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選上面的"i黑馬"選擇"熱門公衆号"
黑馬智庫,必讀創業
有關更多創業内容,請通路 www.iheima.com

源|王牌光年 (ID: jazzyear)
作者|比賽Q,小北
看到人的未來,能活到未來嗎?
四次技術革命的曆史,是技術與商業的交集逐漸變大、越深入的曆史。
以蒸汽機為核心的第一次技術革命并沒有産生技術公司。
那個時代的主題是殖民和殖民,最強大的商業力量是由國家意志主導的貿易集團,如英國東印度公司。革命并沒有催生圍繞蒸汽機本身的大公司。
以電力和内燃機為核心的第二次技術革命,發明家首先走上了商業舞台。
貝爾、愛迪生和福特等發明家和技術專家創立了貝爾電話公司(後來的AT.T.)、愛迪生電燈公司(後來的通用電氣)和福特汽車公司等百年曆史的商店,并且仍然主導着這個行業。
以資訊技術為核心的第三次技術革命,"技術創業"已成為工程師的集體浪潮。
技術革命掀起了兩波商業浪潮:第一波從1940年代開始,IBM、英特爾、蘋果、微軟在計算機硬體、軟體方面都興起,第二波浪潮始于1990年代,亞馬遜、谷歌、Facebook等頂級網際網路公司大量誕生,美國已經确立了電子制造的優勢, 資訊産業和網際網路産業,坐擁全球領先地位。
錯過了中國第一波抓捕到第二波,BATJTMD等大大小小的巨頭的成就,深刻地影響了中國經濟的方方面面。
今天,第四次技術革命正在進行中,從虛拟世界沉沒到現實世界,已經成為一個跨越新舊兩代的企業,一兩個三大行業的集體轉型。
這場AI、雲、大資料驅動的智能革命已經形成了一種像日本"K1同種異體格鬥競争"的風格:不同背景、不同品質、不同路徑的公司競争,玩家不僅擁有大大小小的科技公司,還有農業制造服務業三大行業在各種場景下,所有企業都在努力擁有相同的标簽: 技術公司。
然而,在四次技術革命長期繁榮的背後,卻出現了一些"烹饪工作"和"搶飯碗"的短期興衰。
大多數時候,啟動技術浪潮的主體和收獲商業成功的主體不是同一個主體。在一波偶發而複雜的世代中,有播種者摔倒和收割者驕傲的故事。
以下故事是關于内燃機革命、計算機革命、網際網路革命、智能革命中那些掀起浪潮的人,離商業成功隻有一步之遙,但最終還是離開了舞台。
誰說,如果我們看到未來,我們就會活到未來?
本世紀初的天空戰争
傲慢是一種不受支援的尊嚴。
- 巴爾紮克
第二次工業革命中最令人遺憾的失敗者是萊特兄弟。
各國的曆史教科書都有他們發明飛機的記錄:1903年12月7日,萊特兄弟進行了一次成功的試飛,在空中停留了59秒,标志着飛機的誕生。
事實上,萊特兄弟不僅僅是發明家,他們想像貝爾和愛迪生一樣将技術商業化。自1905年以來,他的兄弟威爾伯·賴特(Wilbur Wright)一直在美國和歐洲之間旅行,試圖出售他們的飛機。
1909年底,萊特兄弟正式在萊特公司注冊,但在1915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的飛機制造的黃金十年的前夕,他的兄弟奧維爾賴特賣掉了公司,離開了航空市場。
與此同時,一些後來的初創企業也發揮了作用,有些幸存下來,如洛克希德·馬丁公司(成立于1912年,現在是世界上最大的武器制造商)和波音公司(成立于1916年,是世界上最大的兩個民航寡頭之一)。
回顧萊特兄弟的創業曆程,他們的錯誤是傲慢帶來的一系列商業和技術誤判。
萊特兄弟的第一個錯誤是他們對曝光的敵對态度。
創業之初,萊特兄弟一直相信"悶燒财富",生怕别人會竊取自己的技術。在1903年的那次試飛中,萊特兄弟沒有邀請公衆和媒體觀看,除了碰巧在附近的五個鄰居之外,世界對這一事件一無所知。
