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这也太好看了!南安78岁老伯手抄南音曲谱,被博物馆收藏

古有明朝“四绝”才子文徵明80岁书写蝇头小楷,今有南安78岁老翁用蝇头小楷抄录南音曲谱。他的南音书法作品被各大博物馆和艺术馆收藏,甚至有人愿出高价收藏,他就是霞美镇山美村的陈衍豆老先生。

近日,记者来到陈老先生家中,近距离了解他和南音、书法结下的不解之缘。

石匠晚年重拾爱好

半路“出家”学书法

21日,记者见到了陈衍豆老先生。眼前的他,头戴鸭舌帽,身姿笔挺,看起来精神抖擞,丝毫不像已迈入古稀之年的老人。

“来,带你们看看我的作品……”打完招呼,陈衍豆迫不及待地领着大家进入客厅,打开陈旧古朴的樟木箱,小心翼翼地拿出珍藏作品。

这也太好看了!南安78岁老伯手抄南音曲谱,被博物馆收藏

“这些可都是他的宝贝,平日谁都动不得。”老伴傅丽端笑着说,虽然自己斗大字不识一升,但觉得丈夫的书法极其好看。

《王一鸣南音演唱专辑抄》《泉州南音(指)五大套抄》《金刚经》……随着卷轴徐徐打开,一幅幅手抄作品跃然纸上,只见眼前的楷书清秀工整、卷气流畅,细腻而不纤弱,秀美而不散漫,作品中透出的那份“沉静”,更是让人震撼。

这也太好看了!南安78岁老伯手抄南音曲谱,被博物馆收藏
这也太好看了!南安78岁老伯手抄南音曲谱,被博物馆收藏
这也太好看了!南安78岁老伯手抄南音曲谱,被博物馆收藏
这也太好看了!南安78岁老伯手抄南音曲谱,被博物馆收藏

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是《泉州南音(指)五大套抄》。眼前的蝇头小楷,分行布白、疏密相间,每字不足0.5厘米,同时还标注了南音的指法和音符的音高。“写小楷要用大力,抄写起来相当不易,抄录完还要用红色朱砂标记,抄录近两万字用了四五个月。”陈衍豆告诉记者,每次抄录前,他都要先花时间在草稿上练习,并熟悉内容。“至少要练习一个多小时,才能进入‘下笔如有神’境界。”

这也太好看了!南安78岁老伯手抄南音曲谱,被博物馆收藏
这也太好看了!南安78岁老伯手抄南音曲谱,被博物馆收藏

焚香、研磨、润笔……一系列准备工作完成后,陈衍豆慢条斯理地戴上老花镜,现场展示起了书法。只见他稳稳地握住毛笔,写起字来流畅自然。“可别小看这双手,以前可是打石的。”陈衍豆笑着聊起了自己的人生故事。

这也太好看了!南安78岁老伯手抄南音曲谱,被博物馆收藏

陈衍豆的家族中,有担任教书先生的长辈,因此留下了不少墨宝。受上一辈人影响,幼年的他钟情南音和书法。由于家境贫寒,10多岁的他便随着同乡人上山开采花岗岩,成为一名采石匠,47岁时,他前往甘肃经营石材生意。

“虽然干的是粗活,但我喜欢书法这种细活。”尽管前半生与书法“八竿子打不着边”,陈衍豆还是决心在晚年重拾幼时爱好。

他经常穿梭在各地书画装裱店,与一帮书法爱好者交流。与西安一位著名书法家的相识,成为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这一年他已年近六十。“那位书法家建议我研习书法,享受生活乐趣,而不是整天忙于生意。”至此,陈衍豆半路“出家”,研习起了书法。

2003年起,陈衍豆开始在中国书法家协会培训中心学习书法,师从周俊杰、李刚田等诸多教授,每周四节课,每节课两小时。“在培训中心学习了3年,没上课的时候,我白天做生意,晚上练书法,经常顾不上吃饭就骑着自行车往书法馆里赶。”

受非遗传承人影响

决心用书法记录南音

2012年,回到家乡的陈衍豆,结识了泉州南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大浩,并向他学习洞箫。

这也太好看了!南安78岁老伯手抄南音曲谱,被博物馆收藏

平日里,王大浩老师会邀请陈衍豆去观看自己的演出。“在一次演出中,王老师提到目前现存南音仅有2000多首,我听了十分感慨,便想着自己既擅长小楷书法,又熟悉音律,何不把这些南音记录下来呢?”陈衍豆说。

