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西安文脈——唐宮雅樂越千年

作者:在長安

來自:THU秦協

唐宮雅樂越千年

——世界級非遺項目集賢鼓樂

一條東西走向的巨大山脈,從中國的中部一路綿延向西,成為黃河、 長江的分水嶺,将幅員遼闊的中國一分為二。

這山,就是氣勢磅礴的秦嶺。

秦嶺的北坡,是有着“ 八百裡秦川”美稱的關中平原。從新石器時代開始,人類就在此農耕、定居,孕育了璀璨的東方文明。

翻開古老的《詩經》,一句“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定格了中華民族“ 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的禮樂傳統,極大地豐盈了中國人的人文精神。

入選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項目的集賢鼓樂,是這片神奇土地上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年逾古稀的顧景昭老人,中等身材,雙目有神,腰闆倍直,是這項世界級非遺的傳承人之一。

在一個春光明媚的日子裡,我們來到了集賢村,在顧景昭老人充滿質樸和敦厚的講述中,許多關于集賢和鼓樂的掌故,從歲月的深處走出,漸次鮮活開來。

西安文脈——唐宮雅樂越千年

集賢鼓樂

集賢是一個有故事的地方

西安城南,秦嶺北麓,有一座曆史悠久的集賢古鎮,也就是今天西安高新區的集賢鎮。這裡是距道教聖地樓觀台六公裡的集賢古堡,是華夏财神趙公明的故裡,也是道家鼻祖老子煉丹的地方。

為什麼會取“ 集賢”二字為名呢?顧景昭老人說,有史料記載,早在西周時期,就有先民們在此安家落戶,其中有十位賢士居住在這裡,後來逐漸成為村莊和部族式的居住點,再後來成了一個比較大的村莊,直到現在,村裡還有供後人懷念村主周爺、周陶氏、嚴道通等十位賢士的賢士廟。這是集賢得名的一種最為古老的說法。

南集賢名字的由來,還有另外一種說法。相傳南北朝時,村莊莊主是一戶周姓人家,男耕女織,男女都賢惠,日子過得悠閑自然。在一個災年的農忙時節,丈夫一大早就去地裡收割小麥了。臨近中午時,妻子陶氏去給他送飯,路上遇見了一個神仙變成的奄奄一息的乞丐。原來,神仙為了考驗這裡人們是不是真的賢惠,就化成乞丐來驗證。于是陶氏把手中的飯讓給他吃了,自己提着空飯籃回家又重新做飯,再找到了在田頭的丈夫。勞累了大半天的丈夫得知情況後,不但沒有埋怨妻子,還嫌陶氏沒問對方吃夠了沒有。災年過去後,那神仙變成的乞丐專程到村裡來感謝這戶人家。為了表達誠摯的謝意,他給村裡修橋補路、鑿井開渠、義診濟貧,還給村子取名“ 男妻賢” , 一時傳為佳話。元朝至元三十一年( 1294年),因鎮南部建有集賢館,鎮子遂易名為南集賢。

西安文脈——唐宮雅樂越千年

顧景昭老人感慨地說,這兩個關于集賢名字由來的傳說,到現在已經無法分辨哪個是真哪個是假了,可見集賢是一個有着豐富曆史人文故事的地方。西漢王朝建立後,集賢是當時漢家園林上林苑的一部分。到了唐朝,集賢成為當地一個比較大的村鎮。明清時期,集賢發展成為名震方圓幾十裡的重要城鎮。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集賢堡子還有着周長九裡三的舊城牆,有九個城門。老人們說當時是按皇城風格建的,堡内有大小古廟三十六座、 戲樓四個,還有一個十分壯觀的石樓,上層有牌匾書畫,古色古香。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七十年裡,集賢古鎮成為周至縣東部和高新區之間的重要大鎮。各種門面店鋪、 小吃攤點、 客商雲集在藥王殿什字,這裡成為集賢古鎮最熱鬧和最繁華的地方。2018年,古鎮升格為街道辦事處,千年集賢進入了發展的新時代。

