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7世紀的石頭屋

17世紀的石頭屋

文章已獲“一條”(ID:yitiaotv)

授權 轉載請聯系原作者

菲利普于上世紀70年代加入

世界頂級拍賣行蘇富比,

在今天看來,已是拍賣行業元老級人物,

如今是跨界收藏藝博會“巨匠臻藏”的主席。

48歲時,他離開倫敦,

搬到澤西島生活。

17世紀的石頭屋
17世紀的石頭屋

他繼承了家族留下的一座17世紀的石頭屋,

20年來,逐漸将這座破敗的農舍,

改造為當地人津津樂道的“避世天堂”。

他打造的家,媲美一座博物館。

不論是餐桌上的刀叉,

還是書架上的書、牆上的畫,

甚至連地闆上的瓷磚,

都可能是消失了幾個世紀的博物館級珍品。

17世紀的石頭屋

菲利普(Philip Hewat-Jaboor) 現“巨匠臻藏 Masterpiece Fair”主席

菲利普熱愛并沉浸于研究這些“古物”,

去探尋它們背後的曆史、故事、文化,

“這給我帶來了難以言喻的愉悅和浪漫。”

他竭力四處搜尋這些失傳的珍寶,

讓它們得以重見天日,

也将古物融入自己的日常生活:

用18世紀的餐具吃飯、在3世紀的花盆裡種花……

聽起來裝腔作勢,但他認為:

單純擁有藝術品是沒有意義的,

隻有當你觸碰它、使用它,

才能真正欣賞與了解它們。

6月初,一條探訪菲利普的家。

撰文 朱玉茹 責編 陳子文

17世紀的石頭屋
17世紀的石頭屋

時髦的菲利普與他可愛的貓咪菲裡斯

不論是清晨5點,還是晚上12點,菲利普永遠是秒回消息,時常讓我們感歎:這爺爺也太酷了吧,他真的快70歲了嗎?

作息像個年輕人之外,他說話俏皮,發資料時會夾帶一張家貓的萌照。也愛玩社交網絡,每周都會發好幾條Instagram。他還愛打扮,不少時尚、生活雜志都寫過他的穿衣風格。

17世紀的石頭屋
17世紀的石頭屋

菲利普家大門口外

一個夏日,通過遠端視訊,菲利普領我們探訪他花了20年改造、即将完工的居所。

色彩由淺至深的花園中,坐落一座兩層小樓,周邊是大片未開發的森林和零星散落的古堡。

17世紀的石頭屋
17世紀的石頭屋

每扇窗外都有不同的風景

家中每一間房都能透過窗戶看到花園的美景,這對菲利普來說至關重要。他花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親手打理花園,園中有閱讀、喝茶的中式亭子。

他指着窗外的一座小山坡說,“那裡是我的秘密基地。” 這座挖山修建的圖書館,是整個改造中最為驚豔的部分,裡面陳列着他最心愛的幾千本藏書和稀石古物。

17世紀的石頭屋
17世紀的石頭屋

挖山修建的圖書館,裡面的每件物品都大有來頭

其實在他家中,你無法區分哪些是藏品,哪些是裝飾品,哪些是生活用品。因為每一件收藏,都被他融入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被實際地使用起來。

“真正與這些精美的藝術品一起生活,去探尋它們背後的曆史、故事、文化,而不是單純地擁有它們,給我帶來了難以言喻的愉悅和浪漫。”