1905年,當萊特兄弟首次向美國戰争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分為陸軍和空軍)推銷飛機時,他們出于對技術洩漏的擔憂提出了一系列苛刻的要求:拒絕展示産品照片,并要求陸軍部在試飛前支付一大筆押金。由于戰争部以前曾被其他發明家坑過,是以無法合作。
萊特兄弟的第二個錯誤是低估了他們的競争對手。
即使萊特兄弟低調而艱難的宣傳,世界飛機制造業的格局也發生了變化。
1906年,巴西發明家阿爾貝托·桑托斯-杜蒙(Alberto Santos-Dumont)在法國完成了一次超過160英尺(49.8米)的公開飛行,随後是席卷歐洲和美國的飛行狂熱浪潮,不時舉行各種飛行表演。
然而,在給朋友的一封信中,威爾伯·賴特稱杜蒙特的飛行是"跳躍",并預測沒有迹象表明其他人能夠在幾年内飛行超過300英尺(91.4米)。威爾伯很快被打了一拳,幾個月後,杜蒙飛了700英尺。
杜蒙和其他知名同行幫助賴特教育了市場。意識到受控飛行不是無稽之談,美國戰争部在1907年底重新考慮了萊特兄弟的提議,釋出了飛機制造的公開招标,并出人意料地收到了多達41個投标。最終,更成熟的萊特兄弟在1908年2月收到了陸軍部價值25,000美元的訂單。
但沒過多久,好日子就開始了,他們遇到了他們的宿敵格倫·柯蒂斯(Glenn Curtis)。
1905年,從事發動機工作的柯蒂斯想為萊特兄弟提供一台發動機。被拒絕後,他加入了由電話發明家貝爾創立的空氣實驗協會(AEA),并成為競争對手。
柯蒂斯同樣熟悉公共表演技術的好處。1908 年 7 月,在包括記者、攝影師和電影制作人在内的 1,000 多名觀衆面前,柯蒂斯以創紀錄的 1.5 公裡(4,921 英尺)和 2,500 美元的獎品(六月甲殼蟲)一舉成名。
1909年8月,柯蒂斯在法國城市賴斯赢得了世界上第一個國際航空周獎,并出售了他的第一架商用飛機。他把萊特兄弟扭曲的翅膀變成了翅膀,售價僅為5000美元,是萊特兄弟前一年報價的五分之一。
無論是杜蒙的試飛,41架飛機招标,還是發明副翼的柯蒂斯,它都發出了一個強烈的信号,即飛機的制造競争正在加劇,先驅萊特兄弟再也不能高枕無憂了。
面對競争的威脅,萊特兄弟犯了第三個商業錯誤:他們沒有專注于更新技術和制造技術,而是采取了被動的防禦立場 -起訴。
1909年8月,當柯蒂斯獲得法國大獎時,萊特兄弟正式指控柯蒂斯侵犯了他們在1906年獲得的專利。事實上,萊特兄弟不僅起訴了柯蒂斯,還起訴了許多利用不平衡升力讓飛機起飛的同齡人。如此之多,以至于被告編造了一個段落:"隻要有人跳到空中揮舞手臂,萊特兄弟就會把他告上法庭。"
在這場糾紛中,同樣負責航空業的汽車之王亨利·福特(Henry Ford)聯系了柯蒂斯,免費為他提供了一支豪華律師團隊,福特不想被萊特兄弟的專利所困擾。
萊特兄弟最終在1914年1月赢得了這場官司:美國巡回上訴法院裁定,全國各地的飛機制造商必須為他們出售的每架飛機支付萊特兄弟特許權使用費的20%。
然而,看似壓倒性的勝利是以巨大的代價代價的。萊特兄弟赢得了這場官司,但錯過了整個時代。
由于法律程式花費了如此多的精力,賴特的1911年産品落後于同行,特别是複雜的駕駛控制問題,使賴特家族的飛機最難駕駛。
威爾伯·賴特于1912年死于傷寒,享年45歲。他一直是那個有兄弟奧威爾想法的人,奧威爾有一個壞主意,并于1915年以150萬美元的價格出售了公司。