與隋唐宮廷音樂一脈相承

最初的集賢鼓樂(當時也稱集賢香會),相傳起于隋文帝楊堅時。顧景昭老人說,當時楊堅去仙遊寺進香、還願,每次途經集賢村休息時,都安排宮廷樂隊奏樂。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後,認樓觀台供奉的李耳為祖先,每年都要去樓觀祭拜幾次,集賢是從長安到樓觀的必經之地。為了友善李世民的休息,就在集賢村東北蓋了五祚宮與民同樂搞聯歡,也安排宮廷樂隊進行表演。久而久之,集賢的先人與宮廷樂隊人員就互相熟絡了。

打開《周至縣志》,也有這樣的記載:唐武德六年( 623 年),南集賢是皇室大型宮殿區,分東瀛和西社兩部。東瀛是皇帝行宮,西社為百姓聚居地。因終南山風景秀麗,沿途山水屈曲蜿蜒,皇室貴族常來此遊玩、狩獵,休閑時宮廷樂人和西社人一起奏樂,是以留傳下了盛唐樂舞。

開放包容的大唐王朝,不僅經濟發達,而且歌舞繁盛。單就音樂來說,唐朝分為十部樂,即宴樂、清商、西涼、高麗、天竺、龜茲、疏勒、 安國、康國、高昌。

雖經一千三百多年時光的洗禮,但在曆代“ 皇家梨園弟子”老藝人的精心呵護與傳承中,深受隋唐宮廷音樂熏陶感染的集賢鼓樂,至今演奏形式、樂譜與隋唐宮廷音樂一脈相承。

西安文脈——唐宮雅樂越千年

集賢鼓樂的樂器分為打擊樂和旋律樂兩部分,打擊樂器包括堂鼓、戰鼓、樂鼓、單面鼓、高把鼓、貢鑼、大鑼、勾鑼、 鉸鑼、馬鑼、手鑼、 梆子以及笛、笙、管、筝、海笛、琵琶、立琴等三十多種。

集賢鼓樂的樂譜,至今仍沿用古代曲譜。音樂界稱這種曲譜為“ 半字譜”,記譜音符與敦煌古曲很相似,共有十一個音,漢字譯音為“ 禾、私、 以、上、車、公、反、勾、五、六、趁”。現存古譜為清道光六年(1826年)手抄本,共有60餘冊,其中還有布質手抄本,很是珍貴。古樂曲目共300餘首,其宮調及所屬律呂名稱有:尺調、六調、商調、吳調、四調引令、中呂、南呂、仙呂,屬漢樂府曲和唐宮廷教坊樂曲;粉蝶兒、燈影環、石榴花、玉標頭等屬宋元雜曲曲牌,以送京娘湛、孟良打棍等宗代曲子最為著名。曲譜包括旋律樂譜、鼓譜和唱譜三種,其中,旋律樂譜用于旋律樂器,如笙管笛等;鼓譜又稱“ 紮子”“ 鼓紮子”,用于演奏各類鼓樂器;唱譜則是把古代樂譜按音韻完整地唱出來。

西安文脈——唐宮雅樂越千年

集賢鼓樂的樂譜(例)

集賢鼓樂的樂曲,體系完整,博大精深,分行樂、坐樂和韻曲。行樂有紅沙、路由、滿園春等,坐樂有梢闆、歌章、天發芽、霸王鞭、四季平安、南呂一枝花、破陣等,韻曲有柳青娘、樸燈蛾、葫蘆峪、茶葉詞、九條龍贊、四合四、 點點小、深溝擔水、耍社虎、三拿業、德勝令、 官門子、九九豔陽天、十闆頭、坐帳、石榴花、将軍令、打棍、柳生芽、水龍峪、粉紅蓮、過潼關等。

顯然,僅僅靠封建帝王休閑時,西社人與宮廷樂人的合奏,集賢人是很難掌握如此豐富的樂器和曲調的。顧景昭老人說,安史之亂發生後,唐玄宗帶着楊貴妃等一路人馬西逃。有些樂隊人員出宮後,就偷偷跑到了集賢村,他們在村子裡與集賢的先人們同吃同住同幹活。為了回報村人的厚愛,晚上宮廷樂師就給村人系統地傳授完整的宮廷音樂。安史之亂平定後,宮廷樂師們臨走時,又把曲譜、 樂器全部留給了老祖先。這樣,宮廷雅樂才得以完整系統地花落集賢。

