拉坦等社群已連續三年為群衆開設免費的馬頭琴課程,全縣累計習練人數已達萬餘人次。

人民日報 觀長白丨查幹湖畔,那空靈蒼涼的琴聲

2019年,前郭縣馬頭琴齊奏《我和我的祖國》

2019年,前郭縣組織2019把馬頭琴齊奏《我和我的祖國》,創造了最大規模馬頭琴合奏吉尼斯世界紀錄。

“做的每一把琴,都融入了很多感情。”白蘇古郎說,琴有情,琴聲也是心聲。查幹湖畔馬頭琴,傳遞着前郭人民的心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