兩年後,當美國在1917年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當時的羅斯福總統認為,目前的專利形勢拖累了美國飛機制造業的整體發展,當萊特兄弟的專利費從20%降至2%時,美國飛機制造業進入了發展的黃金時期。柯蒂斯飛機和發動機公司是最大的受益者,僅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就生産了7,000多架珍妮飛機,使其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飛機制造商。
第一次世界大戰促進了飛機制造的快速發展,各工業國家的飛機産量顯著增加,美國戰鬥機制造的數量從1916年的83架增加到1918年的11,950架。
1929年,萊特公司被老死的柯蒂斯收購,并重組為柯蒂斯萊特公司。雖然賴特是飛機的發明者,也是最早的商業航空先驅,但他們的姓氏隻能排在第二位。
《三體三:死亡永生》中的一句話很适合本世紀初的天之戰:"軟弱和無知不是生存的障礙,傲慢才是。"
施樂失去了天堂
人們在記憶中徘徊,但也在空虛中徘徊。
- 三根頭發
1983年,這一年即将到來。
在庫比蒂諾的蘋果辦公室裡,剛剛開發出Windows系統的比爾·蓋茨被十幾名蘋果員工包圍着,喬布斯以一種堕落的方式對蓋茨大喊:"你是個小偷,偷我們的東西!""
蓋茨冷冷一看:"應該說,我們都有一個姓施樂的有錢鄰居,我闖進他家偷電視,卻發現原本是被你偷的。"
施樂是20世紀60年代全球最大的影印機制造商,曾經壟斷了高達82%的市場佔有率。正如今天的"百度一點",當時拿東西抄襲叫"施樂一點"。
施樂公司以前的曆史是抓住技術機遇的教科書案例。
1938年,美國專利職員卡爾森發明了影印機,由于影印紙的普及,被包括IBM和通用電氣在内的二十多家公司拒絕。
1947年,施樂公司前任哈羅伊德(Harroyd)的首席執行官約瑟夫·威爾遜(Joseph Wilson)獲得了真金白銀,并買回了卡爾森的公司。威爾遜認為,成功的基本規律是,成功取決于利潤,利潤來自發展,而發展則取決于新思維、新技術。
從1947年到1960年,哈羅伊德投資了7500萬美元。對于一家年僅售2000萬美元的中小型公司來說,這是一場豪賭。
1960年,他們成功了。這台名為Xerox 914的影印機出現在美國主要公司的辦公室,Harroyd将其更名為Xerox,并為其申請了500多項專利。其他公司必須支付版稅才能制造相同的影印機,進而創造了成本的護城河。
除了新技術,智能商業模式也是9/14成功的原因。
當時,"914"售價為2,400美元,但威爾遜将其定為29,500美元。這意味着,根據法律,任何價格超過成本10倍的産品都将被禁止銷售。
當媒體長期指責威爾遜,順便說一句,推廣這項新技術時,威爾遜開始在美國主要城市敞開大門,并打開他真正的商業模式:租賃。月租金為95美元,超過2,000份,每份4美分。
普通使用者的每日文案隻有15-20頁,這顯然是現實的,大大擴充了使用者群和文案數量。
不可逾越的技術障礙和完美的商業模式使施樂成為美國曆史上第一家在1968年的十年内技術收入超過10億美元的公司(第二家是蘋果公司)。
施樂在1968年達到了一個轉折點,當時卡爾森去世,威爾遜将首席執行官職位交給了彼得·麥卡倫。
此時,影印機的增長已經趨于平穩,面對新的市場條件,威爾遜再次展現了自己的商業眼光,讓他向麥卡倫坦白:"在即将到來的計算機時代,資訊将由數字處理。二十年後,如果我們想成為一家偉大的公司,我們必須能夠使用數字來處理資訊。"
