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新冠疫情如何改變了人類未來的醫學?

新冠疫情毫無疑問是重要的推動劑,它讓研究和落地的需求變得更加迫切。

編譯 | 淩駿

來源 | “醫學界”公衆号

過去兩年多來,新冠疫情大流行引發了一場前所未有的全球抗擊疫情運動。

企業停工、患者隔離、邊境關閉......數以億計的資金在短時間内投入到公衛、科研等領域,這是人類醫學史上首次投入如此大的精力,來共同遏制病毒。

代價是慘痛的,據統計,目前全球新冠死亡人數已接近600萬。但就在上周,The Guardian(英國《衛報》)刊發了一篇文章“How Covid changed medicine for the future”,稱這些“代價”同時也對醫學和科學界産生了意想不到的影響:

“如果沒有新冠病毒,過去兩年的發展就不可能發生——它已成為一種巨大的催化劑,引領着不同的技術和研究,為人類醫學提供了見解。”

新冠病毒,正在影響和改變人類醫學的未來發展。

疫情重新制定疫苗的遊戲規則

2021年7月,英國牛津大學的研究人員宣布對一種鼠疫疫苗進行第一階段臨床試驗,21 歲的Tom Pooley成為了第一個使用試驗性鼠疫疫苗的人。

整個無痛給藥過程隻需要5秒鐘,當晚Tom Pooley感覺稍有不适,但3小時以後就好了。之後,這項試驗持續推進,用來對抗這種具有數千年曆史的細菌威脅:2017 年,鼠疫在馬拉加西導緻171人死亡。

該疫苗的研發,正是基于與新冠疫苗ChAdOx相同的技術。這隻是新冠疫苗衍生到其他疾病領域其中的一個例子:一項針對埃博拉病毒的疫苗研究已進入人體試驗,而針對登革病毒、寨卡病毒和其他大量病原體的疫苗也在準備開展試驗。

“新冠病毒加速了人類将前期知識轉化為實踐的過程。”倫敦大學學院病毒學教授Deenan Pillay教授說。事實上,醫學進展絕非一朝一夕,最終落地也需要一個契機,還包括來自政策和經濟因素的互相權衡。

但新冠疫情毫無疑問是重要的推動劑,它讓研究和落地的需求變得更加迫切,同時提供了一個更利于科研的大環境,包括更友善的病例追蹤、資料收集、以及更輕松的監管環境。

比如mRNA疫苗。

通過合成分子讓人體細胞産生特定的蛋白,以此預防疾病?5年前,人們還普遍猶豫是否要把大量精力和成本投入到這個領域,也從未準許過基于mRNA技術的産品,但新冠疫情成功改變了遊戲規則。

疫情之前,美國輝瑞公司就已經與德國BioNTech合作,研究mRNA技術以應對流感。Deenan Pillay教授表示,但此前一種新疫苗或藥物可能需要十年或更長時間才能完成所有的開發和評審,但在新冠疫情下,它一年内就迅速落地。

此外,依賴于疫情下美國莫德納公司mRNA技術平台的成功,2022年,莫德納宣布mRNA艾滋病疫苗開始進行人體試驗,一旦成功,這種疫苗可為接種過的人提供終生保護。

喬治華盛頓大學免疫學家David Diemert 教授說:“新冠大流行證明了mRNA疫苗,是以從讨論mRNA疫苗用于預防HIV,到開展I期臨床試驗的程序加快了。”據悉,這種疫苗通過刺激淋巴結中的細胞來引發針對HIV的免疫反應,對疫苗來說是獨一無二的,非常新穎。

狂犬病、寨卡病毒以及結腸癌、皮膚癌、乳腺癌......僅莫德納一家企業就在六個不同的醫學領域開發了至少30種基于mRNA的治療試驗。

除了mRNA技術的成功,疫情帶來的健康危機也促使科研重心加速進入下一個前沿領域——基于RNA的治療方法。

耶魯大學醫學院風濕病、過敏和免疫學系主任Richard Bucala教授說:“這是意想不到的好處,RNA和mRNA疫苗技術已經研究了至少 10 年,但直到新冠大流行,RNA 技術領域才真正被投入巨資。”

Richard Bucala教授認為,疫苗的開發要投入數千萬美元,耗時長,但很難确定最終是否會成功,能不能占得市場,是以沒什麼人願意冒險。但疫情下RNA 技術的偶然成功,改變了這一切:

瘧疾,這一古老的疾病在2019 年導緻全球409,000人死亡。去年,Richard Bucala教授團隊與企業合作,為一種可以預防瘧疾的saRNA疫苗申請了專利。目前該疫苗已進入臨床前試驗,并将在兩年内進行人體試驗。

除了疫苗,新冠病毒還改變了什麼?

