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這也太好看了!南安78歲老伯手抄南音曲譜,被博物館收藏

古有明朝“四絕”才子文徵明80歲書寫蠅頭小楷,今有南安78歲老翁用蠅頭小楷抄錄南音曲譜。他的南音書法作品被各大博物館和藝術館收藏,甚至有人願出高價收藏,他就是霞美鎮山美村的陳衍豆老先生。

近日,記者來到陳老先生家中,近距離了解他和南音、書法結下的不解之緣。

石匠晚年重拾愛好

半路“出家”學書法

21日,記者見到了陳衍豆老先生。眼前的他,頭戴鴨舌帽,身姿筆挺,看起來精神抖擻,絲毫不像已邁入古稀之年的老人。

“來,帶你們看看我的作品……”打完招呼,陳衍豆迫不及待地領着大家進入客廳,打開陳舊古樸的樟木箱,小心翼翼地拿出珍藏作品。

這也太好看了!南安78歲老伯手抄南音曲譜,被博物館收藏

“這些可都是他的寶貝,平日誰都動不得。”老伴傅麗端笑着說,雖然自己鬥大字不識一升,但覺得丈夫的書法極其好看。

《王一鳴南音演唱專輯抄》《泉州南音(指)五大套抄》《金剛經》……随着卷軸徐徐打開,一幅幅手抄作品躍然紙上,隻見眼前的楷書清秀工整、卷氣流暢,細膩而不纖弱,秀美而不散漫,作品中透出的那份“沉靜”,更是讓人震撼。

這也太好看了!南安78歲老伯手抄南音曲譜,被博物館收藏
這也太好看了!南安78歲老伯手抄南音曲譜,被博物館收藏
這也太好看了!南安78歲老伯手抄南音曲譜,被博物館收藏
這也太好看了!南安78歲老伯手抄南音曲譜,被博物館收藏

最令人歎為觀止的是《泉州南音(指)五大套抄》。眼前的蠅頭小楷,分行布白、疏密相間,每字不足0.5厘米,同時還标注了南音的指法和音符的音高。“寫小楷要用大力,抄寫起來相當不易,抄錄完還要用紅色朱砂标記,抄錄近兩萬字用了四五個月。”陳衍豆告訴記者,每次抄錄前,他都要先花時間在草稿上練習,并熟悉内容。“至少要練習一個多小時,才能進入‘下筆如有神’境界。”

這也太好看了!南安78歲老伯手抄南音曲譜,被博物館收藏
這也太好看了!南安78歲老伯手抄南音曲譜,被博物館收藏

焚香、研磨、潤筆……一系列準備工作完成後,陳衍豆慢條斯理地戴上老花鏡,現場展示起了書法。隻見他穩穩地握住毛筆,寫起字來流暢自然。“可别小看這雙手,以前可是打石的。”陳衍豆笑着聊起了自己的人生故事。

這也太好看了!南安78歲老伯手抄南音曲譜,被博物館收藏

陳衍豆的家族中,有擔任教書先生的長輩,是以留下了不少墨寶。受上一輩人影響,幼年的他鐘情南音和書法。由于家境貧寒,10多歲的他便随着同鄉人上山開采花崗岩,成為一名采石匠,47歲時,他前往甘肅經營石材生意。

“雖然幹的是粗活,但我喜歡書法這種細活。”盡管前半生與書法“八竿子打不着邊”,陳衍豆還是決心在晚年重拾幼時愛好。

他經常穿梭在各地書畫裝裱店,與一幫書法愛好者交流。與西安一位著名書法家的相識,成為他人生的一個轉折點,這一年他已年近六十。“那位書法家建議我研習書法,享受生活樂趣,而不是整天忙于生意。”至此,陳衍豆半路“出家”,研習起了書法。

2003年起,陳衍豆開始在中國書法家協會教育訓練中心學習書法,師從周俊傑、李剛田等諸多教授,每周四節課,每節課兩小時。“在教育訓練中心學習了3年,沒上課的時候,我白天做生意,晚上練書法,經常顧不上吃飯就騎着自行車往書法館裡趕。”

受非遺傳承人影響

決心用書法記錄南音

2012年,回到家鄉的陳衍豆,結識了泉州南音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王大浩,并向他學習洞箫。

這也太好看了!南安78歲老伯手抄南音曲譜,被博物館收藏

平日裡,王大浩老師會邀請陳衍豆去觀看自己的演出。“在一次演出中,王老師提到目前現存南音僅有2000多首,我聽了十分感慨,便想着自己既擅長小楷書法,又熟悉音律,何不把這些南音記錄下來呢?”陳衍豆說。

