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孩子犯錯後,我居然帶他做了這件事…

前幾天,我和外婆帶着孩子們在小區撿了一下午的垃圾。

不是公益活動,不是環保愛心,是因為-----孩子犯錯了!

小萬小億在小區打鬧的時候,一腳把公共的垃圾筐踩裂了,本來就已經風吹日曬有些老化的塑膠桶,在小萬的神力之下,裂了一個大口子。兄弟倆嘻嘻哈哈,壓根沒覺得毀壞公物是什麼大不了的問題。

就是這種,不到10塊錢3個還包郵的垃圾桶

孩子犯錯後,我居然帶他做了這件事…

但我的臉一下子沉了下來…

垃圾桶沒幾塊錢,但是孩子随意破壞公物的行為,不能放任。在孩子們回到家以後,我和他們說:“咱們準備一下,我們下午一起去物業辦公室,道歉,看看怎麼賠償和解決這個問題。”

小萬不屑:“一個破垃圾桶,賠就賠,能有多少錢?”

小億脫罪:“那個垃圾桶本來就是破的。”

千姐躲避:“媽媽,可是我都沒參與這個事…”

我堅定的回答:“垃圾桶不管值不值錢,都不是咱們自己的,是小區這麼多人共同的。更何況,攝像頭和鄰居們都知道是你們破壞的,咱們需要一起承擔責任。”

在孩子們不以為然的情況下,我帶着“始作俑者”小萬,走進了物業辦公室。沒人會刻意和孩子計較,物業聽孩子說清楚原委之後,說不需要賠償。

但是小萬從我堅定的态度,看出來“這事不簡單,後果很嚴重” ,縮着頭,誠懇的說:“阿姨我錯了,我下次不會破壞公物了,我怎麼賠償大家?”

物業負責人,看到我和孩子都很堅持,說到:“你誠懇的道歉了,那你實在想負責,就有時間的時候,去撿垃圾吧!”

我們幾個人決定實施“連坐”,破壞公物的小萬是主力,小億和千姐是當時的圍觀者算是連帶責任,我是監護人也需要一起承擔後果。

于是…就出現了開頭的那一幕,一起撿垃圾。最近,隻要說起“愛護公物”,3隻都會不約而同的說“不然會給别人添麻煩,要付代價”。其實孩子搞破壞的事,真的很常見,但是處理不好,真不是一句“他還是個孩子”就能躲開的。

前幾天,媽媽群裡也聊到了網友親身經曆的慘劇。

孩子犯錯後,我居然帶他做了這件事…

女子剛回家就發現了房間裡慘烈的一幕——房間滿地狼藉,一地零食和垃圾,化妝品更是無一幸免。

女子當場崩潰,看到如此情景網友們都表示隔着螢幕都在掉血。目測這些化妝品價值近萬元。

孩子犯錯後,我居然帶他做了這件事…

原來是當天親戚帶着孩子來串門,女子的媽媽因做飯沒發現,兩個熊孩子就為女子送上如此“新年驚喜”。

女子将“作案現場”拍照給熊孩子家長,家長隻表示已經批評了孩子,卻對賠償隻字未提。出于不願破壞過年氣氛及親戚之間的情感的角度,女子媽媽勸說就這樣算了,女子也表示不要求賠償。

但這事兒這樣的處理結果,總讓人感覺難受… 孩子不懂事可以教,大人不懂事最可怕。

沒有大人會真的和孩子斤斤計較,锱铢必較,但是----

犯錯一定有“後果”,

“後果”一定需要承擔。

别人不計較,法律很寬容,是因為“TA是孩子”,但是“TA有父母”“TA更有長大的一天”。

家長的處理方式,往往預示着的孩子未來。

熊孩子,不是天生的

有條耐人尋味的往事:男童進入車主未鎖的車内被困死亡,父母起訴車主:“誰讓你不鎖好門,害得孩子出事。”

這樣亂把别人的車,當自家玩具而導緻的悲劇,實在讓人唏噓。明明是孩子自己沒有搞清楚私人空間和公共區域的界限,出事了反而賴别人。

假如是小偷入室盜竊,不小心被鎖,發生意外,被偷的人還要賠償嗎?