McCarron還受到"資訊架構"戰略的信任。一方面,通過收購進入電腦行業。另一方面,正是帕洛阿爾托研究中心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台個人電腦。
施樂公司請來了ARPA(國防進階研究計劃)"2"資訊處理技術部主任Bob Taylor,他當時在計算機界備受推崇,并一直在準備建構ARPNET"1"。
在他的召喚下,PARC成為計算機天才向往的天堂。它距離公司總部4,500公裡,毗鄰斯坦福大學,周圍環繞着樹木,為了滿足天才的怪癖,該公司放置了許多懶散的沙發和搖椅,他們可以穿着睡衣,短褲,沒有固定的座位來上班,一切看起來都很有氣氛。
天才的房子男人正在開會
泰勒透露,美國前100名計算機科學家中有76名在PARC。
正是在這種環境下,世界上第一台個人電腦Alto于1973年誕生。Alto 開創了采用圖形界面技術 (GUI)、以太網、顯示器和三鍵滑鼠的現代計算機。
中音
今天回過頭來看,這是施樂夢寐以求的第二台"印鈔"影印機。
但施樂未能"複制"影印機的成功。
PARC的存在和Alto的誕生并沒有引起應有的關注,反而讓公司分裂成兩幫,一方面是躺在商業王國裡的金錢,另一邊是技術烏托邦,"抄襲機幫"認為"西海岸幫"研究那些複雜的東西都無助于公司賺錢, "西海岸幫"将被"抄襲機幫"視為過時的世界古董潮流。
當時,施樂的客戶是被IBM大型機和DEC小型公司包圍的大公司和政府,施樂高管無法為數億普通使用者勾勒出PC的宏偉夢想。Alto的售價為50,000美元,而雷射列印機的售價為200,000美元,這自然是施樂公司的新方向。最終,Alto隻售出了2000台。
也許施樂公司最遺憾的戲劇性事件是允許喬布斯通路PARC。
1979年,當喬布斯24歲時,已經存在了兩年的蘋果公司剛剛在Apple II上首次亮相,這位年輕而熱情洋溢的PARC崇拜者長期以來一直嚷嚷着要參觀,以換取以100萬美元的價格将蘋果股票低價出售給施樂公司。當時,蘋果正計劃上市。如果成功,施樂将獲得回報。「3」
十一月的一天,喬布斯如願以償地來到這裡,看到阿爾托像猴子一樣興奮地跳了起來,"你為什麼不用這個做點什麼呢?"這些東西很棒!這将是革命性的!"
"就好像蒙住眼睛的紗布被揭開了面具,"喬布斯後來回憶道。"
其中一項工作集中在圖形界面技術(GUI)上,該技術當時使用了比爾·蓋茨的DOS,與DOS相比,它使計算機操作變得簡單直覺。
DOS(左)和 GUI(右)
從那時起,喬布斯積極開發一種攜帶GUI的計算機,并要求工程師改進三鍵滑鼠,将其成本從300美元降低到15美元。蘋果在1983年和1984年推出了Apple Lisa和Macintosh,盡管它沒有在商業上賺錢,但它為未來的iMac成功奠定了基礎。
在這一輪的鼓聲中,比爾·蓋茨當時真正成功了。1981年,喬布斯正在尋找一個人來設計一個與麗莎的計算機設計相比對的應用程式,他正在尋找他應該找到的最後一個人,比爾蓋茨。
同樣具有敏銳商業嗅覺的蓋茨也瞥見了gui的未來,在喬布斯知道的時候,在1983年秘密開發了Windows作業系統。
無論是對商業趨勢的誤判,還是喬布斯的一次拜訪,施樂的偉大技術終于成為别人的婚紗,是計算機行業最成功的一個橫截面。
此後,蘋果和微軟已經在電腦行業工作了近半個世紀,施樂公司繼續在印刷機領域苦苦掙紮,并在2018年傳出富士膠片近被收購的消息。PARC于2002年從施樂公司剝離出來,獨立營運。
"如果施樂意識到Alto的價值并利用這個機會,蘋果,微軟,IBM将一無所有。它現在可能與IBM微軟的總和一樣大。喬布斯後來告訴《紐約客》。
施樂的"被鄙視"值多少錢?施樂現在價值72億美元;蘋果,IBM和微軟的總和為1.8萬億美元。
