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小小的禦駕山還有這樣充滿神秘感的傳說

作者:新銳散文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小小的禦駕山還有這樣充滿神秘感的傳說

一年前一個偶然的機會,和先生登臨榮成域内崂山。登高望遠,在崂山東南方向有一個金蟾形的山包名叫禦駕山,聽說是當年秦始皇登臨的地方,就有了一探究竟的沖動。

壬寅年正月初九,這個心願如願得償。

崂山屯村志與榮成禦駕山隻隔了一條土路。我們在崂山屯村微笑聽雨的帶領下,在松樹掩映的土路上穿行,隻一袋煙的功夫,禦駕山山頂陡石橫空劈來。

禦駕山 風景這邊獨好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小小的禦駕山還有這樣充滿神秘感的傳說

從禦駕山東北一處入口登山,在行進過程中,中國近現代史史料學學會榮成聯絡處一行九人,一邊抒發對禦駕山初見的新鮮感,一邊避開稀疏矮小的松枝逶迤蛇行。上山途中,因為看不到山頂的景色,感性認識中的禦駕山就是一個矮到不能再矮的土山包,不似别的山陡峭高大。可是等我們撥開松樹走到山頂,看到峭立的石壁——“别有洞天”的詞不由的從心頭冒出來。

正在大家躊躇不前,不知道如何登上陡峭的山石時,登山“小旋風”、從來不用登山杖的麥子小姐姐,已經爬到飛檐狀的大石頭上載歌載舞了,我們同行的幾個差點被她驚掉了下巴,可是淡定姐麥子已經招呼着我們趕緊列隊,她為我們定格下這一精彩瞬間。大家登頂的快樂和那種“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妙意全鎖定在這小小的方寸間。

不過,麥子小姐姐那個“頂”,也僅有三人登過。我迂回到她的下方、北邊比較平緩的地方,去追蹤北邊的那塊形似“雙魚”的大石頭。

與第一高度的“飛來石”巧妙的避過。往大魚的頭部靠近,後邊的小夥伴開始關切的叮囑,“别涉險,别涉險……”我一回頭,再看麥子小姐姐剛剛登臨的石頭時,這個角度再看石頭的險峭程度,不由得冷汗直冒,但不敢将這份驚悚發散……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小小的禦駕山還有這樣充滿神秘感的傳說

我站在“雙魚石”的頭部,往北看崂山,就覺得“無限風光在險峰”此語不虛。

遠處的崂山山石挺拔峭立,山上植被茂密。山腳下阡陌縱橫,山南處榮烏高速似一條飄帶将崂山和禦駕山形成兩個遙相對望的兄弟。崂山的東邊就是一望無際的黃海海鷗、大天鵝、白鹭、灰鹭等在海天翺翔。東北角的榮成地标櫻花湖、體育公園清晰可見。站在山上不同的角度,視野不同,景色不同,但移步一景,景景不同,各美其美,美美與共。

想攀上“雙魚石”絕非易事。同行的大驿土老師率先登山魚的脊背,做“騎魚”姿态,我仿之,但惴惴不敢“騎魚”,小心翼翼的側坐魚脊。後橋梁、喃喃老師亦在我們的牽拉手拽下,并行側坐魚脊。有微笑聽雨妹妹定格之。随即,小夥伴紛紛效仿,一時間,男男女女并肩于大魚背脊,有同行的霞妹妹為我們定格最美好的瞬間,衆人大悅。

正如上山容易下山難,上魚脊容易,下魚脊沒有那麼簡單。“領頭羊”大長腿的橋梁老師第一個下來,接着,他在下邊接應,道不遠人、大驿土兩個暖男在後邊護衛,一衆人等慢慢下得“雙魚石”,不在話下。

不走回頭路,下山路,另辟蹊徑。

下得“雙魚”石,再看麥子第一次登頂的石頭側面,吾兩股戰戰之。

下行山路坡緩,光線溫潤,緊縮着的心也漸漸的放下了。

老朋友南蛇藤,那種暖暖的橘黃色,瞬間溫柔了驚魂未定的心。登頂的絕妙、驚險、刺激、興奮瞬間被平靜的歲月靜好安撫,微風不燥,春天真的來了。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小小的禦駕山還有這樣充滿神秘感的傳說