孩子心智不健全,不管是砸碎玻璃、給親戚帶來損失、破壞公物… 大多數當事人都不會逼着孩子如何,但可怕的是說“TA還是個孩子”“怎麼和一個孩子斤斤計較”的熊爹媽,把自己的責任也順便甩的一幹二淨。

這都是缺乏邊界感的突出展現,他們自身就沒有做到“懂進退,知尺度”,更妄談養出能負責的孩子。

孩子為什麼沒有邊界感?

孩子看到喜歡的東西都覺得是自己的,沒有邊界感,和孩子的發展規律有關系:

1. 對于3歲以内的孩子來說,他們大都自我中心,認為“我看到的都是我的”。

是以低齡段的孩子總會不自覺地争搶、亂拿、亂碰,不是因為沒禮貌,而是因為心理特征決定了他們會這樣做。而且他們常常“雙标”——“我的是我的,你的也是我的”。

孩子犯錯後,我居然帶他做了這件事…

2. 孩子的邊界感和物權意識發展有限,對自己和别人的物品沒有概念。

比如父母平時面對孩子時,“你的”“我的”“我們的”這些界定不太明确,導緻孩子的邊界感模糊。

我經常看到,很多父母一開始拒絕孩子翻自己的包和手機,但孩子一哭鬧,父母的立場就不堅定了,默許孩子繼續動自己的東西。這一點延伸在家庭和社交裡,就強化了孩子“所有東西,隻要我想玩,都可以拿”的意識。

孩子犯錯後,我居然帶他做了這件事…

3. 孩子沒找到“解決問題”的更好方法,路徑依賴,用了最笨的方法。

孩子不知道怎麼和父母溝通自己的想法,不會表達自己的喜歡,和小朋友社交遊戲的規則還沒建立,不知道如何明确自己的需要,不懂溝通,等等。這個時候,搶、打、争、偷就變成了最直接的行為語言,替代了本該處于第一位的口頭語言,侵犯了彼此的邊界。

4. 孩子擔心父母不允許,本能的自我防禦。

如果父母限制孩子很多,或者總和孩子強調“家裡買不起”,那麼,孩子感受到匮乏,看到别人的東西就會想要。

熊孩子犯錯,父母該咋辦?

如果孩子犯錯了,隻要“給别人帶來損失”,父母就需要做好3件事:

01 帶着孩子當場道歉

不需要打罵孩子,表演什麼苦情戲,帶着孩子嚴肅的說抱歉,讓孩子意識到給别人帶來了傷害。

02 帶着孩子彌補損失

一般沒人較真,但該賠錢的賠錢,該勞動的勞動,給别人添了麻煩也需要補償,不光是“錢”,更是“心”。

03 帶着孩子一起體驗後果

很多大人看到孩子犯錯,會說“算了吧”,但是父母要意識到“不能算了”。帶着孩子一起體驗後果。

後果≠體罰。如果父母給别人賠錢賠物的,要讓孩子體驗“賺到這麼多錢”的感受,要讓孩子了解“補償這次損失”的代價。最次的,給别人家門口撿垃圾,義務勞動,總是可以的。

不是大吼大叫揍一頓,孩子就真能長大,更重要的是父母通過孩子的問題,意識到“孩子需要引導”“别人沒有義務為孩子負責”,幫助孩子看到規則、邊界、後果。

寫在最後

沒有天生的壞小孩,也沒有天生的邊界感。孩子缺乏邊界感,是因為情緒控制能力、邏輯因果、自我管理能力還比較弱,恐吓和貼标簽隻會加重孩子的匮乏感和羞恥感,引發自卑、恐懼、不信任等情緒。

其實,回顧我們的童年,誰身上不曾出現這些問題呢?但随着成長和社交的發展,心理階段的成熟,這些問題不都解決了嗎?孩子也需要這些小小的問題來平衡成長。

孩子最不可愛的時候,最缺愛。

在幫助孩子承擔責任的同時,一定記得:和孩子站在一起,了解他“越界”的原因,但和孩子一起積極的解決問題。而不是,和問題一起解決孩子。

不怕孩子有問題,怕父母隻看着“問題”,看不到答案就在孩子和自己手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