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小米蘋果造車,蔚來吉利造手機,大家都開始不務正業了?

小米蘋果造車,蔚來吉利造手機,大家都開始不務正業了?

文/Wise财經 李幼薇

編輯/張楠

随着經濟複蘇與市場需求并行的多元複雜環境下,新能源汽車逐漸成為了最受關注的賽道之一。

與此同時,一股造車狂潮也正在手機廠商中間蔓延開來,蘋果、三星、小米、華為、OPPO和索尼紛紛宣布切入新能源汽車賽道。但就在手機廠商紛紛跨界造車之時,汽車廠商們也盯上了手機行業。

根據知情人士透露,蔚來已經進軍手機行業,前美圖手機總裁尹水軍已經加盟,牽頭負責蔚來的手機業務。該消息人士還透露:“蔚來做手機的規劃早于小米宣布造車,并且項目已經成立有一陣子。”

另有知情人士表示,基本上可以排除蔚來貼牌做手機的可能性,大機率是自己下場做手機,并且會有非常多的能跟汽車互動的功能。

在此之前,蔚來造手機的傳聞已甚嚣塵上。一位名為“羅格斥候”的網友曾在2月15日爆料:蔚來手機部門最近動作不少,資金還在持續加大投入,年後新發了offer有100多個,近期在深圳預計還會再增加200多個研發類崗位,高中低都有,工作地點前海卓越大廈。

針對各種傳聞,蔚來沒有承認也沒有否認,而是回應稱,目前沒有可供披露的資訊,有進一步消息将和大家溝通。

事實上,汽車廠商跨界做手機并不是什麼新鮮事。2021年9月,吉利董事長李書福持股55%的湖北星紀時代科技有限公司與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簽署戰略合作協定,正式宣布進軍手機行業,2022年1月,又傳出了吉利正在收購手機廠商魅族的消息。

随着汽車智能化水準的不斷提升,兩個産業之間關聯性正在逐漸加強。無論是小米造車,還是華為與車企合作造車,其目的都是實作汽車與手機之間更深層次的互聯互通。但在這個節點上進軍手機行業,對于蔚來而言真的是一個好時機嗎?

一、主營業務承壓,蔚來營收增速正在放緩

無論是從環境還是現狀來判斷,蔚來造手機似乎都不是一個明智的選擇。不容忽視的一點是,蔚來的直營業務正在承受着巨大的壓力,而新能源汽車行業的競争格局似乎也正面臨一場曆史性的大洗牌。

根據各家2021年全年傳遞量,小鵬汽車在2021年的傳遞量為98155輛,領先蔚來登頂造車新勢力年銷榜榜首,而蔚來則以傳遞91429輛的成績屈居第二名,值得注意的是,理想汽車的傳遞量為90491輛,距離蔚來的差距不足1000輛。

傳遞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了三家頭部造車新勢力的受歡迎程度,如果以傳遞量為判斷标準,曾經的“蔚小理”已然變成了“小蔚理”。

在三家頭部造車新勢力中,蔚來漸落下風已是事實。根據三季度财報,蔚來的總營收為98.1億元,同比增長116.6%;小鵬汽車的總營收為57.2億元,同比增長187.4%;理想汽車的總營收為77.8億元,同比增長209.7%。

僅從總營收角度來看,蔚來仍依舊處于領先位置,且三者均實作了翻番增長,但如果縱向對比來看,蔚來的總營收增長似乎并不樂觀。

2021年二季度,蔚來、小鵬汽車和理想汽車的總營收分别為84億元、37.6億元和50.4億元,所對應的三季度環比增速分别為16.8%、55.9%和54.4%,這意味着蔚來的總營收增速已趨于放緩,而小鵬汽車和理想汽車正在窮追不舍。

不過,虧損仍然是三家頭部造車新勢力的主旋律。

2021年三季度,蔚來的淨虧損為8.35億元,同比收窄20.2%、環比增長42.3%,而小鵬汽車的淨虧損為15.95億元,同比增長38.38%、環比增長33.5%,相比之下,理想汽車的淨虧損則降到了曆史最低值2150萬元,同比縮窄79.9%、環比縮窄90.9%,或成為首家實作季度盈利的頭部造車新勢力。

與此同時,造車新勢力第二梯隊的哪吒和零跑相繼傳出赴港上市的傳聞。據悉,哪吒汽車完成超20億元人民币的D輪第三輪融資,目前已開啟目标估值約450億元的Pre-IPO輪融資,計劃于今年内啟動赴港IPO。同樣,零跑也向中國證監會國際部遞交了上市材料,将在不久後沖刺港交所。

種種現象表明,蔚來不僅面臨着營收增速放緩的困境,同時還面臨着競争對手正迎面趕上的局面。此時進軍内卷極為嚴重的手機領域,對于蔚來而言或許不是一個好時機,多元化的布局将影響到蔚來的主營業務。

二、跨界造手機者多半折戟,蔚來難逃噩運?

