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在0.3毫米的白銀上“作畫”!兩代“非遺人”的傳承

在0.3毫米的白銀上“作畫”!兩代“非遺人”的傳承

謝強正在“銀紙”上“作畫”。新華社記者 張文靜 攝

新華社蘭州2月26日電(記者張文靜、郭剛)目不轉睛,心無旁骛。在一片薄如蟬翼的白銀上,謝強手裡的錘子輕輕敲擊銅釘,沿着銀面上勾勒好的梅花軌迹緩緩移動,發出“叮叮當當”的脆響。

在十平方米的房子裡,整天陪伴他的是各種銀飾品加工工具,還有讓他工作起來能心靜如水的音樂。兩個月後,以“梅蘭竹菊”為主題的銀畫就可以新鮮出爐。

在0.3毫米至0.5毫米厚的白銀上“立體作畫”,29歲的他幹了近10年;而他56歲的父親謝彥江,已堅持了44年。

“上陣父子兵”。這對來自甘肅省定西市隴西縣的父子将傳統銀器加工技藝視為摯愛。他們以白銀為創作載體,采用傳統工藝,手工創作并融入現代理念,制作各類銀飾品和銀畫。

謝彥江12歲時随父學藝。憑借娴熟的技藝,他被評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隴西傳統銀器制作技藝的代表性傳承人。他說:“純手工制作的銀飾品,不僅僅是藝術品,更是一種曆史傳承和文化記憶。”

傳承銀器加工技藝,培養接班人,發揚中國傳統文化,是謝彥江的初心。他認為,隻有更多人加入這個行列,這門手藝才不會消失。

在0.3毫米的白銀上“作畫”!兩代“非遺人”的傳承

謝強(右)在向父親謝彥江(左)學習“作畫”技藝。新華社記者 張文靜 攝

一勾一畫見匠心,一錘一敲顯功底。耳濡目染中,謝強也深深喜歡上了銀飾品加工。看着白銀在爐子裡被熔解,再經過父親的巧手神奇加工,可塑形為千姿百态的精緻藝術品,謝強為之震撼。

“我的爺爺和父親一輩子從事銀器制作工藝。我從小就在‘叮叮當當’的敲打聲中長大。”謝強告訴記者,父親有意培養他,在他年幼時送他學習美術,他也欣然接受。

美術功底為謝強投身銀器制作工藝提供了審美基礎,而在蘭州交通大學四年的大學學習,則打開了他的眼界,拓寬了他的思路。

謝強說:“中國特别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與傳承,并出台了很多政策,增強傳承活力。大學畢業,我願意貢獻自己的一份青春力量,去傳承這一門技藝。”

“爐中升日月,錘下定乾坤。”長久以來,謝強已習慣了一個人坐在加工房裡享受打磨銀器的樂趣。在“銀紙”上作畫,既是對技藝的挑戰,也是對心智的磨砺和耐力的考驗。

謝強說,多年來,父親和他創作了上百種銀飾藝術品,其中大多數為私人定制。與機器制作的“速成”工藝品相比,他們發現人們更喜歡彰顯個性的原創手工藝術品,因為手工藝術品融入了匠人的心血,每個作品都是獨一無二的。

藝無止境。最讓這對父子驕傲的是,近幾年,他們不斷創新創作銀畫,将“中國風”元素如佛手、姓氏圖騰、牡丹引入其中,不拘一格匠心入畫,吸引了不少年輕人關注。

在0.3毫米的白銀上“作畫”!兩代“非遺人”的傳承

謝彥江創作的以佛手為主題的正在加工的銀畫。新華社記者 張文靜 攝

謝強說,銀畫既有裝飾功能,也有收藏價值,符合年輕人需求。

江山代有才人出。在謝彥江看來,年輕人頭腦靈活,思維靈活,有助于傳統銀器加工技藝的傳承。平日裡,他也熱衷和年輕人分享這門技藝。隻要有人慕名來求學,他都會傾囊相授,毫無保留。

謝強說:“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和傳承需要代代接力,我願做一名薪火相傳者,把它發揚光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