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年讀一遍《論語》(2022.12)

《論語》十講

為原書每一段話備注标引,給每一個标引詞群集類分;

按照一定規則将大類排序,于是有了全新的《論語》。

第三講言行篇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子又曰:“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知言既是會說話,又是會聽話聽音兒。

言是說出來的行,行是做出來的言。

聽其言,還要看其行。

聽其言,更要看其行。

孔子的言行都是遵照着“禮”來言來行的,是以孔子的言行是禮的落實,孔子的言行亦可作為禮的範本。

在“第二講 禮樂篇”已列出的有關言行的段落在此篇不再重複。

【言】【德】

14.4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有言:善言,有價值的言論,言之有物、有理、有種、有趣。

有道德的人,他自身就是善的教材,就是别人學習的榜樣。有道德的人所信奉的,他所堅守的,他所傳揚的,必定是有内容的。但是講經布道、誇誇其談的人很多隻是嘴上說說而已,落實不到行動中去。

“勇”是“仁”的題中之義,但是号稱勇敢的人卻不一定都能達到仁的标準。

15.27 子曰:“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

孔子反對“佞”,也反對“小不忍”。

他認為,花言巧語、舌辯如簧的人,是把工夫都用在了嘴上,這樣勢必會擾亂自身的道德修養;一點小委屈都受不了,則會擾亂大局的部署,因小失大。

【言】

14.20 子曰:“其言之不怍,則為之也難。”

怍,zuo,4聲,羞愧。說大話,不臉紅,大言不慚。孔子認為這樣的人是很難把事情辦好的。

朱子曰:“大言不慚,則無必為之志,而不自度其能否矣。欲踐其言,豈不難哉?”

15.41 子曰:“辭達而已矣。”

辭,可以是言辭,也可以是文辭。在這裡作言辭講。

達,是表達思想,把想說的意思說清楚、講明白。

寫文章應該跟說話一樣,自然、流暢,把話說得簡簡單單,明明白白,讓人一看就懂,這是最重要的。

17.19 子曰:“予欲無言。”子貢曰:“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不知道什麼事惹着孔子了,他很生氣,說不想說話了。

子貢就問,你不說話了,那我們還怎麼記錄和傳述您的道呢?

孔子怼他,說:“老天爺不也不說話嘛,四時照樣運轉,萬物照樣生長。你見過老天爺說話嗎?”

子貢活該被呲哒,孔子他也就是發發勞騷,發過勞騷就沒事了,你還當真了。

孔子還能真不說話,那還不得憋死他呀?!好為人師,說的就是他自己。

老天爺是不說話,但老天爺把一切都安排好了,是以不用說話,無為而天下治。你都安排好了嗎?你有那個權力和能力嗎?你不說話别人知道怎麼做嗎?知道什麼是正确的嗎?

【行】

7.4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燕居,是退朝以後,在家休息。

楊氏曰:“申申,其容舒也。夭夭,其色愉也。”《廣雅·釋訓》隻籠統地說“申申”“夭夭”是“容也”,即形體表現出來的樣子。

具體是什麼樣子,我覺得跟我們大多數人一樣,就是伸伸胳膊,扭扭腰,捶捶背,非常放松、自然的樣子。

門外是公衆的世界,門内是自己的世界,不是說家是我們的港灣嗎?但“申申如”、“夭夭如”也得是在沒人的時候。當着孩子的面你也不能想怎麼樣就怎麼樣,當着妻妾的面也不能想怎麼樣就怎麼樣。

7.10 子于是日哭,則不歌。

孔子當天如果參加過喪禮,就不再唱歌。

聽這意思是說孔子還有唱歌的愛好,沒事兒時願意吼兩嗓子?不僅會唱,還會奏樂,挺有情調。

7.32 子與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後和之。

孔子喜歡唱歌,發現别人唱得比自己好,一定要請别人再唱幾遍,自己跟着唱。

7.13 子之所慎:齊,戰、疾。

慎,謹慎的意思。

弟子記載夫子特别謹慎的三件事。

齊,同“齋”,指齋戒。祭祀之前,一定要齋戒。祭祀和生命延續有關,是古之大事。

戰,國與國之間的戰争,也是人命關天的大事。

疾,疾病。對于自己的身體狀況,也必須謹慎對待,不可不察。

7.27 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

孔子偶爾也釣魚。他釣魚可能是為了陶冶情操,也可能是為了求心靜,反正應該不是為了吃魚,起碼吃魚不是第一位的。當然也不是為了拿去賣,是以他拿魚鈎釣,而不用大網抄(綱),不趕盡殺絕。

弋,yi,4聲,是用系有長繩的箭頭射,射出去,還能把箭頭和獵物一起找回來。說明不是為了打着玩,不是為了白開心。

宿,是歸宿的鳥。孔子不射宿,不是因為沒有挑戰性,而是因為不忍心。孔子不是佛教徒,他并不反對殺生,但是不能濫殺。

儒家夫妻,佛家愛衆生。軍事家隻對戰争輸赢負責,政治家隻考慮所代表階級的利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