我們必須非常聰明,才能擺脫過去的聰明。
領袖的滅亡
願再次崛起第一代民營企業家,想立于不敗之地的第二代民營企業家,在上路之前,請牢記經濟趨勢的曲線。
- 何雪琳
1997年10月,大連錦州體育場第六次沖擊世界杯失敗,無數球迷失望地走到了盡頭。兩天後,癡迷足球的福州男子王軍濤在曲通立方(新浪的前身)的體育沙龍上寫了一篇文章:"大連錦州不相信眼淚。
這篇文章通宵流傳,橫跨江南北,堪稱網際網路古代爆炸。
兩年後,老偉從福州來到北京,依托聯邦軟體有限公司,創辦了中國第一個B2C電子商務網站8848,三個月後成立了IDG林東良、軟銀太陽正義、雅虎楊志遠、薛蠻蠻之子共同投資100萬美元。
在當時的網絡野蠻時代,8848在聯邦完善的供應鍊、産品流通管道、銷售和倉儲資訊系統的基礎上建立了完整的電子商務營運體系,分為網上超市、資訊系統、電子結算系統、全國分銷系統。
一切都準備好了,隻有東風。1999年9月,8848贊助了中國網際網路史上一度熱鬧的節目——72小時網絡生存測試。
測試内容是,組織者将被鎖在一個房間内,每送1500元現金和1500元電子貨币,72小時内不能使用任何外力,隻能用電腦聯系外界,看看自己是否能生存下來。不難看出當時從"生存"這個詞中對網際網路的疑惑。
當時,隻有兩個網站真正能夠買到東西,一個是新成立的8848,另一個是永和豆漿,永和豆漿是網絡生存測試開始前的專用網站。
此次事件使8848取得了成功,業務量激增。2000年初,8848個銷售類别擴大到16個類别,數以萬計,月銷售額突破1000萬大關。
一些榮譽證明了8848的鼎盛時期:1999年11月,英特爾總裁伯特通路中國,稱8848為"中國的電子商務上司者";
如果沒有當時的網際網路泡沫,也許8848可以走得更遠。或者,如果8848的運氣更好,它可能會在網際網路泡沫之前上市。
8848的上市操作并不晚于三個門戶,但由于8848背後複雜的資本力量(王軍濤透露後,8848的股權結構用整整六頁紙寫清楚),經過幾層剝離和重組,8848于2000年7月獲得證監會準許。但到這個時候,納斯達克已經流血和哭泣。
而随後8848的營運,在首都和曆史的浪潮下雙重把持,也進入了不歸路。
離上市隻有一步之遙,8848心不甘心。他們發現了一個想象中的救生稻草,B2B。為了獲得更高的IPO價格,您必須迎合華爾街投資者并将8848打包成A2B。
2001年,8848被一分為二。有的在B2B概念下單獨上市,而王軍濤則堅持做B2C,成立了一家名為my8848的公司。
8848不具有運作B2B的優勢。此後老8848在短短一年内嘗試了B2B、電商解決方案、系統內建等業務,均未成功。最終,與電子商務資料公司的合并發生摩擦,最終陷入沉默。
王俊濤很清楚,B2C是8848的核心競争力,"在中國,如果電子商務有業務就會先成功,那就是B2C,而8848無疑是第一個B2C。"不幸的是,my8848也卷入了股東糾紛,甚至卷入了仲裁委員會。同時擔任8848和my8848董事長的王軍濤陷入困境,同時辭去了這兩個職位。
所有世界都團結一緻,英雄們不是自由的。"中國電商之父"退出舞台的8848、8848也走向了徹底的崩潰。
淘寶網成立于2003年。從此,江湖隻知道馬雲,不再有君樹。
1999年5月,王軍濤提出了電子商務的"三山":一是中國網民隻有400萬的時候,就認定電子商務商機有限;
但他知道,這些都不是8848衰落的原因,因為這些困難後來被當時優秀的阿裡克服了。
在2015年的一次采訪中,王軍濤承認:
如今,8848失敗的原因簡單明了:原因隻有一個,那就是投資者對8848的核心業務沒有堅持,他們做了别的事情。