以下是菲利普的自述。

17世紀的石頭屋
17世紀的石頭屋

隐居小島,改造老宅

這棟17世紀早期的農舍是我父母的,他們1970年代搬到這裡。後來父親去世後,繼母也搬離了。年過40,我決定從都市搬回島上定居。

農舍本身不大,内空間很低,窗戶也很小。房屋表面是島上盛産的花崗岩,這裡所有的老房子都是這樣的,陰暗、沉悶。經過我一點點的改造,現在煥然一新。

17世紀的石頭屋

正中圓桌由公元1世紀石柱切片改造而成;吊燈為1810年古董

一進門,我想給人一種驚豔登場的感覺:通過一扇相對較小的羅馬式青銅門,走入一個高挑高的房間,上面有一圈展示區。

這裡陳列着我最好的斑岩藏品,四周的背景看似簡單,實則暗藏玄機。

17世紀的石頭屋
17世紀的石頭屋
17世紀的石頭屋

這組花器最初為瑞典國王設計,菲利普等了25年才獲得

牆面由水泥、雲母和細沙石混合制成,夜晚,在月光和昏暗燈光的映射下,會柔和地發光。

17世紀的石頭屋
17世紀的石頭屋

接着來到客廳,這裡原來是兩間很低矮的小房間,光線很差。我們打通之後,向下挖了30多厘米,把它改成了規整的正方形。

為了引入陽光,在每一扇小窗戶四周都安裝了鏡子。房間内也大量使用鏡子,讓空間看起來變大的同時也制造了一個有趣的效果,人仿佛同時出現在三個空間内。

我和伴侶很喜歡邀請朋友到家中做客,辦些活動,這裡是我們主要的會客、娛樂空間。

17世紀的石頭屋
17世紀的石頭屋

牆上兩幅為Francis Frith攝影作品

客廳裡的藏品種類、年代都更多樣:文藝複興時期的普羅米修斯青銅雕塑,人物面部痛苦的神情栩栩如生;1850年代先驅攝影師Francis Frith背着大相機在埃及拍攝的作品,是當今風景明信片的前身;1802年的紅木展示櫃,是我的收藏偶像托馬斯·霍普為自己的家設計的…….

17世紀的石頭屋
17世紀的石頭屋

紅木展示櫃陳列着從公元前2500年到公元1世紀的古埃及、古羅馬稀石物件

藝術收藏是用來一起生活的

客廳的另一側是餐廳,這裡我基本保留了18世紀英國家庭餐廳的感覺。牆上挂着那個時期的繪畫作品,家具基本都是父母留下的。

17世紀的石頭屋

對我而言,這個房間總能勾起很多年少的記憶。餐桌正中的中國出口的瓷器是我僅有的一件祖父留下的藏品,它是一個冰酒器,祖父一直很愛使用它。

17世紀的石頭屋
17世紀的石頭屋

1817年制鍍銀托盤,背面刻着設計者威廉.貝德福特的勳章,那是菲利普的收藏偶像

除此之外,餐廳裡還陳列着我的銀器和陶瓷餐具收藏。這些都是從19世紀就消失了的精品,我曆經周折、查閱很多資料、輾轉各地才重新找回了它們。這種親自花時間和精力尋寶的樂趣是不可比拟的。

17世紀的石頭屋

每天,最令我興奮的時刻之一,就是用這些美妙的古董餐具布置餐桌,與家人一起吃飯。

可能在一些人看來這是裝腔作勢,但是任何一件藝術品,不論是家具、銀器、花器還是畫,它們被創造出來就是用來一起生活的,被觸碰、被使用,坐在上面休息、用它就餐…….

17世紀的石頭屋

二樓是主卧,原本的層高壓得人喘不過氣來,我直接把屋頂敲掉,做了一個帳篷式的頂部設計。

17世紀的石頭屋
17世紀的石頭屋

浮雕烏木櫥櫃 17世紀

卧室裡的印度烏木櫥櫃,上面的淺浮雕花紋異常美麗,裡面有許多形狀、大小各異的小抽屜。我當時看到第一眼就覺得這很适合放我的領帶、腰帶和口袋方巾。

我喜歡時尚,有很多這種小東西。朋友們經常笑話我,說我大概是全世界最後一個一把年紀了還堅持每天搭配這些配飾的人。

17世紀的石頭屋
17世紀的石頭屋

我還收藏了很多花器,基本都是18世紀以前的。每天從花園裡摘下新鮮的花插在裡面,或者在裡面種些綠植,然後拍些照片分享在社交媒體上,希望能消除人們對這些年代悠久的藝術品的恐懼心理和距離感。