西安文脈——唐宮雅樂越千年

花落集賢

鬥樂讓鼓樂生機勃勃

在演奏形式上,集賢鼓樂仍沿襲着唐風古貌。每逢正式演奏時,樂人們先要在周圍擺上黃龍傘、 三角龍旗、米色幡、帥字旗等儀仗。演奏行樂時,儀仗前導,樂隊居中,黃龍傘殿後,觀之頓感皇家氣勢之威武,聽之便覺仙宮神樂之奇妙。

場面莊重、意境悠遠的集賢鼓樂,從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宮廷雅樂中傳出,融合了笙、管、笛等吹奏樂器與古筝、琵琶、三弦等彈撥樂器,音色空靈悠遠,低音古樸深厚,高音清潤明亮,餘音質感綿長,曲調流暢動聽,節奏徐緩别緻,既有中國古代宮廷音樂的旋律,又有濃郁的民族和地方風格,聽後讓人頓生“ 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之感,仿佛将人帶回大唐盛世,聆聽國運昌盛、人民富足的故事。

為了保證将集賢鼓樂這一藝術瑰寶世世代代地傳承好,集賢智慧的老祖先決定将村子一分為二,即集賢東村和集賢西村,并且定下規矩:在東瀛和西社分别各設一個樂社,以後每年的春節期間, 兩家樂社要舉行盛大的鬥樂活動。

每年正月十五,是兩個樂社鬥樂的正日子。那一天,兩個樂社在村中小河兩岸分别安營紮寨,四村八鄉的鄉黨們都來圍觀,很快就将兩個樂社圍得水洩不通。

一陣驚天的爆竹聲後,激烈的比賽開始了。東社來一支《得勝令》,西社就回一曲《耍社虎》,藝人們各顯神通忙活着。鬥樂有嚴格的規矩,如在同一個晚上,不許一家樂隊将一支曲子演奏兩遍,也不許一家樂隊演奏另一家演奏過的曲子。

為此,雙方各派打探和監督人員到對方門前盯梢。犯規者輸,先無曲可奏者輸,如此通宵達旦,熱鬧異常。鄉親們則圍在一起,邊欣賞古樸悠揚的樂曲,邊暗中點評着兩家樂社技藝的高下,議論哪家樂社人學的曲子太少了。哪家樂社被議論了,整個樂社的人臉就都擱不住了,隻好在來年的一整年裡努力學習,以期來年正月十五的鬥樂中,把這口氣赢回來。

兩家樂社技藝上的比鬥,曲目數量上的攀比,激發了各自不甘落後、精益求精的鬥志,集賢鼓樂因而一直煥發着勃勃生機,千年不衰地流傳至今。

在徐徐的叙述中,顧景昭老人接連感慨,集賢鼓樂之是以能儲存得這麼好,完全歸功于鬥樂。為此,顧老還作了一首“ 詩”:集賢鼓樂東西分,東西本是一條根。不是先祖巧安排,現在難聽笙鼓音。

西安文脈——唐宮雅樂越千年

顧景昭老先生

鼓樂煥發新的生命力

1946年11月19日,顧景昭出生在集賢東村一個貧農家庭。盡管父母都不在樂社,但他從小跟着父母看村裡各種各樣的文藝演出,在幼小的心頭深深地紮上了文化的種子。

在1960年那個“ 瓜菜代” 的窮苦日子裡, 正在終南中學讀書的顧景昭,經常回家背着父母省吃儉用,拿家中僅有的麸皮和蘿蔔絲烙的馍去上學。天氣稍稍一熱,那馍就散發出一種令人生厭的怪味。

最讓他感到難堪的是,初一年級上了半學期,家裡因父母生病窮得還拿不出交學費的錢。沒有辦法,這個酷愛音樂的少年,在音樂老師不舍的贊譽聲中,隻好含着淚水辍學回家。

1962年春節,看到集賢鼓樂演奏人員青黃不接的現狀,上級決定在全縣範圍内招收新學員,給樂社注入新鮮的血液。生産大隊對此很重視,讓各家各戶适齡的孩子都去報名參加。

第三天晚上,得知樂社招新的消息後,顧景昭去報了名,要求學習敲鼓。當時,他有兩個堂哥顧景春、顧景雲都在樂社裡,一個吹奏大翁笙,另一個吹管手,他們都勸顧景昭:有句行話,叫“ 年管月笛當日笙,學會打鼓得三冬”。在所有樂器的分工中,隻有打鼓是最難學的!打鼓的,相當于西洋樂曲中的指揮,一支曲子的成敗,關鍵在于敲鼓的人。