2013年,陳衍豆受王大浩邀請,為南音傳承人王一鳴抄寫南音專輯。幾番斟酌後,他決定用蠅頭小楷抄錄南音曲譜,以傳統書法記錄古老的南音。

“寫書法講究專注,夜深人靜時注意力才能高度集中。”陳衍豆告訴記者,為了完成作品,他每天淩晨兩三點便起床抄寫,直到清晨五六點才休息,吃完早餐,睡個回籠覺後又繼續抄寫。

一個月後,7首南音曲譜抄寫完畢,長4.5米、寬0.3米的紙張上,濃縮了近萬字酣暢俊美、精如版刻的蠅楷……面對眼前的“巨幅”作品,陳衍豆并沒有私藏,而是捐給泉州市博物館作為閩南文化展品,成為民國以來該博物館收藏的第一卷手抄南音曲譜。

值得一提的是,陳衍豆的作品《泉州南音(指)五大套抄》也被推薦到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館藏(展)。

這也太好看了!南安78歲老伯手抄南音曲譜,被博物館收藏
這也太好看了!南安78歲老伯手抄南音曲譜,被博物館收藏
這也太好看了!南安78歲老伯手抄南音曲譜,被博物館收藏
這也太好看了!南安78歲老伯手抄南音曲譜,被博物館收藏

2013年至今,陳衍豆一直保持着淩晨三四點起床寫經抄書的生活習慣。9年來,他抄寫南音和經書100多萬字,廢筆300多支……陳衍豆的生活已經離不開書法,到了“一天不提筆,渾身不自在”的境地。

“每天除了吃飯、睡覺、鍛煉,其餘時間他都在和書法打交道。”傅麗端告訴記者,一年365天,陳衍豆走出家門的次數屈指可數。

有趣的是,陳衍豆還在家中設定了兩處藏書閣。記者看到,一摞摞書法作品被他珍藏在一個個木箱裡,為了防潮,底部還特意用紙箱墊高。“以後我能給兩個兒子留下什麼?我想就是這些‘墨寶’了,因為這是我的心血,我的精神财富。”

“老先生用蠅頭小楷抄錄南音代表作,不論是年齡、工時、篇幅或是小楷書法水準,都令人敬佩,這是不忘初心的藝術傳承,更是一種家國情懷,值得我們後輩學習!”南安市書法協會副主席歐陽良程告訴記者。

“用書法記錄和傳承南音,陳老先生是‘南安第一人’,看到他的作品後,我們深切感受到他對傳統文化的尊重。”南安市文體和旅遊局黨組成員、三級主任科員石建發介紹。

助力“非遺新聲”《心水南音》

為logo題字、手寫工乂譜

國際博物館日,受邀至泉州博物館手抄南音曲譜;參加“春暖花開”義賣會,将作品義賣所得悉數捐出,幫助困難學子;2015年初,寄居雪峰寺抄寫佛經,被寺廟永久收藏;2018年,拍賣自己的書法作品,所得資金用作霞美鎮志願者協會愛心基金……這些年來,陳衍豆經常參加各類公益活動,用書法參與公益、傳承閩南文化。

去年,火遍泉州大街小巷的南音樂隊“心水南音”首支單曲《風打梨》一經釋出,迅速席卷各網絡平台。其實,該單曲MV片頭出現的“心水南音”logo,就出自陳衍豆之手。

這也太好看了!南安78歲老伯手抄南音曲譜,被博物館收藏

在他看來,“心水南音”作為泉州古城複興南音項目計劃,不僅實作了“千年南音新傳唱”,而且賦能閩南文化,讓南音連接配接到更為廣闊的舞台,不斷提升了其文化影響力和文化價值。“是以,當這個團隊找我題字和手寫工乂譜時,我毫不猶豫就答應了。”陳衍豆告訴記者,自己的書法作品出現在視訊中,也算是為千年雅樂能夠“走下去,傳出去”出了力。

“聽聞泉州南音研究社即将編輯出版指譜大全,出爐後我計劃用小楷書法整冊抄錄。”前半生“以石為生”的陳衍豆,後半生決心“以書為樂”。

離開之餘,陳衍豆和夥伴們拿起洞箫、琵琶、拍闆,現場彈唱起經典的南音《風打梨》。袅袅南音在耳畔響起,曲調圓潤動聽、韻味悠揚,在他們的身上,讓人看到了傳承的力量。

THE END

記者:賴香珠 李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