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中国汽车股这场业绩披露盛宴,有些整车企业恐怕连汤都喝不到了。
从年初至今上市公司披露的业绩预告来看,当下中国汽车行业相关上市公司,已经不是“几家欢喜几家愁”这么简单了。
接下来,各家上市公司开始陆续发布2021年财报。现在,让我们从它们提前发布的业绩预告中,对36家汽车业公司这一年的表现,窥探一二。
1)新能源&智能化汽车股成最大赢家
截至2月18日,在《汽车K线》关注的69家中国汽车相关上市公司中,总共有36家发布了2021年业绩预告(注:长城汽车、江铃汽车发布了业绩快报),实现盈利的共有25家,其中新能源&智能化板块企业占据了半壁江山,曾经风光无限的乘用车企业,仅有3家宣布盈利。
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雅化集团,曾经早在1月上旬便发布了2021年业绩预告,虽然9.2亿元的预计净利润在总榜当中仅排名第13,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2月还没过完,其又抢先一步发布了2022年第一季度业绩预告!
更让人出乎意料的是,其2022年第一季度预计净利润,就已经达到了2021年全年水平。
(图片来自雅化集团公告)
与此同时,根据各家上市公司净利润情况排名的总榜单当中,新能源&智能化相关企业在总榜TOP 10占据6个席位,哪怕把范围缩小到TOP 5,也有3家来自这一板块。
排名第一的宁德时代,预计净利润高达140亿元,这甚至比紧随其后的长城汽车与广汽集团净利润加起来还要多。
更有意思的是,甚至在榜单倒数位置的3家新能源&智能化板块相关企业,也都有着各自相对比较特殊而且体面的原因。
比方说预计亏损扩大至1.4亿~1.9亿元的亿华通,业绩预告对亏损原因解释为受公司客户——上海申龙母公司东旭光电债务危机,导致其被坏账拖累。
而孚能科技除了受到资产减值影响,还将亏损归因于公司产品定价过低,再加上固定资产和研发投入等因素导致亏损。
春节后孚能科技举办了一场投资人电话沟通会,有的放矢地解答了以上各项问题的解决方案,同期即2022年第6周,孚能科技在《汽车K线》每周的汽车股涨跌榜中全场刷紫,领跑总榜。
和以上两家相比,最有意思的是排名倒数第三的均胜电子。受芯片短缺影响,均胜电子预计全年亏损31.8亿~37.8亿元。
该公司去年可是实现盈利的,同时因为业绩预告与三季度报告中提到的经营状况有着明显差别,以至于上交所在1月28日对此进行了一系列非常详细的问询。开年后,均胜电子凭借一份问询函回复公告,迎来了股价一路上涨。
哪怕是净利润排名几乎垫底的新能源&智能化企业,也能在资本市场上享受着饕餮盛宴。
2)整车企业风光不再
与新能源&智能化板块形成鲜明反差的,就是曾经伴随着中国车市井喷、基建等时代迅速壮大的乘用车、商用车上市公司。在总榜TOP 10当中,仅有两家乘用车企业上榜,而就算是下探到TOP 20的区间,也仅仅是多了两家商用车企业而已。
这里需要额外说明的是,截至2月18日,在《汽车K线》关注的18家乘用车、12家商用车上市公司中,分别有6家、8家发布了业绩预告(或快报),三分之二的乘用车上市公司并未发布业绩预告。它们的经营情况,只能等到随后的正式版年度报告揭晓答案了。
先来看乘用车板块,6家发布业绩预告的企业里盈亏各占一半。其中预计亏损的3家当中,除了众泰由于停产导致资产减值和坏账外,小康股份、北汽蓝谷这两家明明是乘用车上市公司当中,最紧贴新能源&智能化概念的“造车新势力2.0”玩家,却分别亏损近20亿元和近50亿元。
再来看商用车板块,别看绝大多数都发布了业绩预告,但仅有三家实现盈利,其中江铃汽车在业绩快报中对盈利原因解释为收到政府补助;而亚星客车实际上已经在盈亏线上艰苦挣扎;宇通客车看似相对表现不错,但仔细看其扣非净利润远低于净利润,有关这一点我们下面再详细分析。
剩下的5家预计亏损的商用车企业当中,有3.5家属于客车企业,为什么说是3.5家呢?因为排名垫底的福田汽车,这家曾经作为全球产销量最大的商用车企,在短短不到10年后的今天,却因为计提减值、资产减少、股权转让,甚至是政府补贴减少,从去年的盈利1.55亿元,变为今天以超过50亿元的亏损排在榜单最后一名。
此外,其他客车企业也普遍从去年的盈亏线上纷纷跌落,转为亏损。
3)挤掉“水分”,看看扣非净利润
通常来说,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才是一家上市公司经营状况更为真实的体现。
不难发现,榜单中净利润盈利的庞大集团、海马汽车、亚星客车,在扣非净利润一项上均出现亏损。
其中庞大集团和海马汽车受到处置闲置资产、股权转让有关,上文提及的亚星客车则是凭借1.5亿元的政府补贴,在扣非亏损1.69亿元至1.66亿元的基础上,勉强实现150万元至225万元的净利润盈利。
同样是上文提及的、与其同处盈亏线上的亿华通,导致亏损的坏账客户上海申龙,同样也是客车企业。
此外,扣非净利润与净利润有着超过两倍差额的企业也不在少数。除了上文提及的三家之外,还包括赣锋锂业、杉杉股份、天齐锂业、江铃汽车、宇通客车、北斗星通、四维图新、东安动力。
不难发现,锂业、智能化相关上游供应商虽然凭借市场快速扩张、下游客户订单骤增强势带动,但一系列非经常性投入,也使其扣非净利润直接拦腰折半。
让我们回到这36家汽车相关上市公司发布的业绩预告和快报,在盈利企业提及的原因当中,产销增长是最常见的关键词,哪怕面对“缺芯少电”的行业现状,依然有企业能够通过降本增效实现盈利。
与之相对应的,在出现亏损的企业中,原因则主要是产销下降、原材料与运费上涨导致毛利率减少。
3月份,中国汽车股即将进入正式版2021年财报发布的集中时期。届时,剩下的乘用车上市公司究竟能拿出怎样的成绩?那些尚未发布业绩预告的经销商和零部件上市公司们,又将拿出一份怎样的年度答卷?一切悬念即将揭晓,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