蔚來進軍手機市場的目的并不複雜,業内有一種觀點認為,蔚來造手機似乎并不是為了和主流手機廠商直接競争,而是為了與其新能源汽車業務實作協同。

這與小米和蘋果造車的目的不謀而合。手機廠造車的邏輯很清晰,即手機市場已經過度内卷,手機廠商們迫切想要尋找一個新賽道,而新能源汽車為此提供了一個空前絕後的機遇。

早在2014年,蘋果便推出了“泰坦計劃”,正式宣布造車,同時還斥巨資聘請了來自福特、奔馳等汽車企業的高管擔任其汽車項目負責人。新能源汽車業務被蘋果視為第二增長曲線,美國投資研究公司Baird分析師在研究報告中指出,汽車市場是一個價值數萬億美元的市場,蘊藏着巨大的長期增長機會,蘋果進入汽車行業,有可能迎來約400億美元的增長。

根據知情人士透露,目前蘋果已經完成了搭載在第一代汽車上的晶片處理器的大部分核心工作,計劃最快于2025年釋出自動駕駛電動汽車。

小米也基于類似的目的進軍新能源汽車賽道。2021年3月,小米宣布拟成立一家公司全資子公司,負責智能電動汽車業務。首期投資為100億元人民币,預計未來10年投資100億美元。

2021年11月,小米宣布小米汽車總部基地、銷售總部和研發總部正式落戶北京經濟開發區,并分兩期建設年産30萬輛的整車工廠,其中一期和二期的産能均為15萬輛。2024年上半年,小米汽車的首款車型将在此下線并實作量産傳遞。

不過,蔚來進軍手機賽道,需要應付來自兩個方面的挑戰。

一方面,如今手機市場上的競争慘烈程度堪稱“煉獄”,留給蔚來的空間已經非常狹窄。根據IDC釋出的2021年第四季度及全年手機市場跟蹤報告,2021年第四季度,中國智能手機出貨量約為8340萬台,同比下降3.5%。2021年全年,中國智能手機出貨量約為3.29億台,同比僅微增1.1%。

其中,vivo以了7100萬台的出貨量首次成為中國智能手機市場上的冠軍,并占據了21.5%的市場佔有率,而OPPO、小米、蘋果和榮耀分别位列第二至第五名,多占市場佔有率分别為20.4%、15.5%、15.3%和11.7%。前五名共占據了84.4%的市場佔有率,這意味着手機行業的馬太效應愈發明顯,留給後來者的生存空間越來越狹窄。

另一方面,資金投入對于蔚來而言也是一大挑戰。根據小米财報資料,從2016-2020年,小米在研發投入上的費用累計為279億元。僅2020年一年,華為投入的研發費用就高達1317億,而蘋果也達到了1277億元。這對于主營業務正在承受壓力且深陷虧損泥潭的蔚來而言,在手機業務上的投入将是一筆不小的負擔。

不僅如此,手機和汽車的營銷體系有着巨大的不同,蔚來嚴重缺乏造手機的經驗,需要從零開始打造手機供應鍊體系及銷售管道,而蔚來是否适應手機行業的環境和打法,目前仍猶未可知。

在蔚來之前,有無數跨界造手機失敗的例子,比如格力、360、樂視、聯想等都曾有過造手機的經曆,但受限于各種各樣的原因,最終均未能收獲太大反響。

其中,格力造手機的目的與吉利和蔚來最為相似,董明珠曾想借助手機打通移動場景和家居場景。但由于産品缺乏賣點、營銷不專業以及團隊不專業,導緻格力第一代手機銷量慘淡。當時有媒體報道稱,格力第一代手機的出貨量為10萬台左右。後來,格力集團陸續推出了格力二代、格力色界、格力三代以及大松G5,但出貨量同樣慘淡,甚至還多次傳出要求内部員工購買和當作獎品消化的消息。

格力跨界造手機為後來者總結了一條十分寶貴的經驗,即閉門自造的方式很難走通。目前,如何維持缺乏造血能力和持續投入之間的沖突仍是擺在蔚來面前的待解難題,即便不差錢,但面對一衆實力強勁的競争對手,蔚來或許應該想清楚自己造手機有什麼核心優勢。

蔚來手機是否會像格力手機一樣折戟還是一件無法确定的事,但可以确定的是,對于蔚來而言,造手機将是一塊十分難啃的硬骨頭。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