一些看似不相關的疾病領域也正在被新冠病毒影響——疫情加深了學界和公衆對常見疾病的重視。

統計表明,2020年疫情期間,美國的新冠住院患者中有78%的人超重。肥胖,從日常話題變成了與新冠感染相關的高危因素,加劇了人類對解決肥胖問題的重視。

2021年6 月,美國FDA準許了自2014年以來首個針對肥胖的藥物Semaglutide。一項針對近2,000名患者的研究發現,參與者體重平均下降了15%,效果可能是以前減肥藥物的兩倍。

Semaglutide原用于治療2型糖尿病,但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體重減輕會降低新冠感染的嚴重程度,監管機構也為它準許了新的适應症。

新冠疫情還揭示了維生素D的潛在益處。挪威、芬蘭和冰島,這三個國家此前強調充足的“日光浴”維持了體内維生素D的水準,這可能是它們新冠疫情死亡人數較低的原因之一。

盡管後續多篇研究論文提示,維生素D和預防、治療新冠并不能直接挂鈎,但這毫無疑問地間接引起了學界對維生素D的關注。《柳葉刀》子刊發表了一篇由數十位專家共同撰寫的論文,表明缺乏維生素D可能和許多疾病的發展相關。

“對于維生素D缺乏症的參與者,基因分析維生素D缺乏與全因死亡率有着直接聯系。”文章呼籲進行更廣泛的試驗并重新審視疾病預防政策。“維生素D可以通過幾種潛在的機制降低心血管疾病死亡率,還有一些潛在的機制表明維生素 D 可以治療癌症。”

與此同時,在對新冠後遺症不斷深入的研究中,一些其他疾病的長期危害因素也漸露端倪,比如慢性疲勞綜合症。

血液中微凝塊的形成可能是其中的關鍵因素。南非斯泰倫博斯大學生理科學系主任Resia Pretorius教授長期在探索這一領域,新冠疫情暴發後,緊迫的需求讓研究進一步提速。

Resia Pretorius教授發現,毛細血管中的微凝塊會阻止氧氣到達組織,以此導緻長期的新冠症狀,并得出初步結論,抗凝血治療可以幫助并緩解“Long Covid(長新冠)”

她進一步解釋道,對于許多慢性疲勞綜合征的患者來說,如果不在發病早期進行治療,發炎分子會對身體造成重大損傷,這可能和“Long Covid”産生的原因相似。

脫穎而出的還有數字健康。

包括“流調”在内,公共衛生的概念、流行病學相關資料和知識普及到了社會大衆,智能手機上相關軟體的使用頻率也與日俱增。Deenan Pillay教授表示:“人們越來越習慣通過網絡遠端咨詢獲得臨床建議,而應用程式上收集的健康資訊也可以發送給醫療專業人員。”

“防控新冠讓我們對科學進一步應用于健康問題提供了信心。”Deenan Pillay教授表示,同時,公衆對醫療相關“黑科技”的接受度也在不斷增加。

和許多科學家一樣,新冠疫情下,Resia Pretorius教授對學術和研究合作程度的提升印象深刻。“新冠病毒讓全世界都團結在一個可持續的共同目标上。”她說。

耶魯大學惡性良性腫瘤學家David Braun教授感同身受。目前,他的團隊正在努力研究将RNA技術應用于癌症治療。“我希望疫情期間的科學進步可以幫助人類治療其他疾病,在經曆了兩年多的‘至暗時刻’後,這是我們想看到的轉機。”David Braun教授說道。

參考文獻:

1.How Covid changed medicine for the future,The Guardian,https://www.theguardian.com/world/2022/feb/20/how-covid-created-a-vision-for-treating-disease

來源:醫學界

責編:田為

校對:臧恒佳

制版:薛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