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狗是人類的好朋友,但人類是狗的好朋友嗎?

“狗是人類最好的朋友。”

相信這句話大家都很熟悉,隻要提到狗和人類的關系,總會出現“朋友”、“忠誠”這樣的字眼。這其中原因有很多:牧羊犬會幫助人們巡視羊群、獵犬可以幫助捕捉獵物、看門犬可以守護家庭的大門……是以我們總會把狗當作我們的朋友。

狗是人類的好朋友,但人類是狗的好朋友嗎?

圖源:unsplash

但是,換個思路想,狗會把人類當作朋友嗎?它們是否真的能了解我們的想法和訓示?人類與狗的關系,又是不是隻是單純的馴化者與被馴化者之間的關系呢?

想要回答這些問題,我們可以從20年前一個經典的行為學實驗中,找到一絲線索。

狗真的能懂我們的意思嗎?

這個實驗其實很簡單:實驗者把食物藏到兩個倒扣的不透明杯子裡(想象一下表演魔術/街頭藝術的那種杯子),讓受試者(動物或者嬰兒)來選擇哪個杯子裡有吃的。在選之前,實驗者會用手指,或者輕叩杯子,亦或者用眼神來示意一下食物在哪個杯子裡。

狗是人類的好朋友,但人類是狗的好朋友嗎?

實驗示意圖 | 圖源:Bray E E, et al. 2021.

如果受試者是兩歲大的嬰兒,他們基本都能讀懂實驗者的手勢與眼神。可受試者如果換成其它動物,結果就會出現不小的差異了。

黑猩猩可能是大家心目中是最聰明的動物之一,但它們在這個簡單的實驗上正确率卻并不高;相比之下,小狗的正确率遠遠高于黑猩猩:即使沒有經過訓練,它們也能看懂人類的動作訓示,準确确認哪個杯子裡有吃的。

狗是人類的好朋友,但人類是狗的好朋友嗎?

這個行為學實驗狗的正确率遠高于黑猩猩 | 圖源:Hare B, et al. 2002.

這不僅僅表明它們對人類的“信賴”,更是揭示了一個認知問題:這些狗狗似乎能讀懂人類的手勢和眼神。

狗是人類的好朋友,但人類是狗的好朋友嗎?

狗狗很準确地找到人類訓示的那個杯子 | 圖源:Hare B, Tomasello M. 2005.

除了這個簡單實驗之外,類似的實驗或者現象還有很多:

當進行前面提到的這個實驗同時,加入一些比如像看手表之類的動作很大、但并沒有訓示意義的動作,狗狗也能通過人類的眼神方向明顯區分出來;

我們都知道把球丢出去,狗狗會把球叼回來。但是如果你丢完球之後立刻轉身,狗狗不僅會把球叼回來,還會特意把球放在你面前,因為它知道要把東西放到你看得到的地方;

還有研究發現狗狗可能會從人類轉頭、鞠躬或者點頭這樣微小的動作中讀懂人類的意思……

這種種實驗與現象似乎都在表明一個結果:狗,真的能看懂我們的意思!

狗對人類的了解能力從何而來?

發現了現象,研究者就要思考為什麼:狗狗的這種能力從哪來的?

研究者們為此提出了三個假設:

假設1:這可能是狗可能是後天和人類相處久了被“訓練”出來的;

假設2:這也可能是它們“野性的本能”:狼需要團隊合作來捕獵,說不定是從狼和狗的祖先那繼承來的?

假設3:還有一種可能,是人類在幾千年前馴化狗的時候,産生的本領。

有了假設,接下來就要做實驗驗證了。

針對第一個假設,研究者找來了不同年紀的狗狗,再做一次同樣的實驗,結果發現不同年齡的狗狗,在實驗裡的正确率都差不多。他們還把家養狗和非家養狗做了比較,正确率也差不多。

假設1,錯誤。

狗是人類的好朋友,但人類是狗的好朋友嗎?

不同年齡的狗在實驗上表現得都差不多,其中G指“眼神示意”,GP指“眼神示意+手指訓示” | 圖源:Hare B, et al. Science, 2002.

針對第二個假設,研究者找來了狗的近親——狼,一起來做這個實驗。如果狼和狗正确率差不多,那就說明這個讀懂眼神的能力,可能來自于它們的祖先。

結果卻剛好相反:狼的正确率完全比不上狗。

假設2,錯誤。

狗是人類的好朋友,但人類是狗的好朋友嗎?

可以發現,和對照(C,啥提示也不給)相比,不管是哪種提示,狗狗的正确率(白)都高于狼(灰) | 圖源:Hare B, et al. Science, 2002.

那麼,“排除一切不可能的,剩下的即使再不可能,那也是真相”(福爾摩斯的名言)。假設1和假設2都不對,那狗這個讀懂人類的能力,就是從幾千年前,人類馴化了第一隻狗狗就開始出現了。

事實上,最近的研究也證明了這一點。研究者對378隻兩個月大的小狗,重演了20年前的這個實驗(當時每次實驗隻有幾隻狗狗)。不同的是,這三百多隻狗狗都經過了嚴格的篩選:相同品種、相同性别、相同年齡、相同飼養條件……

通過數學模組化,研究者推測出,狗狗們讀懂人類的能力有大約40%的遺傳力。換句話說,這項能力很可能天生就有——打一出生,狗就擁有了對人類非凡的了解能力。再結合前面的實驗,這很可能是人類馴化選擇造成的結果。

馴化,可以加深對人類的了解能力嗎?

