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脫發救星!吃這種食物竟能有效緩解脫發|研究實錘

作者:六層樓醫生
脫發救星!吃這種食物竟能有效緩解脫發|研究實錘

點選頭像關注六層樓醫生,學習更多健康知識和兩性交往知識哦~

圖檔: 番薯丫 | 撰稿: 丁十一 | 責編: 豌豆

原創文章,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商務合作敬請聯系:[email protected]

脫發救星!吃這種食物竟能有效緩解脫發|研究實錘

朋友們好,又到了咱們「11LAB」的時間了~

本期的「11LAB」又為大家帶來了哪些有趣的研究?一起去看看吧~

· 缺失這種酶就能狂吃不胖

· 夫妻間的争吵會加深雙方的情感連接配接

· 高糖飲食會增加腦血管疾病風險

· 食用大豆及堅果有助于緩解脫發

脫發救星!吃這種食物竟能有效緩解脫發|研究實錘

缺失這種酶就能狂吃不胖,現在重新投胎還來得及嗎?

實不相瞞,在經曆了容貌焦慮和體重焦慮後,我已經躺平不再糾結體重秤上的數字了。但仍然忍不住一邊默默羨慕身材好的美女們,一邊對某些部落客「天生不胖」論保持懷疑。

可最近一項研究證明缺失某種酶的人群在身材管理和健康代謝方面有着天然的優勢,對持懷疑論的我簡直是啪啪打臉。

近來一項發表在Gastroenterology上的名為《蔗糖酶-異麥芽糖酶功能的缺失增加格陵蘭隊列的醋酸鹽水準并改善代謝健康》的文章通過兩組人群的隊列研究和小鼠實驗證明了蔗糖酶-異麥芽糖酶是改善代謝健康的一個有前途的藥物靶點。

脫發救星!吃這種食物竟能有效緩解脫發|研究實錘

▲圖檔來源:參考文獻[1]

對大多數人來說,碳水化合物是三大營養來源之一。在東方飲食特征中主要是澱粉,而西方的飲食結構中,最豐富的膳食糖是蔗糖。

澱粉和糖形式的碳水化合物需要通過口腔中的α-澱粉酶、小腸中的α-葡萄糖苷酶、麥芽糖澱粉酶(MGAM)和蔗糖酶-異麥芽糖酶(SI)被分解成單糖,以便穿過腸道上皮細胞,并被身體吸收。北極地區人群編碼蔗糖酶-異麥芽糖酶(SI)的蔗糖異麥芽糖酶基因中的c.273-274delAG移碼變異會導緻蔗糖酶-異麥芽糖酶(SI)功能的完全喪失。

該研究納入了兩組人群,第一組為居住在格陵蘭島的4922個格陵蘭人(分别在1999-2001年及2005-2010年間);第二組為基于人群的1629個格陵蘭樣本(2013年)。結果發現第一組和第二組蔗糖酶-異麥芽糖酶C.273_274delAG變異的頻率分别為14.2%(95%CI:13.5-15.1)和14.1%(12.8-15.3),與其餘人群相比,該變異的純合子攜帶者具有明顯更健康的代謝特征,包括較低的BMI、體重、脂肪百分比、空腹甘油三酯和殘餘膽固醇。此外,該研究還通過建立蔗糖酶-異麥芽糖酶敲除(Sis-KO)的小鼠模型證明,與野生型(Sis-WT)小鼠相比,蔗糖酶-異麥芽糖酶敲除(Sis-KO)小鼠的體重增加顯著降低(第8周,β=-3.06g,P=0.029)、體脂百分比也較低(第8周,β=-10.2%,P=0.0013)。

至于其潛在的機制,研究者猜想促進健康代謝的作用可能是通過增加結腸細菌發酵未消化的碳水化合物,蔗糖酶-異麥芽糖酶(SI)功能喪失則無法分解蔗糖和異麥芽糖,身體無法吸收則減少因過量食用糖而出現的健康風險。但對于該種酶缺乏的兒童來講,可能會導緻消化不良和腹瀉、腹痛和腹脹等嚴重的胃腸道症狀,不利于兒童生長發育。

由此可見,在我們成人看來狂吃不胖的基因優勢卻是一把雙刃劍(double-edged sword),真正的方法應是放棄幻想,合理安排膳食及運動計劃,身心雙修才能不被各種焦慮裹挾。

脫發救星!吃這種食物竟能有效緩解脫發|研究實錘

「打是親,罵是愛」,沖突促進甜蜜關系?