8848投資者很清楚,8848的主營業務是B2C,但此時急于套現上市的8848卻沒能那麼在意,不惜一切代價為8848打造B2B概念,卻8848原有資源枯竭。
如果8848不是在資本利益的短視中分裂,而是自己慢慢跨越三座山,也許今天的電商狂歡節會在8月8日開幕。
下一個清空器
沒有識别的想象力是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
歌德
就目前而言,在2019年,下一波浪潮的競争仍在繼續。
"這是幾十年來我們第一次看到IT和制造業支出同時上升;
與前兩年達到白熱化競争的網際網路創新浪潮不同,人工智能、大資料、5G、工業機器人、新材料、生物技術等技術方向的創新正在給現實世界帶來變化,同時影響一、二、三個行業。
一方面,創新者群體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潛力,另一方面,實體世界和現有産業的深度轉型注定會更加困難、沉重、更危險、投入更多、空虛或成功,需要更多的時間和資金來證明虛假或被證明。
在下一波滾動中,不同的曲目呈現出不同的叙事。
一些軌道,空的和收割者已經出現。
在巨頭的智能語音競争中,以黑色技術儲備而聞名的微軟,蘋果和谷歌都早晚起床。
微軟于2009年在Win7作業系統中引入了語音功能;谷歌于2010年推出了語音搜尋;蘋果在2011年釋出了Siri,但這些産品都沒有真正打開市場,成為雞肋骨。
相反,亞馬遜在2014年底推出了新的AI類别Smart Speaker Echo,在智能語音登陸方面找到了突破口,并開啟了下一場"100箱大戰"。谷歌、蘋果、JD.com、KCCO、小米、阿裡、騰訊等大公司紛紛進入市場,初創企業也渴望嘗試,2015年,僅中國就有50多個團隊同時在開發智能音箱。
直到今天,全球智能音箱市場顯然處于階梯上:亞馬遜仍然排名第一,2018年售出2970萬台,市場佔有率為34.5%,其次是谷歌,超過30%,兩個市場将全球前60%的市場佔有率分開。
在中國,阿裡、小米、百度和鼎益(由 JD.com 和KCCO聯合推出)去年銷售了2000萬台智能音箱,占中國總銷量的91%,而包括騰訊在内的其他公司僅占9%,創業者數量慘淡。
資料來自斯蒂斯塔
https://www.statista.com/statistics/792598/worldwide-smart-speaker-unit-shipment/
在智能音箱的背後,更大的競争是提供技術支援的智能語音平台。亞馬遜通過揚聲器優勢加強了其平台Alexa,到2018年底,Alexa将擁有超過70,000項技能,并可以通路來自4,500個第三方的28,000台裝置,比年初增加了六倍,資料跻身頂級語音平台之列。
盧先生事後評論說,蘋果和微軟犯了一個錯誤,将他們的語音助手集中在移動和計算機終端上,而不是開發新的人工智能優先裝置。
事實上,Echo項目于2010年啟動,由亞馬遜的消費電子開發部門Lab 126上司,其目标是開發新的硬體,而不是平台。
Echo最初的團隊,主要是AR,在分别于2011年和13年收購了語音初創公司Yap和Evi之後,擴充了其語音技術能力。直到Echo上市後,貝索斯才意識到Alexa的全部潛力,Alexa誕生于Echo。
由此可見,爆款終端供貨平台,該平台由終端成長、好技術和好場景的前進周期路徑成為AI巨頭的共同戰略。
然而,智能語音的競争尚未最終确定。谷歌很快從亞馬遜手中搶走了地闆,憑借更強的技術實力,更好的問答體驗,獲得了後發優勢。
