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都對劉墉、和珅、紀曉岚三個人耳熟能詳,因為現代的影視劇中常能看到他們的身影,在乾隆皇帝的面前,他們正邪對立,并稱為三大中堂,以诙諧幽默的劇情,為我們講述了許多脍炙人口的故事。
但很多人也在奇怪他們三個人在清廷中的官階高低,因為能在皇上面前班門弄斧的人,多是一些“位極人臣”的角色。他們究竟誰更高出一籌呢?

宰相劉羅鍋
我們先來說說“羅鍋子”劉墉。要先說明的是,劉墉其實并不是羅鍋,“劉羅鍋”的說法其實隻是以訛傳訛。
劉墉出身于官宦世家,祖孫三代皆是進士出身,其父劉統勳更是乾隆帝的肱股要臣,是以劉墉的仕途之路有着極其深厚的家族淵源。
劉墉一生宦海沉浮,期間做過都察院左都禦史,在工部、吏部、兵部等處做過尚書,也是協辦大學士,最高時達到了從一品。甚至在特殊時期,劉墉還會身兼兩個或多個職務。
紀大煙袋
紀曉岚本名紀昀,曉岚是他的字,于乾隆年間考中進士,官至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和太子少保銜,他還是著名的《四庫全書》的總編輯。
紀曉岚自小聰穎好學,在年幼時曾以優異的成績獲得“神童”的稱号。而紀曉岚開始仕途生涯之後,其文筆章法的基礎才日益顯現。
乾隆二十三年到二十六年,他分别擔任武英殿、功臣館、國史館、方略館的總編輯,因文章寫得好,被朝廷大加褒獎,後來又讓他擔當了《四庫全書》和《契丹國志》的總編輯。是以說紀曉岚的功績并非是他的政績,而是在于他精湛的學術。
中堂和珅
不得不說和珅是一個精明強幹的人,這從他所任職的官職數量就可以看出來。和珅也出生于官宦家庭。
但他的父親早逝,導緻和珅的前半生道路非常艱辛,故而和珅對學業非常刻苦鑽研,通曉滿蒙漢藏四種語言,這為他以後的為官之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由于為人敬小慎微,又懂得為官之道,和珅用了短短四年時間,就從一個“乾清門侍衛”做到了禦前大臣上行走這樣的進階職稱。
乾隆四十九年,和珅已官至吏部尚書和協辦大學士,還一手掌管着戶部,國家的錢袋子。到了乾隆五十一年,和珅升任文華殿大學士,把吏部也“收歸旗下”。
乾隆五十五年,和珅來到了權力頂峰,不僅兼任多個行政中樞要職,還獨攬了皇帝的日常起居工作,比如太醫院和禦膳房。
三位中堂的實力比較
實際上,三人的從政之路和巅峰期并不在同一個年代。如果要比較三人的權力巅峰的話,和珅應該最大,其次是劉墉,最後是紀曉岚。
和珅擔任過正一品的官職有兩個,而且還擔任過内閣首席大學士和領班軍機要臣這樣的高階官職,這兩種官職是在理論上是高于正一品的,從某些層面講可以說跟直接“攝政”無差别,是以和珅當政的年代,民間有“二皇帝”的說法。
劉墉年紀是最大的,他擔任過的正一品官職隻有一個,其餘的都是低于正二品的從屬官職,而且他的一生多數在作學問,到了後期面對乾隆帝對和珅的寵愛,勸阻無力的劉墉,多以靜默自守的方式作為他的為官理念。
再來說紀曉岚。紀曉岚的官職是三人中最小的,他沒有擔任過任何一個正一品的官職,雖然一直在京城供職,但一直作為皇家禦用編輯為皇帝撰寫文章和典籍,權力上不如前兩者。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紀曉岚是漢族人。在清朝時,擔任要職的多數是滿族八旗子弟,尤其是軍機、财政和交通樞紐方面的職務都是滿族官員在任,而留給漢人的特權少之又少,而且不時還要受到滿人的歧視和排擠。
“奴才”與“微臣”
大家在看到清朝影視劇中,最出名的就是和珅在皇上面前的阿谀奉承,尤其是他在稱呼自己的時候,最常使用的便是“奴才”一詞。而劉墉和紀曉岚則多用“臣”或“微臣”。以和珅的官階,大可不必這樣貶低自己,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和珅既是乾隆帝的助手,也是他的寵臣。不是說和珅的能力不行,而是和珅的才學多數都用到了谄媚和奉承皇帝的用途上了。上文提到和珅通曉多種語言,也對古詩詞和典故了然于心,就連乾隆皇帝所作詩文他都知曉大部分。
和珅為了受到寵信,應用了這些知識,使得皇上對他日漸依賴和喜歡。和珅的權力與财富也就日積月累,直到最後富可敵國。
劉墉和紀曉岚則不同于和珅。劉墉在任期間算是實幹家,經手的每一項工作都算是盡心盡力,民間也對其有“清廉”的說法存在,而且劉墉本人更擅于和光同塵,既不積極,也不消極。
紀曉岚也是這樣的人物,他與劉墉都屬于清官,官聲很高,對溜須拍馬的事情很是厭惡和反感,這樣反而更加彰顯了他們的個人氣質。
還有另外一種說法。以現代的釋義,“奴才”一詞是含有貶義的,而在清朝時期卻恰恰相反——滿人入關後規定,“奴才”一詞的使用是滿族和皇家的特權,漢人隻能稱“臣”。
早在雍正年間,皇帝為團結滿漢官員,禁止使用“奴才”一詞,并作了批示:稱臣得體,而到了乾隆年間,因為乾隆帝的好大喜功和居功自傲的個性,這種體系又被變了回來。
這樣一來,和珅的動機就不光是升官進爵了,他還想籠絡皇帝,讓他成為“自家人”。
清朝名将阿桂曾經評論和珅“此欺上瞞下之輩,吾早晚必為國除之!”這無異于預言了和珅之後的命運。和珅最終因貪腐過度,最終被嘉慶帝賜死,落了個遺臭萬年的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