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秦末的陈余和张耳从铁杆到不共戴天

作者:史文小话

有人说张耳陈余创业前期的情义好比管仲与鲍叔牙,又像是忘年之交,生死之交,刎颈之交。但,不论如何说,他们的情义也没有管仲和鲍叔牙之间的情义让后世传颂和赞美,也没经得起乱世战争、权利和人心的考验,两人关系从最初的铁杆最终变成不共戴天,真是让人唏嘘感叹!

秦末的陈余和张耳从铁杆到不共戴天

一、脱离陈王胜,借势另谋发展

陈胜吴广起义后,各路起义军纷纷响应,应起义之名,借起义之势,暗中图谋发展自己势力。陈余张耳早就看出陈胜目光短浅,终不能成事,所以他们要离开陈胜另图发展。

终于,陈余逮准机会,利用陈胜收复赵国的心理,对陈胜说:“大王,我曾在赵国游历了好多年,对那里的山川河流,风土人情太熟悉了,我愿为大王收复赵国的土地!

秦末的陈余和张耳从铁杆到不共戴天

楚王陈胜

陈王胜觉得有道理,但又对陈余、张耳不放心。于是,就任命自己的老朋友,陈地人武臣为将军,邵骚为护军。只给张了耳、陈余左右校尉的官职,带领三千军队,向北夺取赵国的土地。此时,陈余、张耳计谋实现,内心却高兴不起来,因为陈王始终不重用他们,也不信任他们,心中记恨又增添了几分。

二、说服武臣称王 提高自身地位

陈余、张耳虽职位低,但他们智慧过人,认为忽悠住武臣,得到武臣信任,就可以借势造势了。在两人的帮助下,武臣采用政策宣传为主,武力攻打为辅的方法,很快便收复了赵地三十余座城池,兵力扩充到五万多。

秦末的陈余和张耳从铁杆到不共戴天

第一任赵王武臣

武臣对陈余、张耳非常信任,非常满意,自己也渐渐得意忘形。

张耳陈余结合当前形势,借机劝武臣说:"陈王在蕲县起兵,到了陈地他就自立为王,并没有拥立六国诸侯的后代。现在,你用三千人马夺取了几十座城池,已占据了河北广大的地盘,你如果不称王,就不足以使百姓安定下来。

再说了,现在的陈王变的和以前不一样了。他听信谗言,如果现在有人给他说你的坏话,以你现在的功劳,恐怕难免祸患。我们还不如拥立其兄弟为王;否则,就拥立赵国的后代。

将军你可是陈王的兄弟!万万不能失掉这个机会,时机紧迫,不容喘息。"

武臣听从了他们的劝告,于是,自立为赵王。水涨船高,陈余被封了大将军,张耳做了右丞相。

秦末的陈余和张耳从铁杆到不共戴天

张耳 陈余

三、形势所逼,进退两难间,陈余张耳关系产生裂痕

陈余张耳辅佐赵王武臣一边巩固根据地,一边计划北上占据燕代之地,但因部下将领李良叛乱,杀死了赵王武臣,陈张二人因有人提前告诉消息,逃跑了。

如此来说,二人在赵国人际关系很广,培植的势力也很强,名望也高,事发之前,竟然没人暗中告知赵王武臣,而张陈二人却能安然逃脱!值得深思!

赵王武臣死后,陈余张耳,重整旗鼓,并采纳门客的建议,立战国赵王后裔赵歇为赵王。陈张二人实际掌控实权。

秦国派名将章邯四处消灭起义军势力。

他先后消灭陈胜势力、消灭魏王咎势力,又消灭了齐王田儋,在定陶消灭了不可一世的楚国核心人物项梁。章邯不愧是秦末名将!他认为下一步赵国是心腹大患,命王翦之孙王离尽快攻赵。

秦末的陈余和张耳从铁杆到不共戴天

秦将王离

当时秦军与赵军的情况如何?

一方面,王离兵精粮足,包围了巨鹿,对巨鹿发动了一波又一波的猛烈攻击。

另一方面,张耳与赵王歇在巨鹿城内却已经弹尽粮绝,盼望援兵快点来,特别是等待自己人陈余的援军。因为陈余当时是在巨鹿城北,手中有三万军队。

不过,希望在煎熬中渐渐变成了绝望,因为所有的援军全都按兵不动,包括陈余。张耳的人生首次对陈余产生了失望!

等待没结果,就派人去找陈余,以张耳和赵王歇的命令不断催促陈余解围,陈余却说:“秦军势大,去了也是白白送死,我留下这几万种子,将来还能报仇。”

陈余彻底表明了态度,在张耳看来,这位曾经的铁杆兄弟,要见死不救了。他怎么会变成这样的人?

这次赵王使者也是好糊弄的,他生气地说:“要什么种子,宁愿同死!意思就是提醒陈余,赵王就是赵国的根,根都没了,哪有什么种子?难道你陈余想称王?盼望着赵王和张耳快点死吗?

陈余当然听得懂什么意思。为了自己的名声,为了其他诸侯王不对他有看法,很不情愿地拨了五千士兵给赵王派出的使者,结果全军覆没。

这下好了,大家都看得出来,人家秦军就是在围点打援,陈余再也不派军队了,他认为这是在白白牺牲!而城外的其它援军本来都希望别人先上,现在看清形势,也不去救了。

后来,奇迹发生了,战神项羽击败了章邯,这时,所有诸侯才依势而为,共同出手击败王离,张耳和赵王才得以出城。

张耳陈余二人相见,张耳雷霆暴怒,责问陈余为什么不救他。陈余向张耳陈述事情的经过,张耳根本不相信,张耳还责怪陈余杀了他派出求救的二位将领。

陈余感觉自己比窦娥都冤枉,心想,真是越解释越说不清,算啦,你不是认为我贪权好利吗?那好,这个将军我不当了,说着把将军印信给张耳,本以为给张耳个台阶就算承认错了,也能得到对方原谅,可没想到张耳真的收了陈余的印信,陈余下不了台,气极了,便卸甲做渔民去了。此后,两人感情上就产生了裂痕。

四、故事给我们的思考

陈余张耳二人,素有大志,终非池中之物。

两人志同道合,但又各有私心。无权无势时方能相互扶植;不得志时,亦能共谋通便;弃陈王胜而辅武臣称王,实为两人之政治图谋,终能成一方诸侯之掌控者。

秦末的陈余和张耳从铁杆到不共戴天

巨鹿一战,双方还不知觉,当年平凡的铁杆兄弟之情,早已不在。一个将军,一个丞相,都是赵国政治权利的核心人物,国事岂能以兄弟情论之?

人生路漫长曲折,每一个阶段都有它所属的人性归位,每一个阶段冥冥中都压迫着我们角色尽快转变适应当前。

秦末的陈余和张耳从铁杆到不共戴天

此时此刻,当年的同乡张耳和陈余,兄弟已不复兄弟,剩下的是诸侯争雄中激烈的政治权利斗争!

发生什么事,让他们最终不共戴天,后续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