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全球5G進入加速發展期 無線網絡智能化成趨勢

全球5G進入加速發展期 無線網絡智能化成趨勢

圖:視覺中國

來源:21tech

作者:倪雨晴

編輯:張偉賢

5G的建設和産業化正在持續推進。

在近日的MWC2022預溝通會上,華為無線網絡産品線副總裁、首席營銷官甘斌向記者表示,全球5G進入了加速發展期,目前全球已有200多張5G網絡正式商用,服務超過6.4億的5G連接配接。同時,移動場景流量在過去一年增長43.5%,行業數字化已形成規模效應。

從基站設施看,中國一直在5G領域處于第一梯隊。

根據工信部釋出的《2021年通信業統計公報》,截至2021年底,大陸累計建成并開通5G基站142.5萬個,實作覆寫所有地級市城區、超過98%的縣城城區和80%的鄉鎮鎮區。大陸5G基站總量占全球60%以上,每萬人擁有5G基站數達到10.1個,比上年末提高近1倍。

在基礎建設高速前行的同時,典型的應用正在落地,比如AR/VR、移動巡檢、勘測等功能已經在家庭、煤礦、港口等場景中得到商用。但是5G的産業化、規模化還需要長周期的探索,更多垂直領域的商用也對網絡提出更高要求,包括提升從網絡到終端的智能化。

基建持續更新

根據市場研究公司Dell'Oro Group釋出的2021年第三季度全球電信裝置市場報告,頭部供應商的全球市場佔有率在2020年到2021年前三季度期間保持相對穩定,Top 7供應商占據約80%的份額。其中,前五名分别為華為(29%)、愛立信(15%)、諾基亞(15%)、中興通訊(11%)、思科(6%)。

盡管華為供應鍊受阻,份額仍位于前列,華為對于5G的研發并未止步,仍在持續的投入和産品更新中。Massive MIMO(大規模陣列天線)是華為在5G領域的技術優勢之一,本周華為推出了第三代Massive MIMO,包含第三代MetaAAU和第三代BladeAAU系列産品。相比第二代Massive MIMO的192天線陣子,第三代Massive MIMO采用384天線陣子。

GSMA大中華區總裁斯寒此前向記者表示,全球各個國家和地區5G網絡的建設和商用快于以前所有代際,但是另外一方面确實是遇到了很多的問題,包括組網、頻率,可能共通點是商業模式和應用的規模化。

其中,在基站建設、頻率選擇方面,各地的裝置商們也有着自己的經驗。

甘斌對21世紀經濟報道等記者談道,網絡建設是5G發展的基石,不同市場5G建網模式各有差異:TDD新頻大帶寬建設,需要提升覆寫做大容量的同時降低比特能耗;FDD存量頻譜持續演進需要兼顧4G與5G實作共同受益。随着網絡不斷發展,TDD和FDD頻段全網連續覆寫、互相協同,最終走向多頻一張網,TDD大帶寬配合Massive MIMO已是業界共識。

在頻段投資效率方面,“中國的存量頻段TDD會多一些,而海外的存量頻段以FDD為主。針對單一頻段部署,投資效率相對有限,按照我們的分析,在同等帶寬、同等天線數的情況下,從4G走向5G會提升10%的效率。我們和營運商近年來溝通結果是,通過多頻聯合投資,來提升投資效率,”甘斌表示,“比如,德電在2.1GHz的基礎上對基站進行改造,同時支援1.8GHz頻段,并存儲1.41GHz的頻段,形成三頻聯合投資。為了支援好這個需求,是以我們在FDD走了超寬帶的方向。”

無線網絡加速智能化

進入5G時代,5G網絡是數字世界的底座,也是萬物互聯的重要基礎,和大資料、AI關聯密切。而為了更好地滿足5G多樣化連接配接需求,更好地節省營運成本,網絡自動化與智能化成為營運商數字化轉型的關鍵。

在華為看來,有五大趨勢推動着無線網絡走向智能化,比如從網絡效率的角度看,5G的各種業務在上下行速率、時延、定位、可靠性等網絡能力方面的需求,存在10~100倍的差異。頻段越來越多,頻率越走越高,帶寬差異越來越大,由此帶來的覆寫、容量、時延等網絡能力差異也很大。是以,在多業務需求和多頻段選擇之間,無線網絡需要通過智能化的方式,達到多頻利用最高效、多元業務體驗最優。

同時從低碳社會的角度,全球營運商已将綠色低碳作為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标,智能化的網絡将根據業務的需要實時調整站點、頻譜、載波等網絡資源,達到體驗和能效雙提升。

甘斌表示:“無線的第一個特點是實時化,需要實時的信号處理,使用者移動過程中要做毫秒級的處理,實時性要求更高;

第二,無線站點很多,中國将來有400多萬的5G基站,營運商還有很多的實體站點,考慮到成本問題,我們需要從集中式走向分布式;

第三,無線的計算很複雜,包括各方面的算法來做矢量運算,計算複雜度很高。華為一直在無線網絡怎麼使用智能化進行探索,也做了很多商用的嘗試和準備在運維的告警、切換算法的優化上已經引入了很多的人工智能的機制和算法。”

在此背景下,華為提出無線網絡新一代架構IntelligentRAN, 将智能融入無線網絡業務、體驗和運維等方面。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曾表示,未來的網絡應該與自動駕駛汽車一樣,能夠自我運維,而不是依靠人。

事實上華為在2018年就釋出了ADN (自動駕駛網絡),IntelligentRAN作為ADN在無線網絡的承載,開始了無線網絡從運維自動化向網絡智能化的演進之路。

國信證券分析,未來自動駕駛網絡将對現有網絡架構和運維模式産生深遠的變革,而華為自動駕駛網絡戰略(ADN)是繼華為全雲化戰略 All-Cloud 之後面向未來十年的戰略。

華為無線網絡Single OSS産品線總裁馬洪波向記者表示:“我們呼籲整個産業視角從運維自動化擴充到網絡智能化,以往的自動駕駛網絡包括之前的L1、L2、L3的自動化駕駛網絡,主要關注點中心是在降本,但是經過華為的實踐和探讨,單純隻考慮降本是不行的,還要提質、增效,我們希望一起和産業定義這個事情。”

編輯:盧陶然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