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出喜劇偏偏演成了悲劇,這一對美國父母活該

作者:範洪濤
一出喜劇偏偏演成了悲劇,這一對美國父母活該

有一篇傳播甚廣的文章,時不時在網上以文字、語音的方式冒個泡,也被很多家長和老師視為“人生寶典”,拿來教導自己的孩子和學生。

這一碗“心靈雞湯”講述了一個令人扼腕的故事。大意是:

美國有一對夫妻把所有精力全放在培養孩子身上。可是,這個孩子卻調皮搗蛋,不好好念書。爸爸便給孩子開出了一個條件極具誘惑力的條件:“如果你考上哈佛大學,我們就給你買一輛法拉利跑車。”

于是,孩子沖着法拉利跑車開始發憤圖強。

終于,孩子考上了哈佛。他給父親打電話:“爸爸,我考上了!我要那輛車。”

爸爸說:“孩子,回來吧,我們在家裡等你。”

孩子興高采烈回到家,發現家裡擺着餐桌和燭台,他的父母笑容可掬。他們站在餐桌後面,旁邊還有他的鄰居。

孩子迫不及待地問:“爸爸,我的車呢?”

他的父親雙手遞過來一本書,跟他說:“孩子,這就是我們要送給你的禮物。”

孩子把書接過來一看,發現是一本《聖經》。他憤怒地把書摔在地上,說:“沒想到你們騙了我這麼多年!”然後摔門而去,再也沒有回頭。

十幾年之後,孩子在外地碰見了他原來的鄰居。他的鄰居告訴他,你的爸爸已經去世了,你的媽媽因為思念過度,哭瞎了眼睛。

得知這個消息,這個孩子才想到該回去了。

進了家門,他發現他走的時候,那個陳設還是那樣擺着,還是那個餐桌,還是那個燭台,地上還放着被他摔的那本書。

他吃驚地問這是怎麼回事?他的母親聽出了孩子的聲音,說:“孩子,你把這本書看看就知道了。”

孩子打開這本書一看,書是被掏空的,裡面有一把法拉利的鑰匙!孩子跑到後院,發現那邊停放着一輛法拉利跑車,已經挂了厚厚的一層塵土。

孩子放聲大哭,問母親:“你們為什麼不早說?”他的母親跟他講:“孩子,隻有當你知道了少看一眼的代價的時候,才知道多看一眼的重要。”

文章寫到這裡,作者開始猛灌雞湯:“别讓壞脾氣害了你一生。凡事不可隻看表面,遇到事情抱着多看一眼的心态,透過現象去看本質,你就能看到真相。無論是生活中還是職場上,我們都會遇到很多當時無法了解的事,甚至會因為沖動做出錯誤的決定。千萬别讓壞脾氣和爆炸的心态毀了你,因為你不知道這個後果,你能否承受得起?”

一出喜劇偏偏演成了悲劇,這一對美國父母活該

這篇文章寫得好不好?估計很多人是持肯定态度的,不然,怎麼會成為爆款網文,隔三差五地被點贊、轉發。

然而,範叔要說,這篇看似無比正确的文章就是一碗道貌岸然的“毒雞湯”!它恰恰暴露了父母在教育子女問題上存在的巨大誤區。

的确,這個孩子脾氣太壞了,極易沖動而且非常固執,但是在範叔看來,他的父母問題更大,是這一起家庭悲劇的主要制造者,應承擔更大的責任。

這一對美國父母最大的失誤表現在兩個方面:

第一,不了解孩子,不懂得與子女的溝通之道,卻在錯誤的道路上一路狂奔。

這對美國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但他們顯然不了解自己的孩子,于是在引導孩子時,便選擇了物質利誘這一種看似最實在的辦法。

因為家境殷實,為了孩子能好好學習,他們開出了送法拉利跑車的天價懸紅。其實,這種簡單粗暴的做法在日常生活中很普遍,不同的是很多父母買不起法拉利,便把“賭注”換成了手機、平闆電腦。

要知道,在教育引導孩子的過程中,高額的物質利誘,對孩子而言,用得好是一種獎勵,用得不好就有可能變成一種傷害,摧毀孩子的自信心;對家長而言,這種辦法看似慷慨大氣,舍得付出,實際上是對自身應當承擔的責任的簡化和推卸。

從孩子怒摔藏有法拉利車鑰匙的書、拂袖而去來看,這一家人平常的溝通嚴重缺失,父母不了解孩子,孩子不了解父母,他們各自用自己的思維方式在揣摩、設計對方的生活。

一台戲要演得好,各個角色之間需要很默契的配合,至少台詞要接得住吧。戲如人生,生活中也一樣。這對父母把車鑰匙藏在《聖經》中,想給孩子一個意外的驚喜,同時也暗含着基督教徒遵從、傳遞自身信仰的意思,不能不說為了慶賀孩子考上名校,父母是動了一番心思的,但問題出在他們的孩子卻不懂幽默,把父母想象中的幽默弄成了“黑色幽默”。

顯然,平常“排練”不夠,父母根本沒有營造一種幽默輕松的家庭氛圍,或者說根本沒有培養孩子的幽默細胞。在這種情況下,突然讓孩子演一出喜劇,能不黃腔走闆嗎?

一出喜劇偏偏演成了悲劇,這一對美國父母活該

第二,出現問題後不與子女溝通,甯願被動等待也不主動化解沖突。

孩子誤解了父母,一怒之下離家出走。按理說這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父母趕緊找到孩子解釋清楚不就行了嗎?

但是,這對父母卻在家裡等了十幾年,直到父親去世,母親哭瞎了眼睛,唯一不變的是那本藏有法拉利跑車鑰匙的《聖經》和積滿灰塵的法拉利跑車。設想中的一台喜劇被演成了一台徹頭徹尾的悲劇。怪誰?相比起孩子,這對父母的脾氣之大、性格之固執,一點不落下風呢!

生活中的确有這種“一根筋”的父母。當與孩子發生沖突和沖突後,他們不是放下身段,主動與孩子溝通,尋找雙方共同點,消除誤解,化解沖突,而是表現得比孩子還不懂事,要麼耍家長的威風,以勢壓人,甚至以武力強迫孩子就範;要麼擺家長的臭架子,對孩子愛理不理,陷入家庭冷戰。

總之,在責怪這個美國孩子“少看了一眼”的同時,這對美國父母更應該對自己沒有提醒孩子“多看一眼”感到自責。天下所有的父母都應該從這一家庭悲劇中吸取教訓。

的确,做父母,難!做一個合格的父母,更難!這與國籍無關。

一出喜劇偏偏演成了悲劇,這一對美國父母活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