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36家汽車公司業績預告:車企的利潤都被誰奪走了?

36家汽車公司業績預告:車企的利潤都被誰奪走了?

引言:中國汽車股這場業績披露盛宴,有些整車企業恐怕連湯都喝不到了。

從年初至今上市公司披露的業績預告來看,當下中國汽車行業相關上市公司,已經不是“幾家歡喜幾家愁”這麼簡單了。

接下來,各家上市公司開始陸續釋出2021年财報。現在,讓我們從它們提前釋出的業績預告中,對36家汽車業公司這一年的表現,窺探一二。

1)新能源&智能化汽車股成最大赢家

截至2月18日,在《汽車K線》關注的69家中國汽車相關上市公司中,總共有36家釋出了2021年業績預告(注:長城汽車、江鈴汽車釋出了業績快報),實作盈利的共有25家,其中新能源&智能化闆塊企業占據了半壁江山,曾經風光無限的乘用車企業,僅有3家宣布盈利。

36家汽車公司業績預告:車企的利潤都被誰奪走了?

其中最引人關注的是雅化集團,曾經早在1月上旬便釋出了2021年業績預告,雖然9.2億元的預計淨利潤在總榜當中僅排名第13,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2月還沒過完,其又搶先一步釋出了2022年第一季度業績預告!

更讓人出乎意料的是,其2022年第一季度預計淨利潤,就已經達到了2021年全年水準。

36家汽車公司業績預告:車企的利潤都被誰奪走了?

(圖檔來自雅化集團公告)

與此同時,根據各家上市公司淨利潤情況排名的總榜單當中,新能源&智能化相關企業在總榜TOP 10占據6個席位,哪怕把範圍縮小到TOP 5,也有3家來自這一闆塊。

排名第一的甯德時代,預計淨利潤高達140億元,這甚至比緊随其後的長城汽車與廣汽集團淨利潤加起來還要多。

更有意思的是,甚至在榜單倒數位置的3家新能源&智能化闆塊相關企業,也都有着各自相對比較特殊而且體面的原因。

比方說預計虧損擴大至1.4億~1.9億元的億華通,業績預告對虧損原因解釋為受公司客戶——上海申龍母公司東旭光電債務危機,導緻其被壞賬拖累。

而孚能科技除了受到資産減值影響,還将虧損歸因于公司産品定價過低,再加上固定資産和研發投入等因素導緻虧損。

36家汽車公司業績預告:車企的利潤都被誰奪走了?

春節後孚能科技舉辦了一場投資人電話溝通會,有的放矢地解答了以上各項問題的解決方案,同期即2022年第6周,孚能科技在《汽車K線》每周的汽車股漲跌榜中全場刷紫,領跑總榜。

和以上兩家相比,最有意思的是排名倒數第三的均勝電子。受晶片短缺影響,均勝電子預計全年虧損31.8億~37.8億元。

該公司去年可是實作盈利的,同時因為業績預告與三季度報告中提到的經營狀況有着明顯差别,以至于上交所在1月28日對此進行了一系列非常詳細的問詢。開年後,均勝電子憑借一份問詢函回複公告,迎來了股價一路上漲。

哪怕是淨利潤排名幾乎墊底的新能源&智能化企業,也能在資本市場上享受着饕餮盛宴。

2)整車企業風光不再

與新能源&智能化闆塊形成鮮明反差的,就是曾經伴随着中國車市井噴、基建等時代迅速壯大的乘用車、商用車上市公司。在總榜TOP 10當中,僅有兩家乘用車企業上榜,而就算是下探到TOP 20的區間,也僅僅是多了兩家商用車企業而已。

36家汽車公司業績預告:車企的利潤都被誰奪走了?

這裡需要額外說明的是,截至2月18日,在《汽車K線》關注的18家乘用車、12家商用車上市公司中,分别有6家、8家釋出了業績預告(或快報),三分之二的乘用車上市公司并未釋出業績預告。它們的經營情況,隻能等到随後的正式版年度報告揭曉答案了。

先來看乘用車闆塊,6家釋出業績預告的企業裡盈虧各占一半。其中預計虧損的3家當中,除了衆泰由于停産導緻資産減值和壞賬外,小康股份、北汽藍谷這兩家明明是乘用車上市公司當中,最緊貼新能源&智能化概念的“造車新勢力2.0”玩家,卻分别虧損近20億元和近50億元。

再來看商用車闆塊,别看絕大多數都釋出了業績預告,但僅有三家實作盈利,其中江鈴汽車在業績快報中對盈利原因解釋為收到政府補助;而亞星客車實際上已經在盈虧線上艱苦掙紮;宇通客車看似相對表現不錯,但仔細看其扣非淨利潤遠低于淨利潤,有關這一點我們下面再詳細分析。

36家汽車公司業績預告:車企的利潤都被誰奪走了?

剩下的5家預計虧損的商用車企業當中,有3.5家屬于客車企業,為什麼說是3.5家呢?因為排名墊底的福田汽車,這家曾經作為全球産銷量最大的商用車企,在短短不到10年後的今天,卻因為計提減值、資産減少、股權轉讓,甚至是政府補貼減少,從去年的盈利1.55億元,變為今天以超過50億元的虧損排在榜單最後一名。

此外,其他客車企業也普遍從去年的盈虧線上紛紛跌落,轉為虧損。

3)擠掉“水分”,看看扣非淨利潤

通常來說,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淨利潤,才是一家上市公司經營狀況更為真實的展現。

36家汽車公司業績預告:車企的利潤都被誰奪走了?

不難發現,榜單中淨利潤盈利的龐大集團、海馬汽車、亞星客車,在扣非淨利潤一項上均出現虧損。

其中龐大集團和海馬汽車受到處置閑置資産、股權轉讓有關,上文提及的亞星客車則是憑借1.5億元的政府補貼,在扣非虧損1.69億元至1.66億元的基礎上,勉強實作150萬元至225萬元的淨利潤盈利。

同樣是上文提及的、與其同處盈虧線上的億華通,導緻虧損的壞賬客戶上海申龍,同樣也是客車企業。

此外,扣非淨利潤與淨利潤有着超過兩倍差額的企業也不在少數。除了上文提及的三家之外,還包括贛鋒锂業、杉杉股份、天齊锂業、江鈴汽車、宇通客車、北鬥星通、四維圖新、東安動力。

不難發現,锂業、智能化相關上遊供應商雖然憑借市場快速擴張、下遊客戶訂單驟增強勢帶動,但一系列非經常性投入,也使其扣非淨利潤直接攔腰折半。

讓我們回到這36家汽車相關上市公司釋出的業績預告和快報,在盈利企業提及的原因當中,産銷增長是最常見的關鍵詞,哪怕面對“缺芯少電”的行業現狀,依然有企業能夠通過降本增效實作盈利。

與之相對應的,在出現虧損的企業中,原因則主要是産銷下降、原材料與運費上漲導緻毛利率減少。

3月份,中國汽車股即将進入正式版2021年财報釋出的集中時期。屆時,剩下的乘用車上市公司究竟能拿出怎樣的成績?那些尚未釋出業績預告的經銷商和零部件上市公司們,又将拿出一份怎樣的年度答卷?一切懸念即将揭曉,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