一棵松樹倔強的在石縫中潑辣的生長着,在春風中,這抹綠那麼恣意、自在、自由的活成了它自己想要的樣子。讓我們豔羨、欽佩。

近距離再看這些石頭,突然就沒有了征服的欲望,就像中年的我們,經曆了種種生活中的磨難和酸甜苦辣,就會與時光相安,與萬事言和,讓往事清零,讓一切随風。

人文厚重禦駕山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小小的禦駕山還有這樣充滿神秘感的傳說

據民國榮成縣志記載:禦駕山在崂山東南二裡,高二百五十尺,建修于康熙年間,三月三日會期,極其興盛。

榮成境内曆史上廟會較多,起初人們到廟上進香祈禱,後商賈逐漸介入,百貨所聚,形成一種特殊的傳統貿易場所。清末明初,榮成廟會30餘處,廟會一年一次,多在春季,會期多為5天,期中為正會。

舊時每逢廟會,百姓雲集,客商遠道而來,盛況空前。人們除看戲、燒香拜佛求仙外,主要是采購物品。廟會商品花樣繁多,粗細土雜品樣樣俱全。

有資料記載,禦駕山廟會會址在今崂山鎮崂山屯村,會期三月三日,參加者達萬人之多。交易有小海産品、各色雜貨等。1940年日軍侵入縣境後,廟會全部停業。

禦駕山廟規制尚不清楚,聽本土資深文史老師橋梁介紹說,他曾經十數次踏訪禦駕山,禦駕山廟有大殿和耳房組成,這個大殿坐落位置兩邊高、中間低,就像一個船型的地形。而大殿在中間,很平坦。大殿遺址處相傳有兩棵一雌一雄、長勢雄偉生命力旺盛的白果樹(銀杏樹),樹冠飽滿好像擎天華蓋,非常壯美。據山腳下崂山屯村的70多歲的王姓大叔回憶說,小時候在斜口島海上讨生活,遠遠的就能看到這兩棵白果樹的華蓋,一看到這華蓋,就找到了家的方向。在村子裡仰望,夕陽下,太陽的光在樹葉間形成的星芒,煞是好看。樹的剪影就像一幅畫,小時候他們小夥伴沒少爬樹摘白果,掏鳥窩,在白果樹蔭下,涼風習習,海邊人從沒有内地人的那種暑熱難耐的感覺。

橋梁老師指着廟會遺址說,當時的禦駕山廟會規模大,有一個戲台,趕廟會的人坐在北邊的山坡那裡看戲台上的演出,熙來人往,絡繹不絕的廟會現場,看大戲也是物質貧乏時期人們文化生活的最高享受,猶如八十年代早期人們對春節聯歡晚會的期盼。他還介紹說,站在遺址的東邊耳房的窗戶往南看,可以看到外邊一個人形石。他也曾在遺址的西邊往下的地方發現了碗和貝殼等物品,還有很粗壯的白果樹墩。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小小的禦駕山還有這樣充滿神秘感的傳說

我們跟随橋梁老師行走,果然在遺址的不遠處,發現一個頂天立地石柱旁,有一個“人形石”。眉毛胡子栩栩如生,儲存完好。與周邊山石被炸裂等不同,這處的山石,一高一低,一左一右,一壁立,一渾圓,相安于時光,彼此守候,彼此陪伴,也許是源于人們心底裡對“人形石”的一種敬畏吧,才使它們免受人為的打擾,才有了這榮成民國八景之一“禦駕山”上的一個靈性的、自然的神來之筆,安然于時光深處,見證禦駕山的前生與今世。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小小的禦駕山還有這樣充滿神秘感的傳說

