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鮮衣怒馬——别樣的婚戀

屯:元亨,利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

上六:乘馬班如,泣血漣如。

九五:屯其膏。小貞吉;大貞兇。

六四:乘馬班如,求婚媾。往,吉。無不利。

六三:即鹿無虞,惟入于林中。君子幾,不如舍。往,吝。

六二:屯如邅如。乘馬班如。匪寇。婚媾。女子貞不字,十年乃字。

初九:磐桓。利居貞。利建侯。

商代有個以“屯”命名的國家,位置在現在的山東南部,甲骨文蔔辭有“……東夷有曰:屯囗餘囗……”,東夷,即東部地區。南朝裴骃《史記集解》注:“屯在魯之南也。”即現在的山東陽谷縣境内。陽谷縣安樂鎮後屯村至今還立有一塊古碑,“孔子宿處”,就是古屯國境内。

屯國的存在時間比較早,比較長。蔔辭有“壬戌蔔,用侯屯自上甲十示。”上甲就是上甲微,商的先祖大約公元前1770左右的夏朝時期一直到西周初期。《殷周金文內建》收錄了一件有銘文的青銅器“屯鼎”,被證明為西周早期的器物,也就是說屯國在西周初期還存在過的。

《說文解字》說:屯:難也。象艸木之初生。屯然而難。那麼為何會取這樣一個不詳的國名呢?屯字,還有囤積的意思,屯國人多,物豐,是以亡國了還能殘存數年,直到西周初期還存在着。

看看商王幾次對屯國的讨伐。“丁酉蔔,貞執屯。”是商王占蔔準備攻打屯國。

“丙寅蔔,亘貞:王(奚戍)多屯,若于下上。”商王占蔔攻打屯國吉利,然後祈求先王和神靈庇佑這次出師大捷。

“庚戌蔔,雀于屯出。”商的宗親雀國作為主力攻打屯國,占領了屯地,俘虜了屯國大量的群眾。

屯國雖然滅國,但是其文化卻延續了下來,正是有了文化的凝聚,才使得屯國的後裔們能夠頑強的延續下去。

為何這麼說?

其實《屯》即春之意。《說文解字》說得很清楚的“象艸木之初生。”春天草木初生之象。而《屯》中描寫的也是跟春天有關的事物。

來分析《屯》中描述的屯國群眾社會生活的場景。

攸往:變化無常。

利建侯:侯,指時節。利見侯就是适合制定曆法體系,亦或是期待一個好的時節到來之意。

《周易》中有很多卦辭中有“利建侯”,建侯便非封侯,封侯是王賜封為侯,而沒有自己建立為侯的,自己隻能建國。在此,建侯是指制定節氣,古老的“七十二物候圖”中“五日為侯,三侯為氣,六氣為時,四時為歲。”

《屯》講述的是自始至終,守持正道,安居樂業。期待一個好的時節到來。

磐桓:磐,石頭。桓,《說文解字》為亭郵表也,從木亘聲。表即古代土圭上立的測影的表。磐桓即在石頭上刻的表。

利居貞:安居樂業。

初九講述的是看着圭表上的節令刻畫,耐心等待吧。期待一年中的那個好日子的到來。

邅:徘徊不前。

乘馬班如:指的就是天上的房宿,組成房宿的四顆星左骖、左服、右骖、右服,叫天驷,又被稱為“龍馬”,其排列很整齊的。班如即整齊之意。

匪寇。婚媾:不是搶婚,而是訂婚期。

女子貞不字,十年乃字:貞為堅持。乃為等待。十年為虛數,過些日時之意。意思就是女子堅持不答應,等些日時再說。

六二講述的是春天的初昏時刻,四個年輕人騎着馬,排列整齊地等着,其中一個向一位年輕的女子求婚。女子覺得男方禮節不正統,拒絕訂婚,等些時日再說。

古今以來,這一句爻辭是最難了解的,基本上沒有一個正确的解讀。為何這裡訂婚會有這種排場呢?《禮記·昏義》有:“是以昏禮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皆主人筵幾于廟,而拜迎于門外,入,揖讓而升,聽命于廟,是以敬慎重正昏禮也。”這裡很明确的規定了婚事從訂婚到結婚的一序列禮儀、禮節規範,不能逾矩。

虞通娛。

君子幾:君子指青壯年男子。

六三講述的是幾個年輕力壯的男子去樹林裡狩獵野鹿。因為人少,沒有圍獵到野鹿隻好依依不舍的傳回,等下次再來。

六四講述的是幾個年輕人騎着馬再去求婚。自始至終都很順利。

膏:《說文解字》為肥也。這裡指糧食。

九五講述的是囤積了一些糧食,小的操辦可以,大操大辦就不夠用了。

上六講述的是婚禮很隆重,迎親的隊伍騎着高頭大馬,整齊列隊,此時,女子及其家人抱在一起大哭。

《屯》其實描寫的是婚嫁之事,其中側重描寫的是節令和禮儀。

《周禮·地官司徒·媒氏》雲:“凡男女自成名以上,皆書年月日名焉。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仲春之月,令會男女,於是時也,奔者不禁。若無故而不用令者,罰之。”

周代有明文規定,凡男女自出生三個月取了名字的,要登記出生時間和姓名。規定男子三十必須娶妻,女子二十必須出嫁。仲春二月,是男女婚嫁的時間。這個時候,如果有私奔的也不加禁止。如果無故而拒絕婚嫁的,要處罰。

之是以《詩經》之《國風·邶風·靜女》也有描寫春天男女出門去自由戀愛的場景,“靜女其姝,俟我于城隅。愛而不見,搔首踟蹰。”這不就是“女子貞不字,十年乃字。”中女孩子的矜持嗎?

那麼為何要規定在仲春二月是婚嫁的時間呢?

《呂氏春秋·仲春紀》雲:“是月也,日夜分,雷乃發聲,始電。蟄蟲鹹動,開戶始出,先雷三日,奮铎以令于兆民曰:“雷且發聲,有不戒其容止者,生子不備,必有兇災。”日夜分,則同度量,鈞衡石,角鬥桶,正權概。”這是古人遵從自然之道而制定的時間節點,那麼其有什麼優越性呢?

《呂氏春秋·季春紀》雲:“精氣之集也,必有入也。集於羽鳥,與為飛揚;集於走獸,與為流行;集於珠玉,與為精朗;集於樹木,與為茂長;集於聖人,與為夐明。精氣之來也,因輕而揚之,因走而行之,因美而良之,因長而養之,因智而明之。”

意思是蟄伏了一個冬天的人,到了春天其精氣神都很充足,這個時候結婚有兩個有點,一個是利于容易懷孕生子。二個是生的孩子元神也足,健康,茁壯。幾千年前的中國古人對于優生優育學研究得非常透徹,值得後世學習和發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