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秦末的陳餘和張耳從鐵杆到不共戴天

作者:史文小話

有人說張耳陳餘創業前期的情義好比管仲與鮑叔牙,又像是忘年之交,生死之交,刎頸之交。但,不論如何說,他們的情義也沒有管仲和鮑叔牙之間的情義讓後世傳頌和贊美,也沒經得起亂世戰争、權利和人心的考驗,兩人關系從最初的鐵杆最終變成不共戴天,真是讓人唏噓感歎!

秦末的陳餘和張耳從鐵杆到不共戴天

一、脫離陳王勝,借勢另謀發展

陳勝吳廣起義後,各路起義軍紛紛響應,應起義之名,借起義之勢,暗中圖謀發展自己勢力。陳餘張耳早就看出陳勝目光短淺,終不能成事,是以他們要離開陳勝另圖發展。

終于,陳餘逮準機會,利用陳勝收複趙國的心理,對陳勝說:“大王,我曾在趙國遊曆了好多年,對那裡的山川河流,風土人情太熟悉了,我願為大王收複趙國的土地!

秦末的陳餘和張耳從鐵杆到不共戴天

楚王陳勝

陳王勝覺得有道理,但又對陳餘、張耳不放心。于是,就任命自己的老朋友,陳地人武臣為将軍,邵騷為護軍。隻給張了耳、陳餘左右校尉的官職,帶領三千軍隊,向北奪取趙國的土地。此時,陳餘、張耳計謀實作,内心卻高興不起來,因為陳王始終不重用他們,也不信任他們,心中記恨又增添了幾分。

二、說服武臣稱王 提高自身地位

陳餘、張耳雖職位低,但他們智慧過人,認為忽悠住武臣,得到武臣信任,就可以借勢造勢了。在兩人的幫助下,武臣采用政策宣傳為主,武力攻打為輔的方法,很快便收複了趙地三十餘座城池,兵力擴充到五萬多。

秦末的陳餘和張耳從鐵杆到不共戴天

第一任趙王武臣

武臣對陳餘、張耳非常信任,非常滿意,自己也漸漸得意忘形。

張耳陳餘結合目前形勢,借機勸武臣說:"陳王在蕲縣起兵,到了陳地他就自立為王,并沒有擁立六國諸侯的後代。現在,你用三千人馬奪取了幾十座城池,已占據了河北廣大的地盤,你如果不稱王,就不足以使百姓安定下來。

再說了,現在的陳王變的和以前不一樣了。他聽信讒言,如果現在有人給他說你的壞話,以你現在的功勞,恐怕難免禍患。我們還不如擁立其兄弟為王;否則,就擁立趙國的後代。

将軍你可是陳王的兄弟!萬萬不能失掉這個機會,時機緊迫,不容喘息。"

武臣聽從了他們的勸告,于是,自立為趙王。水漲船高,陳餘被封了大将軍,張耳做了右丞相。

秦末的陳餘和張耳從鐵杆到不共戴天

張耳 陳餘

三、形勢所逼,進退兩難間,陳餘張耳關系産生裂痕

陳餘張耳輔佐趙王武臣一邊鞏固根據地,一邊計劃北上占據燕代之地,但因部下将領李良叛亂,殺死了趙王武臣,陳張二人因有人提前告訴消息,逃跑了。

如此來說,二人在趙國人際關系很廣,培植的勢力也很強,名望也高,事發之前,竟然沒人暗中告知趙王武臣,而張陳二人卻能安然逃脫!值得深思!

趙王武臣死後,陳餘張耳,重整旗鼓,并采納門客的建議,立戰國趙王後裔趙歇為趙王。陳張二人實際掌控實權。

秦國派名将章邯四處消滅起義軍勢力。

他先後消滅陳勝勢力、消滅魏王咎勢力,又消滅了齊王田儋,在定陶消滅了不可一世的楚國核心人物項梁。章邯不愧是秦末名将!他認為下一步趙國是心腹大患,命王翦之孫王離盡快攻趙。

秦末的陳餘和張耳從鐵杆到不共戴天

秦将王離

當時秦軍與趙軍的情況如何?

一方面,王離兵精糧足,包圍了巨鹿,對巨鹿發動了一波又一波的猛烈攻擊。

另一方面,張耳與趙王歇在巨鹿城内卻已經彈盡糧絕,盼望援兵快點來,特别是等待自己人陳餘的援軍。因為陳餘當時是在巨鹿城北,手中有三萬軍隊。

不過,希望在煎熬中漸漸變成了絕望,因為所有的援軍全都按兵不動,包括陳餘。張耳的人生首次對陳餘産生了失望!

等待沒結果,就派人去找陳餘,以張耳和趙王歇的指令不斷催促陳餘解圍,陳餘卻說:“秦軍勢大,去了也是白白送死,我留下這幾萬種子,将來還能報仇。”

陳餘徹底表明了态度,在張耳看來,這位曾經的鐵杆兄弟,要見死不救了。他怎麼會變成這樣的人?

這次趙王使者也是好糊弄的,他生氣地說:“要什麼種子,甯願同死!意思就是提醒陳餘,趙王就是趙國的根,根都沒了,哪有什麼種子?難道你陳餘想稱王?盼望着趙王和張耳快點死嗎?

陳餘當然聽得懂什麼意思。為了自己的名聲,為了其他諸侯王不對他有看法,很不情願地撥了五千士兵給趙王派出的使者,結果全軍覆沒。

這下好了,大家都看得出來,人家秦軍就是在圍點打援,陳餘再也不派軍隊了,他認為這是在白白犧牲!而城外的其它援軍本來都希望别人先上,現在看清形勢,也不去救了。

後來,奇迹發生了,戰神項羽擊敗了章邯,這時,所有諸侯才依勢而為,共同出手擊敗王離,張耳和趙王才得以出城。

張耳陳餘二人相見,張耳雷霆暴怒,責問陳餘為什麼不救他。陳餘向張耳陳述事情的經過,張耳根本不相信,張耳還責怪陳餘殺了他派出求救的二位将領。

陳餘感覺自己比窦娥都冤枉,心想,真是越解釋越說不清,算啦,你不是認為我貪權好利嗎?那好,這個将軍我不當了,說着把将軍印信給張耳,本以為給張耳個台階就算承認錯了,也能得到對方原諒,可沒想到張耳真的收了陳餘的印信,陳餘下不了台,氣極了,便卸甲做漁民去了。此後,兩人感情上就産生了裂痕。

四、故事給我們的思考

陳餘張耳二人,素有大志,終非池中之物。

兩人志同道合,但又各有私心。無權無勢時方能互相扶植;不得志時,亦能共謀通便;棄陳王勝而輔武臣稱王,實為兩人之政治圖謀,終能成一方諸侯之掌控者。

秦末的陳餘和張耳從鐵杆到不共戴天

巨鹿一戰,雙方還不知覺,當年平凡的鐵杆兄弟之情,早已不在。一個将軍,一個丞相,都是趙國政治權利的核心人物,國事豈能以兄弟情論之?

人生路漫長曲折,每一個階段都有它所屬的人性歸位,每一個階段冥冥中都壓迫着我們角色盡快轉變适應目前。

秦末的陳餘和張耳從鐵杆到不共戴天

此時此刻,當年的同鄉張耳和陳餘,兄弟已不複兄弟,剩下的是諸侯争雄中激烈的政治權利鬥争!

發生什麼事,讓他們最終不共戴天,後續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