單純擁有這些東西是沒有意義的,隻有當你真正去觸碰它、使用它,你才能真正欣賞、了解它。

17世紀的石頭屋
17世紀的石頭屋

圖書館位于主樓旁的小山坡内

山洞圖書館

主屋旁的山坡,我在堅硬的岩石上挖了一個大洞。在下面造了車庫和酒窖,裡面挂滿了我和伴侶,還有我們的貓的照片和肖像畫。

在上方,我建造了一個專門用來存放藝術書籍的圖書館,也是一個藏品的展示空間。

17世紀的石頭屋

先進入一個很暗很矮的廊道,營造出一種古墓的感覺。

然後推開門,你一定會被驚喜到。房間很大,頂上是天窗,非常亮堂。

17世紀的石頭屋
17世紀的石頭屋
17世紀的石頭屋

書櫃上、門上、桌上、地闆上都鑲嵌着各種稀石,古代的、現代的都有,我十分癡迷于這一領域。

比起稀有性和外交意義,這些稀石千年來經曆的故事,和穿越時空延綿的生命力是最令我着迷的,非常浪漫。我花了大量的時間去閱讀、與學者交流探讨,研究每一件背後的曆史。

17世紀的石頭屋
17世紀的石頭屋

最早,這些稀石在公元2-4世紀從羅馬帝國的偏遠地區被帶到羅馬,做成柱子。之後又被教堂重新利用,出現在梵蒂岡大殿、萬神殿這些地方。最後,在文藝複興時期,匠人們将這些柱子改造成花瓶等精美的器物。

圖書館的設計就是在緻敬我對稀石的熱愛,我時常會移動它們的位置,以不同的方式、角度欣賞它們。

17世紀的石頭屋

部分殘件藏品,年代基本在公元1-3世紀

我還收藏了很多有趣的殘件,能激發無限的想象:公元一世紀的石獅,身上的毛發紋理迷人依舊;法老拉姆齊三世的一條腿…….

在挖洞修建的過程中,曾發生一次事故。當時我人在國外,一個島上的朋友打電話來,說“我都不知道你在山上新修了一個遊泳池!”我聽得一頭霧水,後來才知道是整個地基坍塌了。

17世紀的石頭屋
17世紀的石頭屋

小房間内主要陳列着文藝複興時期的雕塑

不過因禍得福,我可以再挖深2米,建一個小房間。

17世紀的石頭屋
17世紀的石頭屋
17世紀的石頭屋

桌上的兩本稀石寶典,是稀石界的神物,傳說在1745年的一場大型盜竊案中被盜,我在25年前有幸找到了它們。裡面所有的石頭都保留了最原始的奇異形狀,被鑲嵌在頁面裡。幾乎來的每一個人都對它們好奇不已。