2013年,陈衍豆受王大浩邀请,为南音传承人王一鸣抄写南音专辑。几番斟酌后,他决定用蝇头小楷抄录南音曲谱,以传统书法记录古老的南音。

“写书法讲究专注,夜深人静时注意力才能高度集中。”陈衍豆告诉记者,为了完成作品,他每天凌晨两三点便起床抄写,直到清晨五六点才休息,吃完早餐,睡个回笼觉后又继续抄写。

一个月后,7首南音曲谱抄写完毕,长4.5米、宽0.3米的纸张上,浓缩了近万字酣畅俊美、精如版刻的蝇楷……面对眼前的“巨幅”作品,陈衍豆并没有私藏,而是捐给泉州市博物馆作为闽南文化展品,成为民国以来该博物馆收藏的第一卷手抄南音曲谱。

值得一提的是,陈衍豆的作品《泉州南音(指)五大套抄》也被推荐到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藏(展)。

这也太好看了!南安78岁老伯手抄南音曲谱,被博物馆收藏
这也太好看了!南安78岁老伯手抄南音曲谱,被博物馆收藏
这也太好看了!南安78岁老伯手抄南音曲谱,被博物馆收藏
这也太好看了!南安78岁老伯手抄南音曲谱,被博物馆收藏

2013年至今,陈衍豆一直保持着凌晨三四点起床写经抄书的生活习惯。9年来,他抄写南音和经书100多万字,废笔300多支……陈衍豆的生活已经离不开书法,到了“一天不提笔,浑身不自在”的境地。

“每天除了吃饭、睡觉、锻炼,其余时间他都在和书法打交道。”傅丽端告诉记者,一年365天,陈衍豆走出家门的次数屈指可数。

有趣的是,陈衍豆还在家中设置了两处藏书阁。记者看到,一摞摞书法作品被他珍藏在一个个木箱里,为了防潮,底部还特意用纸箱垫高。“以后我能给两个儿子留下什么?我想就是这些‘墨宝’了,因为这是我的心血,我的精神财富。”

“老先生用蝇头小楷抄录南音代表作,不论是年龄、工时、篇幅或是小楷书法水准,都令人敬佩,这是不忘初心的艺术传承,更是一种家国情怀,值得我们后辈学习!”南安市书法协会副主席欧阳良程告诉记者。

“用书法记录和传承南音,陈老先生是‘南安第一人’,看到他的作品后,我们深切感受到他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南安市文体和旅游局党组成员、三级主任科员石建发介绍。

助力“非遗新声”《心水南音》

为logo题字、手写工乂谱

国际博物馆日,受邀至泉州博物馆手抄南音曲谱;参加“春暖花开”义卖会,将作品义卖所得悉数捐出,帮助困难学子;2015年初,寄居雪峰寺抄写佛经,被寺庙永久收藏;2018年,拍卖自己的书法作品,所得资金用作霞美镇志愿者协会爱心基金……这些年来,陈衍豆经常参加各类公益活动,用书法参与公益、传承闽南文化。

去年,火遍泉州大街小巷的南音乐队“心水南音”首支单曲《风打梨》一经发布,迅速席卷各网络平台。其实,该单曲MV片头出现的“心水南音”logo,就出自陈衍豆之手。

这也太好看了!南安78岁老伯手抄南音曲谱,被博物馆收藏

在他看来,“心水南音”作为泉州古城复兴南音项目计划,不仅实现了“千年南音新传唱”,而且赋能闽南文化,让南音连接到更为广阔的舞台,不断提升了其文化影响力和文化价值。“因此,当这个团队找我题字和手写工乂谱时,我毫不犹豫就答应了。”陈衍豆告诉记者,自己的书法作品出现在视频中,也算是为千年雅乐能够“走下去,传出去”出了力。

“听闻泉州南音研究社即将编辑出版指谱大全,出炉后我计划用小楷书法整册抄录。”前半生“以石为生”的陈衍豆,后半生决心“以书为乐”。

离开之余,陈衍豆和伙伴们拿起洞箫、琵琶、拍板,现场弹唱起经典的南音《风打梨》。袅袅南音在耳畔响起,曲调圆润动听、韵味悠扬,在他们的身上,让人看到了传承的力量。

THE END

记者:赖香珠 李想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