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人到60,最好别去這4個“場合”

我們經常聽一句話“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而曆史總是出現驚人的巧合,往往自己走了彎路才能回過頭來細細品味老祖宗話中的道理。

今天我們要說的就是老祖宗的告誡:人到六十,最好别去這幾個“場合”,容易招來禍患。

人到六十就已經步入花甲,又稱“耳順之年”,《論語》中解釋:“聲入心通,無所違逆,知之之至,不思而得也。”

意思是說,六十的年紀應該對外界的事物都能夠“通達和順”,很多道理一觸即通,在思想上已經到達了人生的巅峰,個人修為上也達到了一定的境界。

孔子的話是從“中庸之道”的思想出發來談六十歲的年紀,這時候的身體已經步入了老齡化,但思想意思上還沒有達到糊塗的程度,是以一些人或事都能夠看得很清楚,告誡我們遇事不要太“較真兒”,尤其有4個“場合”更要避開。

人到60,最好别去這4個“場合”

1.衆争之地

從字面上的意思

我們可以解釋為,衆争之地便是競争比較激烈的地方,我們先不說思想意識方面,且從身體方面來說,六十歲的人

已經沒有太多的精力與體能參與競争,

對于人生而言,身體健康才是六十歲最需要關注的事情,競争并不适合六十歲人參與。

如果從思想意識上來說,六十歲的人在思想上

确實是一個人生的巅峰時期,但還是離不開身體的支撐,思想上的勞累

最終往往會回報到自己的身上,是以說,衆争之地真的不是六十歲人去的“場合”。

而且這個“争”字裡面帶有太多的功利性,也許有時隻是圖一時之快,雖然說“老要張狂、少要穩”,但過度的“張狂”終究會遭到反噬。

除了身體扛受不住之外,有時候還會是以而失去了朋友、親人。

俗話說,禍從口出,一切的煩惱沖突

基本上都是從彼此溝通不善所引起的。

當你到六十歲的時候,要學會遠離,畢竟,這些言語會刺激到你,讓你心生委屈,煩惱。

與其如此,還不如做一個明白的糊塗人,少去這些地方。

對于别人的是非,也不要去理會。

你要知道,家家都有一本難念的經,既然有的事不擋你門路,就不要去招惹,一旦違背了,就會給你帶來影響,而這又何必了。

有多的時間,多去陪伴自己的家人,不要凡事都顧念别人,誰過得不好之類的話題。少想那些複雜的事,有多的精力做一些對自己有益的事。說不定,你的日子會越過越輕松。

有時候

感情真的是一種很脆弱的東西,可能你的一個不經意之舉,便會寒了别人的心。

活了大半輩子,最後為了一個所謂的“争強好勝”而毀了自己的名聲,晚節不保便是說得如此吧!

人到60,最好别去這4個“場合”

2.是非之所莫趨

“是非之所”就是很容易給自己添麻煩、惹禍亂的地方,六十歲的年紀已經打拼了大半生,該是回顧人生、靜心沉澱的時期,而不是給自己添堵、給别人添亂的年紀。

六十歲的年紀

應該已經有着非常成熟而且正确的三觀,而不是仍在與“小輩”們較勁。

“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這大概是最适宜用到六十歲人的身上,自己已經夠辛苦,能活一個花甲已是幸運,回顧那些早逝的人,更應該珍惜自己的現在,

沒事的時候

不要去那些“是非之所”,千萬不要在自己惹上麻煩、百口莫辯的時候,才知道老祖宗這些肺腑之言。

人生有起落、有輸赢,但有的時候輸不起,一輸便是一生。

那些“是非之所”裡面有太多的風險,甚至有時候

表面看起來風險與利益并存,有較高的誘惑力,但時刻要提醒自己,已經不再是能夠“投機取巧”的年紀了,真的輸不起。

當面對“是非之所”時,六十歲應該選擇避讓或無視。

現在六十歲的人基本都有自己的養老金,安心享福不好嗎?

為什麼還要卷入是非之中而讓自己徒添煩惱。

六十歲的年紀活的并不是自己,更不能随心所欲地做事,下面的子女正是處于事業的關鍵期,如果你這個時候添亂,影響的不僅僅是自己的身體,甚至有可能會搭上子女的一生。

人到60,最好别去這4個“場合”

3.鬥狠之地莫去

生老病死乃是不可逆的自然規律,每個人都會有老的一天,不服老是不行的,屆時年老力衰,精力和體力都大幅下降,面對激烈的競争無所适從,難以應對。

這裡尤其要提醒六十歲的人,這個年齡段的特性

我們在開頭已經說過:心有餘而力不足,雖然也想“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但事實上面對一幹幹勁十足,血氣方剛又充滿鬥志的年輕人,六十歲的人完全沒有一點競争優勢,所謂的“經驗”随着時代的發展很快就會成為“明日黃花”!

再者說來,老人應該懂得“退位讓賢”,給年輕人成長的空間和機會,這個社會終究是屬于年輕人的,老人們一定要懂得這點!

是以老祖宗留下警示,六十歲的人

千萬不要去争勇鬥狠之地,原因無他,你的精力和體力都不允許,雖然人們常用曹操的《龜雖壽》來勉勵自己,但“老骥伏枥,志在千裡”乃是曹操這等枭雄的壯志豪言。

我們普通人還是要面對現實,面對生活,就像孔子說的那樣“六十而耳順”,做到不争不搶,不嗔不怒,順其自然!

人到60,最好别去這4個“場合”

4.黑白莫辨之地

這個世界

并不是絕對的黑白分明,所謂的真理與正義

都有适用的範圍,超出條件的限制,哪怕多走一步,真理也會成為謬誤。

是以這世界上有很多紛紛擾擾是理不清的,根本沒有所謂的對錯之分,最典型的就是“清官難斷家務事”,對于不明真相的糾紛,千萬不要妄加幹涉!

這裡為什麼要特意提醒六十歲的人呢?

原因很簡單,中國人向來有“尊老愛幼”的傳統,老人因為經驗豐富,資曆深厚而受人尊敬,這就不免使得有些老人喜歡“倚老賣老”,

尤其是六十歲的人,剛剛退休,無所事事,精力還算充沛,最喜歡“調解糾紛”,充當“和事佬”!

而現實生活中有很多糾紛“剪不清理還亂”,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輕易幹涉的話很可能會使“一世清名”毀于一旦!

就像有一段時間網上熱傳的“北大博士失聯二十年的事件”,

新聞剛報道出來時,人們紛紛指責這個博士毫無人性,

母親身患重病

時日無多,唯一的願望就是再見他一面,他竟然忍心避而不見!

一時間,這個博士處于輿論的圍攻之中,然而沒多久

事情又出現了反轉,原來這位博士之是以不肯見母親最後一面

是因為他的父母貪得無厭,讓他妻離子散。

一時間輿論反轉,人們開始同情這位博士。

那這是不是就是事情的真相,真相還會再度反轉嗎?

我們不得而知,面對這種黑白莫辨的事,我們千萬不要妄加幹涉

人到60,最好别去這4個“場合”

人的生命中隻有一種成功,那就是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生活。或許在我們年輕的時候,我們沒有選擇權,但是到了晚年,我們完全有時間去過自己想要的生活,不用在意他人的眼光。

人到六十,你應該明白,什麼财富、名聲,都是我們身邊的匆匆過客,真正對你人生重要的,是自己熱愛的東西,是家人,夫妻,朋友,是那些值得你銘記,并将銘記你的人。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