但是,顧景昭鐵定了心,就要學打鼓。在恩師王順堂先生的教導下,他在闆凳上、枕頭上,用筷子不停地敲呀敲。天寒地凍的大冬天,手裂開口子了,就用香灰一抹,拿布一包紮,接着再敲。炎熱煩悶的夏夜,他就到風大、蚊子少的耿峪河灘上去敲石頭,一敲就是大半夜。就連平時吃飯、走路,他嘴裡嘟嘟囔囔的,還是鼓劄子。

顧景昭的心裡,想着要把所有曲子、鼓劄子都盡快記下來。這樣,就能知道曲子走到哪裡了打什麼鼓,知道曲子和曲子之間如何銜接,曲子快了就敲快一點,曲子慢了就敲慢一點。

三年的時光,一晃就過去了。顧景昭不僅記熟了曲子和鼓劄子,還把尺調和坐樂也拿下了,能夠坐帳演奏了。讓集賢人記住顧景昭這個名字的,是1963年元宵節的鬥樂表演。

那一年,集賢村大耍社火,東社、西社兩家樂社在沙河岸邊的佛爺廟門前搭棚紮營,舉辦鬥樂比賽。因為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集賢鼓樂新學員的首次比賽,是以吸引來了十裡八鄉衆多的觀看者。

那天下午賽打鼓拍,顧景昭和趙志恒兩人主敲《十番鼓》。大小鼓互相掄擊,配合緊湊,鼓點如馬蹄狂奔一般,将鐵騎踏番邦的情形,演奏得淋漓盡緻。随着鼓點的疏密高低,觀衆的心也跟着起伏跌宕。

那天下午賽雅音曲調,笙、管、笛、鑼等樂器一起響起,五音雅調随着曲調的更疊,時而激昂高亢如大海揚波,時而纏綿多情似美人回眸,時而歡樂如群鳥鬧春,時而威烈夾殺伐之聲。讓人聽後,如飲西鳳老酒般滋味綿長,後勁無窮。

黃龍傘下的顧景昭,用他的鼓槌沉穩地指揮着,清晰有序的鼓點,使得樂隊整體演奏渾然一體、 天衣無縫。觀看演出的鄉親們把演出場地圍得裡三層、外三層,如癡如醉。

在演出的間隙,捧場的人們不時送來煙酒、吃食和彩頭,噼裡啪啦的萬頭鞭炮聲,此起彼伏地響起。

西安文脈——唐宮雅樂越千年

場外,顧景昭的師傅王順堂笑了。蒼天不負有心人,景昭這娃該挑大梁了。三年了,景昭可以出師了。

1963年元宵節的鬥樂,讓集賢人看到了鼓樂新的生命力,兩支樂社訓練勁頭十足,集賢鼓樂達到了鼎盛時期。

對于集賢人來說,鼓樂就是他們生命、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起初,集賢鼓樂社老曲譜還有明朝天啟年的、清朝順治、康熙年的等。後來,由于戰亂災難,許多老曲譜蹤影全無,現在隻剩下道光六年的了。

集賢人對鼓樂發自内心的熱愛,讓鼓樂在漫長的千年時光中, 躲過了一次又一次的災難。

20世紀60年代,一場浩劫席卷全國。集賢鼓樂被有些人認為是 “ 四舊”,不能公開演出了。出身清白的樂社藝人們,偷偷地将清道光年間的古樂譜和樂器,小心收藏在各自家中最安全的地方,以免被人毀壞。他們知道,這些祖先流傳下來的寶貝,壓根經不起一丁點的折騰。