愛情最美妙之處在于不僅能夠和志同道合的夫妻做喜歡的事,還能通過身體接觸促進多巴胺的釋放。

有人喜歡彼此扶持的平淡生活,有人喜歡熱烈自由的探險感受。雖然相處方式各異,但情侶或夫妻間的沖突是不可避免的,有人認為沖突過多易傷感情,有人覺得沖突有利于解決問題,那麼到底哪種說法合理呢?

近來一項發表在Cereb Cortex上的名為《人際沖突增加了浪漫夫妻的人際神經同步》的研究揭示了老話中「打是親,罵是愛」的潛在機理。什麼是人際神經同步呢?同伴之間言行逐漸趨于一緻的現象我們稱為行為同步,伴随着行為同步的雙方大腦震蕩互相作用,神經活動也在同步就稱之為人際神經同步(INS)。

脫發救星!吃這種食物竟能有效緩解脫發|研究實錘

▲圖檔來源:參考文獻[2]

該研究招募了22對異性伴侶和22對親密的異性朋友,每對兩位參與者通過三次互動環節:5分鐘的互相凝視環節、5分鐘的觸摸環節以及完成支援性、中立性、沖突性話題讨論。同時用近紅外光譜(fNIRS)成像技術收集參與者的腦部功能活動。

脫發救星!吃這種食物竟能有效緩解脫發|研究實錘

結果顯示與親密的異性朋友相比,夫妻雙方在談論沖突性話題時感覺運動皮層間的人際神經同步(INS)比讨論支援性話題時更高,人際神經同步(INS)還與喚醒水準呈正相關,也就是說通過言語主導的沖突互動,能夠提高情緒喚醒度,增強了情侶之間的大腦活動同步,進而促進了情侶/夫妻間的愛情關系強度。

看來老話也有可解釋的神經機制,但此種沖突是建立在為了解決問題的基礎上的,若涉及到攻擊對方的語言或行為暴力則應當引起我們的重視,畢竟所謂的「沖突促進關系」并不是pua對方的借口。

脫發救星!吃這種食物竟能有效緩解脫發|研究實錘

高糖飲食會增加腦血管疾病風險?我再也不會快樂了

自從上期寫了攝入含糖飲料會增加早發性結直腸癌風險的文章後,我就對各種含糖飲料及高糖飲食「敬而遠之」,畢竟我還想身體健康,長命百歲。最近一項研究發現高蔗糖飲食會導緻小鼠腦血管病,讓我這種甜食黨對生命品質的重視超過了内心對甜食的渴望。

近來一項發表在Science Advances上一篇名為《高蔗糖飲食導緻小鼠腦血管病,葡萄糖攝取受損和精神病相關的高腦功能障礙》的研究發現青春期的高蔗糖飲食會誘發精神病相關的行為内表型。

脫發救星!吃這種食物竟能有效緩解脫發|研究實錘

▲圖檔來源:參考文獻[3]

已有的研究認為進階糖基化終産物(AGEs)可在各種組織中誘導發炎和氧化應激,而乙二醛酶I(GLO1)是一種鋅金屬酶,能夠保護細胞免受AGEs毒性損傷。但雙相情感障礙(BD)和重度抑郁症患者GLO1mRNA數量會減少。

故該研究建立了四種小鼠模型:喂養澱粉的野生型小鼠(對照組)、喂養高蔗糖的小鼠(環境因素-environment)、喂養澱粉的Glo1雜合敲除(Glo1/+)小鼠(遺傳因素)和喂養高蔗糖的Glo1/+小鼠(遺傳因素×環境因素),以探究是否喂養高蔗糖的Glo1/+小鼠會更易發生精神疾病。

結果顯示喂養高蔗糖的Glo1/+小鼠會出現精神症狀,并且程度更深。此外研究人員還探究了喂養高蔗糖的Glo1/+小鼠産生精神症狀的機制在于小鼠腦血管内皮細胞、星形膠質細胞周圍存在AGEs堆積,産生發炎反應,這也驗證了已有的觀點。而服用低劑量阿司匹林(每天1mg/kg/天)能夠改善喂養高蔗糖的Glo1/+小鼠的精神症狀,意味着服用低劑量阿司匹林有助于緩解高蔗糖引起的精神症狀。

該小鼠實驗的鼠齡對應人類青少年時期,也提醒我們廣大青少年甜食雖好,不可貪過量,更不能單純為了快樂而無度攝入,否則陷入隻有攝入甜食才會快樂的死循環,不僅會出現精神依賴,更不利于身體健康。

脫發救星!吃這種食物竟能有效緩解脫發|研究實錘

幸福來得好「秃然」,多吃大豆和堅果有助于我的防脫大業?