研究機構Stone Temple在多個語音助手上測試了5000個常見問題解答,Google Assistant的表現是Alexa的三倍。此前,消費者對Echo的大槽太傻了,對問題回答不。谷歌的智能音箱市場佔有率現在與亞馬遜相當。
Stone Temple對Google Assistant,Microsoft的Cortana,Apple的Siri和亞馬遜的Alexa的評論
未來,兩家公司的成敗将更全面地勾勒出技術儲備和場景,在新一輪科技初創企業中挖掘出不同的角色。
一些賽道有集體崩潰的風險。
誤判飛行技術速度的威爾伯·賴特(Wilbur Wright)表示,競争對手無法在短期内長途飛行。現在備受争議的自動駕駛儀行業犯了相反的錯誤:過于樂觀地認為商業化很快就會到來。
三年前,在自動駕駛熱潮中,許多汽車公司和新公司都有激進的時間表:通用汽車,福特,寶馬和梅賽德斯 - 奔馳等老牌公司将2021年作為将全自動駕駛商業化的時間表;
而鑒于目前的技術條件和産業發展,明年和來年都不能出現高度自動駕駛,能夠真正量産、上路的乘用車。
世界領先的自動駕駛車手Waymo的負責人約翰·克拉夫西克(John Krafcik)甚至在2018年底告訴《華爾街日報》,如果沒有人為幹預,任何道路上都不可能有全自動駕駛汽車,高端自動駕駛汽車的普及将需要幾十年的時間。
從現在起,有多少現有玩家可以活幾十年?
還有一些曲目剛剛進入主流,并且模糊不清。
例如,2019年初引人注目的折疊屏熱潮。玩家主要有兩類:一是終端廠商,如剛剛釋出折疊屏手機的華為、三星,以及即将釋出折疊屏手機的蘋果和小米,以及背後提供柔性OLED技術和生産的螢幕廠商,如三星、LG、京東、神天馬等。
但可折疊螢幕是否是智能手機等消費電子産品的新增長點尚未得到驗證。折疊屏面臨的情況,可能就像是世紀初天空之戰中一群完全消失的潮汐:飛艇公司。
對于當時的人類來說,天空必須是下一個目的地,就像消費電子産品必須尋找更酷的體驗和互動一樣。
但後來的曆史證明,飛艇制造商看到了大方向,但沒有選擇正确的道路。大約在1910年,飛艇與當時的飛機相比具有重要和長距離,但到20世紀的第二個十年,飛艇的各種功能名額的增長顯然被飛機丢失了,運輸工具最終随着1937年興登堡号的墜毀而退出了曆史舞台。
英國SPRU名譽研究員Lotta Perez表示:"新興技術向産業的演變是一個不斷選擇和淘汰技術解決方案的過程,技術可行性的空間縮小。方向很重要,方法也很重要。
回顧這些故事,真正的商業變革是"一千艘船一千艘沉沒"的曆史。
過去的浪潮者反過來被種下了不同的原因:傲慢和固執;貪婪和大;過于樂觀或悲觀;無法繼續改進技術;缺乏想象力或未決定;短視轉向;踩技術,卻清空現場;選擇正确的方向,但選擇錯誤的道路。
一個企業在走向常青基礎的過程中,未來是模糊的,道路是危險的,掌舵人必須有足夠的謙虛、足夠的警覺性、足夠的想象力、足夠的凝聚力、足夠的求實性,加上時間和交通的輔助,才能實作奇迹。
而那些真正付出但最終幸福的人,也具有非凡的價值,他們至少提供了時代發展的樣本。畢竟,創新之路,失敗是不可避免的,成功是偶然的。
本文轉載自由阿茲光年授權的i Dark Horse(ID:Jazzyear)由Match Q,Xiaobei轉載。我黑馬,讓創業者不再孤單。
我黑馬,讓創業者不再孤單。
商務合作:15801105017(微信)
"馬腦"是創業黑馬平台十年商業案例的集合,它結合了數以萬計的創業實踐團體的智慧。掃描二維碼訂閱馬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