這時,年輕的顧景昭幹了一件大事,使得集賢鼓樂的生命,在那個特殊的年月裡得以延續。

“ 當時,集賢村的大小古建築、水會、曲子會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但鼓會社有中央、省市的保護,暫時還有存在的理由,後來有人說鼓樂也是‘四舊’ 還得破壞,我很着急,就和大家商量,先把古老的樂器和老譜子保護起來。後來,我們又想到一個辦法,把東村樂社變為毛澤東思想東方紅宣傳隊。拿原來的老樂器演奏《東方紅》《十唱共産黨》等革命曲子,就這樣保住了老樂器和老曲譜,也保持了原班人馬的團結奮進。”時隔四十多年後,回憶起當年“ 靈機一動”的那一幕,顧景昭老人依舊感慨萬千。

在那場浩劫結束後,古老的樂譜和樂器還完整地保留在藝人們手中,這不得不說是民間智慧創造的一個奇迹。

集賢鼓樂享譽全球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集賢鼓樂迅速恢複了往日的面貌,被列為國家文藝魂寶。

集賢鼓樂能如此迅速地崛起,離不開省市縣的大力支援,以及陝西省音樂協會主席李石根。是他,一次次地前往集賢鎮挖掘、整理樂譜;是他,一篇篇地發表論文,為樂社造勢。

李石根的論文,引起中國音樂學院楊蔭浏教授的關注。楊蔭浏教授帶着學生,從北京來到集賢,一考察就意識到這是非常了不起的鼓樂,有很高的音樂文化考古價值。于是,他幹脆在集賢住下來,一住就是十年,期間他們收集樂譜,整理錄音。難能可貴的是,根據集賢鼓樂的規律,他成功破譯出二十五首敦煌古樂,在世界音樂界引起轟動。

很快,許多在業界享有很高地位的國内外專家、 教授紛紛來到集賢,他們實地考察、整理錄音、 翻譯成冊、親臨指導,使集賢鼓樂日臻完美,更加娓娓動聽。

近年來,德國、英國、法國、比利時等很多國家的音樂專家學者,紛紛來到集賢悉心傾聽,有二十個國家的留學生也先後慕名而來聆聽古樂。英國人中斯帝曾一度以為中國古樂在中國已經消失了,研究中國古樂要從研究日本的雅樂開始,可是,他在聽了集賢鼓樂後才明白,中國古樂的根依舊深深地紮在中國的大地上。日本音樂專家岸邊成雄還專程到集賢聆聽了古樂,交口稱贊集賢鼓樂是“ 中國古代音樂的交響樂”“ 音樂的活化石”“ 中華之瑰寶”!

檢視集賢鼓樂近年來獲得的榮譽,可以看到作為集賢鼓樂的傳承人,顧景昭參與了音樂專題片《清音獨遠》和電視劇《月兒圓了》的拍攝;可以看到集賢鼓樂近百次參加國家、省、市的文藝調演,受到極高贊譽:參加西安市“ 紅五月音樂會”獲一等獎,參加重陽節“ 恭祭軒轅黃帝典禮”活動,參加“ 西安鼓樂賞聽會”獲一等獎,參加“ 西安鼓樂”搶救保護上司小組舉辦的“ 國際博物館日與無形遺産”和“ 文博之夜”西安鼓樂賞會獲一等獎,赴江西贛州參加“ 客家文化節”演出,赴北京參加“ 原聲黃河— 百名農民演繹中國古代音樂史詩”演出,赴江西南昌參加“ 江西省第四屆民間藝術節”演出,赴重慶參加“ 首屆湖廣會館民間藝術節”演出,赴甘肅參加“ 首屆皇甫谧文化藝術節”演出。

回憶起近年來所參與的鼓樂活動, 顧景昭印象最深刻的是202年到德國柏林的那次演出,受到了德國音樂界的高度贊揚。那次,應德國“ 音樂之友協會”邀請,他率領東村鼓樂社一行十四人,赴德國柏林演出數場。

讓他們沒有想到的是,每場演出結束後,德國觀衆都全體起立,掌聲如潮,發出聲聲贊歎,但就是沒有一個人離開。第一次奏樂謝幕不行,鼓樂社的同仁就兩次三次地謝幕,奇怪的是,台下德國觀衆的掌聲更響了,但依舊是沒有一個人離開。當藝人們最後要離場時,意猶未盡的德國觀衆追着攔着不讓走。