馴化怎麼會造成這樣的結果呢?我們有辦法弄清楚這是怎麼做到的嗎?

答案是,可以。我們可以試試再馴化另一個物種,來重演這個過程。

在1959年,蘇聯的動物學家Dmitry Belyayev和同僚們一起開展了一項可能是生物學史上最漫長的實驗:馴化狐狸。

狗是人類的好朋友,但人類是狗的好朋友嗎?

Dmitry Belyayev和他馴養的銀狐在一起玩耍,左上角是被馴化的銀狐

| 圖源:Bidau C J, D’El?a G. Gayana, 2009.

他們找來了一群難以馴化的加拿大銀狐,首先從小養大,同時也給他們分組:“聽話”、與人親近的狐狸分為一組,而那些摸了就咬人的“不聽話“狐狸分成另一組,兩組再各自繁殖下去。之後,再繼續分組,繼續挑聽話的狐狸繁殖,一代又一代持續下去……

僅僅幾代之後,聽話的狐狸們就開始表現得很“馴服”:它們會像狗一樣搖尾巴、耷拉着耳朵,還會出現發情期改變、毛發褪色、生殖期延長等類似貓狗的特點。同時它們體内的糖皮質激素和腎上腺素分泌也都明顯降低,表現出來就是,看到人的時候沒那麼緊張,更加“聽話”了。

狗是人類的好朋友,但人類是狗的好朋友嗎?

乍一看這隻狐狸确實和狗的行為沒太大差別了(不過這個實驗也有質疑,因為最開始的狐狸雖然沒被馴化,但也來自于農場飼養)

| 圖源:Cole L J, The American Naturalist, 1943.

那麼,給這些狐狸再做一次那個實驗會怎麼樣?結果被“馴化”的狐狸能準确猜測出人類的訓示,獲得比野生狐狸更高的正确率。

對此,新的假設又出現了:馴化的過程中可能隻是對動物是否“馴服”進行了選擇,而其他能力的改變其實隻是“副産品”——狗産生了更高的認知能力,比如能了解人的能力,這就是“副産品假說”(by-product hypothesis)。隻不過這個假設仍未得到證明,需要進一步的研究驗證。

狗是人類的好朋友,但人類是狗的好朋友嗎?

馴化的狐狸(灰色)比野生狐狸(白色)得到了更高、更顯著的正确率

| 圖源:Hare B, et al. Current Biology, 2005.

随着現代的研究技術的不斷進展,給這些問題和假說帶來了新的研究思路。研究者給18隻來自不同國家的狗狗,分别聽不同語言的《小王子》,再用核磁共振成像檢測它們的大腦變化。

結果發現,狗狗聽到“母語”和“外國語”的時候,大腦的反應會有顯著的不同,這也就說明狗狗除了能識别人類的眼神、手勢之外,甚至還可以識别出不同的語言!

狗是人類的好朋友,但人類是狗的好朋友嗎?

紅色區域是狗區分人說話和噪音時活躍的腦區,而藍色區域則是狗區分“母語”和“外國語”用的腦區,可以發現完全不同 | 圖源:Cuaya L V, et al. NeuroImage, 2021.

換句話說,它們真的有在努力了解我們在說什麼。

我們都有一位狗狗朋友

讓我們回到開頭的問題:狗會把人類當作朋友嗎?

看看這二十年來科學家們的實驗你就可以知道,狗狗的忠誠、聽話、聰明,絕不僅僅是人類對它們後天的訓練才形成的。

它們可能天生就能看懂人類的手勢,看懂人類的眼神,聽懂人類的語言,我們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狗狗們看到之後都會努力了解。

也許,從數千年前第一隻狗開始被馴化的時候,我們人類,就一直有這麼一位狗狗朋友,在努力了解我們。

“狗是人類最好的朋友。”這麼看來,這句話蠻有道理的。

參考資料

Hare B, Brown M, Williamson C, et al. The domestication of social cognition in dogs[J]. Science, 2002, 298(5598): 1634-1636.

Bray E E, Gnanadesikan G E, Horschler D J, et al. Early-emerging and highly heritable sensitivity to human communication in dogs[J]. Current Biology, 2021, 31(14): 3132-3136. e5.

Hare B, Tomasello M. Human-like social skills in dogs?[J].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2005, 9(9): 439-444.

Kaminski J, Schulz L, Tomasello M. How dogs know when communication is intended for them[J]. Developmental science, 2012, 15(2): 222-232.

Bidau C J, D’El?a G. Domestication through the centuries: Darwin’s ideas and Dmitry Belyaev’s long-term experiment in silver foxes[J]. Gayana, 2009, 73(1): 55-72.

Cole L J, Shackelford R M. White spotting in the fox[J]. The American Naturalist, 1943, 77(771): 289-321.

Hare B, Plyusnina I, Ignacio N, et al. Social cognitive evolution in captive foxes is a correlated by-product of experimental domestication[J]. Current Biology, 2005, 15(3): 226-230.

Cuaya L V, Hernández-Pérez R, Boros M, et al. Speech naturalness detection and language representation in the dog brain[J]. NeuroImage, 2021: 118811.

轉載内容僅代表作者觀點

不代表中科院實體所立場

來源:biokiwi

編輯:Paarthurnax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