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電動車賣的越多=價格越貴,福特+沃爾沃能搞定?

電動車賣的越多=價格越貴,福特+沃爾沃能搞定?

汽車電氣化趨勢,我們已經聽過太多。但是對于普通消費者而言,選擇電動車的最基本目的是什麼?我想,電動車能夠降低消費者在出行闆塊的成本,絕對是它得以高速推廣的重要原因之一。但随着汽車電氣化的深入,電動車似乎并沒有像燃油車的經驗那樣,把成本攤薄,越來越便宜。反而随着補貼退坡,終端價格上漲,就連保險也開始“專屬”,甚至購置稅這塊“福利”也有松動迹象。難不成我們以後購買、使用電動車,成本隻會越來越高?

其實電動車不能做到燃油車那樣的“成本革命”,最核心的一點在于其成本分布不同。燃油車的三大件都是邊際效應的受益者,而電動車的制造成本則集中在動力電池闆塊。而電池對稀有資源的依賴,以及使用衰減等客觀因素方面,都不僅不利于成本的控制,反而有再被“新能源”卡脖子的隐患。解決這種問題都跑不掉開源節流的邏輯,可是面對有限的礦産資源,“回流”似乎是在現有電池技術條件下,最具有現實價值的一個選項。

電動車賣的越多=價格越貴,福特+沃爾沃能搞定?

電池回收領域的“特斯拉”誕生?

所謂“回流”,也就是我們常聽到宣傳的資源回收。這點在金屬資源方面,我們已經見到太多成熟的案例。比如目前的筆記本電腦,已經有大量産品采用可回收鋁材制造。去年東京奧運會的獎牌,其金、銀、銅等金屬,均來自回收提煉廢舊小家電和舊手機等。而在汽車動力電池的回收方面,近來也有大動作。近日,福特與沃爾沃就率先參與了Redwood的電動車電池回收計劃,開始布局動力電池循環供應鍊闆塊。

電動車賣的越多=價格越貴,福特+沃爾沃能搞定?

值得一提的是,Redwood公司是由特斯拉聯合創始人、前 CTO JB Straubel在2017年創辦。該公司從一開始就挨着特斯拉内華達超級工廠,目的明确。從2019年開始,該公司通過與松下合作,試點回收項目,到2022年,部分回收提取的材料已經可以傳回供應給松下,并最終提供給特斯拉。作為電池回收領域的新勢力,Redwood公司已經成為美國在該領域的獨角獸企業。據悉去年該公司就占據美國锂離子電池回收的一半份額。

電動車賣的越多=價格越貴,福特+沃爾沃能搞定?

至于這次福特和沃爾沃這種車企巨頭開始與Redwood直接聯系起來,其實也是早有迹象。去年開始,福特與Redwood雙方就開始開展電池回收業務。其回收的材料将計劃于2023年開始,陸續“回流”供應給福特。Redwood最近一次總額7億美元的融資中,就包括了福特的5000萬美元。既然拜登對邀請馬斯克參加活動總是不置可否的态度,那看來下次活動機會可以留給福特汽車了。而這次Redwood的電動車動力電池回收計劃将從加州開始,這也是美國最熱衷推廣電動車的市場之一。除了福特和沃爾沃,該計劃也歡迎其它汽車制造商加入,并接受加州所有锂離子電池以及氫鎳電池的回收。

電動車賣的越多=價格越貴,福特+沃爾沃能搞定?

Redwood背靠特斯拉與加州,當然也是瞄準了大量的回收來源。不過相對目前的北美市場,歐洲和亞洲市場,似乎對于這種電池回收閉環計劃有着更大的胃口。目前Redwood已經有了登陸歐洲的計劃。而對于中國市場而言,在特斯拉發揮“鲶魚效應”之後,我們在電池回收領域也需要這隻“鲶魚”嗎?

小作坊與正規軍并存,領頭羊快來了?

目前中國市場的電動車市場,毫無疑問處于高速發展階段。去年,國内新能源汽車銷量就達到350多萬輛,同比增幅達到158%。根據電動車動力電池6-8年的使用壽命來計算,随之而來的,自然是龐大的退役動力電池數量。據相關資料預測,到2025年,大陸需要回收的廢舊動力電池總容量将達到137.4GWh,這一資料大約是2020年的5倍。

電動車賣的越多=價格越貴,福特+沃爾沃能搞定?

然而我們可能有着世界上最大的動力電池回收市場,但目前還并沒有出現類似Redwood這樣的獨角獸企業。不僅如此,大陸目前的動力電池回收領域,存在大量的“小作坊”。相反,根據工信部《新能源汽車廢舊動力蓄電池綜合利用行業規範條件》顯示,符合電池回收行業标準,進入白名單的企業隻有47家。畢竟,在沒有形成規模效應之前,動力電池的回收在過去一直是一門賠錢生意。如果按照相關資質,電池回收需要在電池檢測、放電、環保等環節進行投資和營運。但“小作坊”自然能夠繞過這些部分,給予賣方更優惠的回收價格,造成劣币驅逐良币的情況。

電動車賣的越多=價格越貴,福特+沃爾沃能搞定?

當然,随着規模化效應的增加,以及行業的規範,國内動力電池回收的情況也正在發生變化。按照身份劃分,國内電池回收可以分為主機廠、電池生産廠以及專門的回收企業。主機廠方面,比亞迪是國内較早一批布局動力電池回收的企業,當然比亞迪本身其實也算是電池制造廠。去年年底比亞迪又宣布成立新的電池公司,重點就放在電池回收利用闆塊。電池生産廠方面,甯德時代在2015年就收購了此前的頭部玩家之一邦普循環。作為專門回收電池的企業,格林美在去年剝離了電子廢棄物業務,集中注意力在動力電池回收方面。

電動車賣的越多=價格越貴,福特+沃爾沃能搞定?

在部分頭部企業冒尖的情況下,主機廠也有開始“選邊站隊”的趨勢。比如蔚來汽車就選擇與甯德時代等企業合作,目标也不止是回收,而是做電池的全生命周期管理。這也能引出另一個國内電池回收的突破口,即換電模式。因為在換電的情況下,就能規避“小作坊”目前的影響,以及所謂全生命周期管理,形成閉環。

寫在最後:

規模化是傳統燃油車降低成本的法寶,而直接複制粘貼到電動車時代,似乎有點水土不服。其實這隻是用的“不到位”而已,因為将規模效應用在電池回收領域,就可以實作電動車的成本可控甚至是攤薄,也能真正實作電動車生命周期的碳中和效應。而從規模化來說,中國市場或許是最有潛力的之一。或許這次,國内在電池回收領域,可以不需要“鲶魚效應”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