我經常是在某幾周,從早到晚待在這裡,瘋狂地、大量地閱讀。每打開一本書,你總能獲得一些新的啟發,非常奇妙。

17世紀的石頭屋

瘋狂閱讀的菲利普和犯困的菲裡斯

收藏之路

時至今日,我已經收藏了40多年了,我的祖父和叔叔從小對我的熏陶至關重要。

小時候,每年夏天我會去和祖父一起住。他從1950年代開始收藏中國專供出口的那批精美瓷器,是當時這一領域英國最重要的收藏家之一。

17世紀的石頭屋
17世紀的石頭屋

僅有的一件爺爺的瓷器藏品,菲利普非常珍惜

到了晚上,他下班回到家,就會從櫥櫃裡拿出一件瓷器,然後他的心就融化了。

他不再是那個嚴肅、令人膽怯的貴族爺爺,而是一位偉大而充滿激情的收藏家,向我分享着他熱愛的事物。這一記憶一路牽引着我為藝術着迷、沉淪。

17世紀的石頭屋

憶及往事,止不住笑意

我的第一件藏品,是我叔叔在13歲那年送我的聖誕禮物,一個18世紀的奶油色陶瓷茶壺。我當時一下子就被迷住了,便開始用零花錢從各種舊物店、古董店裡淘些有趣的茶壺。

叔叔其實并非一個專業的收藏家,但是他的家中有各種各樣有趣的藝術品,他非常擅長把這些物件混搭在一起。我從小就愛去他家玩,每次都舍不得離開。

17世紀的石頭屋
17世紀的石頭屋

圖書館内由當代藝術家設計的稀石器皿和地闆

這很大程度奠定了我收藏的核心理念——跨界收藏。弱化年代、種類、風格的界線劃分,回歸到最本質的對物件質感、沖擊力和美感的關注。

18歲那年的一個夏日,我突然接到了當時的蘇富比主席彼得.威爾遜的一通電話,邀請我去參加他們剛在倫敦成立的藝術學院。

鬼使神差地,原本要學酒店管理的我一口答應了下來。那時候,我們全班隻有5個人,每天被各種美妙的藝術作品包圍着,全身心地欣賞、感受它們。那段日子我至今難以忘懷。

畢業後,我被邀請去蘇富比新成立的拍賣行工作。不久,我便和三位同僚開創了現在被稱為客戶咨詢部的部門,提供專業的藝術咨詢服務,這也是現在所有拍賣行的真正核心。

17世紀的石頭屋

菲利普的書房

一群初出茅廬的青年,做着一件之前沒有任何人嘗試過的事情,每天都充滿了驚喜和挑戰。當時還沒有電腦,我們手動翻閱、整理了近100年的估值記錄,拜訪了各大收藏家、藝術家的後裔,參觀他們的私人收藏。

這段經曆讓我有機會接觸、學習不同時期、形式、風格、材料的藝術作品,并思考如何将它們融合在一起,讓它們互相對話,就像我現在在家中做的一樣。這是非常令人興奮的,你會體會到一種前所未有的豐富性和深度。

17世紀的石頭屋

源泉

疫情居家隔離的時候,我經常待在花園裡,上山遠眺。

我的繼母不太喜歡園藝,花園以前的布局非常奇怪,我幾乎移除了所有東西,從頭開始。

17世紀的石頭屋
17世紀的石頭屋

花園内兩件當代藝術家Stephen Cox的定制作品

我們運來了很多土把原本傾斜的花園填平,這樣看起來更加開闊。在布局上主要從色彩和氣味兩方面考慮,顔色由淡雅到濃豔,互相之間的香味不會沖突。今年,我們新添了兩棵棕榈樹和一片中國牡丹。

17世紀的石頭屋
17世紀的石頭屋

花園裡,設定了很多可以讓人駐足停留、稍事歇息的地方。正中矗立着受中式風格啟發設計的亭子,那裡是我的秘密根據地,我特意在裡面裝了暖氣,這樣冬天也可以去坐坐。

盡管剛剛過了68歲生日,但我覺得自己依舊充滿幹勁。我喜歡早起,花一個上午盡量把所有工作處理完,然後将下午的時間留給自己,看看書、出去兜兜風、和家人朋友聊聊天。

來到澤西島生活也許是我人生中最棒的選擇之一。在這裡,我讓自己慢下來,花時間去和周圍的人和物發生更深層次的交流。

17世紀的石頭屋
17世紀的石頭屋

澤西島美景

島上沒有那麼多人,那麼多聚會、活動,大家離得都很遠,邀請一個人來家裡基本就要待上一天,細細地去傾聽彼此的故事、感受。藏品、書籍也是一樣,花時間去反複品味、鑽研。

與這些美麗的藝術品一起生活,我獲得了一種深層次的愉悅。不僅是純粹視覺美感方面的,更重要的是每一件背後的文化,四處尋找它的過程,曆史和故事所賦予的浪漫感。

17世紀的石頭屋
17世紀的石頭屋

我偶爾也會賣東西。因為一旦一件物品讓你着迷的時刻過去了,它也就不屬于你了。

這些藝術品就像我的朋友一樣,與我的生活不可分割,沒有它們我會感到失落。

但如果哪天真的發生什麼不可避免的天災,我想我隻會搶救我圖書館裡的書,因為最終那是一個人知識和樂趣最重要的源泉。

每天一條原創短視訊,每天講述一個動人的故事,每天精選人間美物,每天來和我一起過美好的生活,一條(ID:yitiaotv)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