第二天,德國的電視台和報紙都對集賢鼓樂的演出盛況進行了大幅報道,說這是世界上最好的音樂,說演出讓陶醉在西方“ 交響樂”和“ 奏鳴曲”中的德國人傾倒了 。柏林演出後,為了能再次聆聽到美妙的集賢鼓樂,一個德國小夥子甚至還不遠萬裡專程來到了中國集賢。

這些年來,集賢鼓樂還應邀到日本、南韓、英國、泰國、新加坡等許多國家進行表演。所到之處,每演一場都引起海外媒體好評如潮,盛贊集賢鼓樂的藝人們是“ 活在地面上的兵馬俑”,達到了音樂藝術的最高境界。

西安文脈——唐宮雅樂越千年

集賢鼓樂應邀赴日本演出

傳承鼓樂是我的使命

進入21世紀以來,在黨和國家的關心、關懷下,集賢鼓樂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保護。

南集賢西村樂社、南集賢東村樂社都修建了鼓樂傳習所,每年都在招募新學員;

被國家文化部列為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第二批專業試點項目;

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在阿拉伯聯合酋長國首都阿布紮比市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政府間委員會第四次會議上,成功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

作為國家級傳承人,顧景昭也因集賢鼓樂收獲了很多榮譽:華夏之聲音樂會、德國世界音樂之友協會先後給他頒發榮譽證書,被西安音樂學院先後聘請為西安鼓樂研究員、特約研究員等,被周至藝校聘請為名譽校長,第一批國家級傳承人、 國家非遺保護先進個人、陝西省非遺傳承先進個人等。在顧景昭的幫助下,中央音樂學院的褚力、西安音樂學院的李璇,中國藝術研究院的張穎等多所高校的碩士研究所學生,都成功完成了各自的畢業論文。

作為集賢東村鼓樂社的社長,顧景昭從不陶醉于這些光環,他經常鞭策自己:“ 這些成績是在上級上司的關懷和重視下,是在全社兄弟姐妹的共同努力下取得的,我隻做了一些應做的工作,還很不夠,還須加倍努力,方不愧黨和政府給我的榮譽。”

作為國家級傳承人,最讓顧老操心的是集賢鼓樂的傳承問題。自己從事鼓樂已近六十年了,可千萬不能讓集賢鼓樂在自己手裡失傳了。

早在改革開放初期的1985年,他就收了第一批男學員。在他的用心傳授下,田加民、杜存良、楊毛毛、陳備戰、邵收良、邵江彥等人很快就學會了很多曲子,也經常和樂社一起演奏曲子。但是,由于農村經濟條件有限,為了生存,徒弟們都先後外出打工了。

從1999年冬開始,顧老下決心,打破鼓樂千百年來“ 口傳身授”和“ 傳男不傳女”的傳統思想,男的不行就招女的。結果,一下子招進了四十人,“ 這些娃們聰明好學,在樂社老藝人的傾心傳授下,學員們學了好幾十個曲子,并能一起演奏了。”

47歲的田銳霞是集賢東村人,跟老人學了二十年,先學吹笙,後又學司鼓,如今已基本能獨當一面了。從2017年起,她參與鼓樂社在樓觀财神廟的演出,日程排得滿滿當當。

2003年和2004年間,顧景昭又收了一批新世紀的學員。現在,這些學員已是社裡的主力軍了。

“ 鼓樂是老祖宗傳了一千多年的手藝,鼓樂振興的關鍵是人才,老藝人們正在逐漸凋零,樂社不能在我這輩人手裡斷了。鼓樂要發展,就要從娃娃抓起,讓他們先愛上鼓樂,了解鼓樂,把中國的傳統文化傳承下去。”

進入21世紀以來,集賢鼓樂從陝西省文化廳申請了樂器鼓樂進校園的項目,在周至藝職校、 周至中學和集賢中心國小設立鼓樂班,安排樂社藝人一周兩次去傳授鼓樂知識。

“ 傳承鼓樂是我的使命,鼓樂辦得好或者壞,都是我的名聲, 隻要有一口氣在,就要把樂社辦好。”

@頭條本地通#西安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