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青年情懷|珠碧江寫意

在海南島的西部,既有“車轍馬迹半天下”的喧嚣,也有如夢如幻的山水畫卷,其中有一條叫作珠碧江的河在日夜奔流不息。

在無風的日子裡,珠碧江兩岸的木麻黃就像油畫的場景一般,靜立在畫框裡,甯谧而充滿儀式感。它周圍環境的基調一般是藍色的:天空、海岸、河流、叢林仿佛都被這種色彩深深感染,天地顯得既曠又遠。我徘徊在岸邊,俨然有一種獨立蒼茫之感。在我領略過島外的許多大江大河之後,再回頭看看珠碧江,故鄉的河的層次感和原始率性依然緊緊攫住我的心。它漫長的流動,随着個人心緒的伸展,越過白沙境内的丘丘壑壑和神情疏朗的儋州,抵達“行到水窮處,坐觀雲起時”的昌江,直至彙入浩渺無際的北部灣。我願用心去追溯它生成的氣韻,包括遠遠地把它暢想。

青年情懷|珠碧江寫意
青年情懷|珠碧江寫意

“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那是蘇轼的幕僚李之儀的詞句。而現實中的珠碧江恰恰在海頭和海尾之間,它一水分兩岸,真正做到令人羨慕的平分秋色。小時候,我依然看到有人在河邊劈柴喂馬,我猜他絕對不會跨上駿馬去幹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但很可能等到日上三竿,他就開始提網上岸,然後在江幹生起篝火埋鍋造飯,接着酒醉歌豪。日夕月升,珠碧江慢慢變得像海德格爾的《存在與時間》一般意味深長:河水推搡着流沙,流沙漫上江岸,江岸上的木麻黃一天天變老。幾十年的冥想,讓我從一粒砂裡看見一座島嶼,從一座島嶼上看見屋舍,看見花草,看見飓風和遠去的帆影。我那伫立天涯遙望帝京的先祖德裕公,他的落寞和孤憤随着北歸的雁陣慢慢逝去。崖山戰敗後隐姓埋名千裡投荒的護駕将軍盧浩的車駕辚辚而來,南宋衣冠如煙雲散去,所謂此心安處是吾鄉,君不見,一世的功名堪可付流水。大明土官王賢祐恩榮坊的斑駁記憶,鄧英公的遺碑殘碣,以及旌表懷柔的文字依然曆曆的乾隆聖旨似乎在告訴人們,珠碧江畔曾經發生過什麼,或者湮滅過什麼。植物分類學家鐘義攜幼弟在江畔采藥濟民的身影,随着他的仙逝而變得有些模糊。但他的摯友林英教授贈與他的端莊的小楷條幅卻依然懸挂在他的書房裡……

青年情懷|珠碧江寫意

“千裡橫黛色,數峰出雲間”把我從單純的詩句中抽離出來,展現出唐人幽遠淡泊的文思。眼前的畫面是一群白鹭從島上的某處翩翩而至,落在珠碧江的沙洲上,落在紅樹林上,河流、村莊、道路、人煙一一融入自然厚重的背景,飛鳥時時往還,就像年邁的親人荷鋤在每一個平凡的晨昏走過。一條河在不慌不忙的流着,黑暗潛伏在河水裡,河面上光影載浮載沉。人到中年,回頭看看少年時的鄉土已漸漸丢失,有時我不免輕聲問自己,這算不算一件憾事?曾經滄海,難為的何止是水,花鳥蟲魚春樹秋山,每每自況都令人不勝感慨。父親當年背着少年的我過珠碧江去海頭讀書的情景,就像一首歌,在我心裡一直悄悄吟唱,就算人生帶着披星戴月的倦意,我也始終不敢忘懷。平心而論從河兩岸上走出的傑出人物固然不多,歲月也給了人們太多的頹顔,但家住斯江頭,日飲斯江水,怎能忘了此番恩情。時隔多年,江岸的村落、山崗、雲樹還頻頻映現在我的夢中,江水流動時的“鸾舞蛇驚之态”,一水出岫時“纖纖乎似初月之出天涯”的神韻,給予我人生的啟示是永遠的,它就像心中的一脈源泉,跌宕曲折,然後擊石濺玉,不時引來山鳴谷應,直至奔流入海。居住在兩岸的人們一日又一日地目睹着這一切,經曆着晨昏打水,虛窗對月,舟橫津渡以及風掃樹杪,他們心裡的波瀾真不知有幾重!平素百姓的生死婚嫁,稼穑往返,探親訪友,遊學一方都要涉水或乘船經過珠碧江。江面上不時傳來儋州人歡快的調聲,傳遞着兩岸人民的喜樂憂愁,流淌着故鄉濃濃的人情味。念及當年儋州舉人張績,唱起他的經典情歌《癡情守五更》,儋州人聽醉了,整個海南也都聽醉了。當時的探花張嶽崧跟張績都是清嘉慶時人,從張嶽崧對張績的書法珍如拱璧就可以看出張績不凡的才情。而張績是儋州人的“歌神”,當地的婦孺老少都會傳唱他創作的山歌。他的歌就像滔滔江水,滋潤着珠碧江兩岸的人民。還有近年來成立的珠碧江詩會更是引來詩情滔滔,儋州和昌江兩岸的詩人們常常往來唱和,民間多有雅韻傳播。

日子有時未免平淡,但有時卻波瀾壯闊。珠碧江就像一支蘸飽墨的大筆,在春夏秋冬以不同的姿态揮灑,在海南西部畫出如虹的氣勢。自從那位滿頭染霜的老艄公退出江湖後,整整一代人的記憶便變得斷斷續續;自從日寇大佐占據海頭,肆意妄為被百姓怒斬後,民族的浩然之氣便充盈人間。為了避免在日寇報複時造成更大的損失,我的外曾祖父把鬼子引向相反的方向,最後被惱羞成怒打算屠村的鬼子殘酷殺害。我的大舅父在向我講述這段曆史時,眼裡仍然噙着淚。最後他對我說,全村人為了感謝當年的救命之恩,還在我的外曾祖父遇難處立了一塊“感恩碑”。珠碧江是一條流淌着血性的河,曾經的風風雨雨流水記得,人民也永遠記得。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