民國榮成八景之一的“禦駕山”與西北的道光八景之一的“崂山雲洞”同為榮成名勝。而有關于廟會上的一個傳說也與“崂山雲洞”有着絲絲縷縷的聯系。

每年的二月十八日至三月二日,為玉駕山廟會期,前來趕會的人,絡繹不絕。上世紀初的一次廟會上,崂山前的甯家村在廟會上貼了一張尋人啟事。該村甯老漢家的女兒在一個大霧的早晨,從其外婆家回到甯家村的路上神秘失蹤。甯老漢在沿途村落逐一打聽,都說沒見過該女子。延至一個多月,仍然毫無音信。于是,甯老漢趁廟會人多之際,便貼了一張尋人啟事。這張尋人啟事被一位雲遊四方的老和尚發現,他向甯老漢問清女兒的生日時辰後,給甯老漢留下一句話:“一個月之内,你的女兒會回來的。”

十日之後的一個中午,甯老漢夫妻子正在家中準備午飯,忽然聽到裡屋隐約傳來女子的嗚咽聲,甯老漢夫妻連忙跑到裡屋一看,正是他們丢失多日的女兒。他們很奇怪女兒是怎麼進來的呢?

女兒向父母講述說,那天大霧的早晨,她從外婆家回來的路上,碰到一個年輕英俊的後生,頭戴禮帽,身穿長袍,文質彬彬。後生問她去哪裡,她說,去甯家。後生說,咱們正好同路。于是女子就跟在後生身後走。因為霧大,不知不覺中,她被後生領到一個小屋子裡,炕上坐着一個老太太,稱是後生的母親。這母子倆對她十分和善。後生每天出去回來都帶一些食物給她吃。大部分食物都可以吃,隻有一種食物沒法吃,這被後生稱之為面條的,她看到的卻是海蚯蚓。幾天後的一天,她聽到外面有一個聲音說:甯家的女兒走失,全家都急壞了,請速送女子歸家。老太太和後生決定将她送回家。後生對她說:“爬到我背上,别睜眼。”女子便爬到後生的背上,不多時,後生說:“睜開眼睛吧。”當她睜開眼睛時,發現自己已經坐在自己家中的炕上了。後來,人們紛紛說這是崂山雲洞裡的狐仙所為。有膽大的曾爬進雲洞裡,發現裡面十分寬敞還有一塊平整的大“石炕”,可容納100多人就坐。

這些帶有神秘色彩的傳說大多是流落在民間的傳聞于百姓的口口相傳中延續至今,在此對它的真實性不做探究,不過這些經過不斷修改加工的帶有神話色彩的故事,讓我們對禦駕山廟會和崂山雲洞有了一層神秘感。

隻此青綠禦駕山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小小的禦駕山還有這樣充滿神秘感的傳說

禦駕山最有特色的景物是石頭。所有的石頭上都長滿了地衣,如銅綠鏽斑,顯得斑駁陸離。石體上坑坑窪窪,大概是雨水腐蝕,日曬風化的結果。經過歲月的斧鑿,山體崩析龜裂,到處怪石嶙峋。山頂上,有的巨石成崖,陡險如削,似一仞寒光寶劍直刺天空;有的則亂石堆疊,危如累卵;有的則片岩橫空出岫,搖搖欲墜,其下的托石似乎奮不顧身,大有力挽同類垂危之勢。于是,山石形成了犬牙相銜、雙魚飛翔、伏虎欲捕、雙象依偎、猿猴懸壁等險峻之象,讓人心驚魄栗,歎為觀止。

這個季節,杜鵑花在來的路上,“隻此青綠”是此時禦駕山的主色調。樹是綠的、石頭地衣是綠的、萬物生發複蘇的氣息已經撲面而來……待不遠的将來,春暖花開時,我還會再來,來看滿山的映山紅,來跟這青綠來一場宿醉。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小小的禦駕山還有這樣充滿神秘感的傳說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小小的禦駕山還有這樣充滿神秘感的傳說

胡英麗,榮成市作家協會會員;1967年生。文字散見于《榮成文藝》《榮成時訊》《新銳散文》《中國品質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