曾幾何時,中學時代自嘲「金毛獅王」的發量王者現在成了我們的羨慕對象,又是什麼時候打勞工和學生黨肝ddl的時候一抓頭發掉一把,脫發越來越年輕化,年輕人人人自危,保溫杯裡泡枸杞,熬夜蹦迪我不去。除了放松心态,緩解壓力,還有什麼能延緩秃頭程序呢?

近來一項發表在Gut期刊上的名為《腸道微生物群的調節影響飲食和藥物誘導的脫發》的文章發現大豆和堅果有助于改善脫發。

脫發救星!吃這種食物竟能有效緩解脫發|研究實錘

▲圖檔來源:參考文獻[4]

該研究通過小鼠實驗發現聚山梨醇酯-80(P80-一種常見的乳化劑)和抗生素治療的小鼠出現嚴重的脫發,并有大的秃頂斑塊,抗生素加劇了P80誘導的微生物組成,包括加劇阿克曼菌(Akkermansia muciniphila,Akk菌)的種植和抑制長雙歧杆菌(B. longum)菌的生長。其機制在于腸道屏障受損可能會削弱膳食中植酸鹽的保護作用,進而允許粘蛋白降解細菌的進入。

而大豆和堅果中富含的植酸鹽能夠修複上皮損傷,即證明食用大豆及堅果有助于緩解脫發。此外該研究還發現非脫發小鼠不僅含有更高比例的黏液保護細菌,而且還含有能夠調節能量消耗和必需氨基酸生物合成的微生物群。雄脫和血液出血患者血液中必需氨基酸水準較低,提示脫發與氨基酸的産生或獲得之間可能存在關聯。

研究者們還發現口服益生菌長芽孢杆菌HK003對乳化劑和化療誘導的脫發具有保護作用。這為益生菌調節腸道微生物群以預防或治療脫發提供了新思路。

為了讓我的每根頭發絲兒都美麗,隻好高舉防脫大旗,膳食養生,從我做起。

脫發救星!吃這種食物竟能有效緩解脫發|研究實錘

感謝大家的閱讀,今天的研究分享就到這裡,你們還有什麼想了解或感興趣的新知識和新研究,歡迎在評論區告訴我們哦~

如果覺得科普内容還不錯或者對你有幫助,歡迎轉發朋友圈、家庭群,或者點個 在關注或 贊 ,你們的支援始終是我們堅持科普的最大動力~

我愛這世界!

參考文獻

[1] Andersen MK, Skotte L, Jørsboe E, Polito R, Stæger FF, Aldiss P, Hanghøj K, Waples RK, Santander CG, Grarup N, Dahl-Petersen IK, Diaz LJ, Overvad M, Senftleber NK, Søborg B, Larsen CVL, Lemoine C, Pedersen O, Feenstra B, Bjerregaard P, Melbye M, Jørgensen ME, Færgeman NJ, Koch A, Moritz T, Gillum MP, Moltke I, Hansen T, Albrechtsen A. Loss of sucrase-isomaltase function increases acetate levels and improves metabolic health in Greenlandic cohorts. Gastroenterology. 2021 Dec 13:S0016-5085(21)04065-8. doi: 10.1053/j.gastro.2021.12.236.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34914943.

[2]Long Y, Chen C, Wu K, Zhou S, Zhou F, Zheng L, Zhao H, Zhai Y, Lu C. Interpersonal Conflict Increases Interpersonal Neural Synchronization in Romantic Couples. Cereb Cortex. 2021 Nov 28:bhab413. doi: 10.1093/cercor/bhab413.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34849643.

[3]Dumas, G., Lachat, F., Martinerie, J., Nadel, J., & George, N. (2011). From social behaviour to brain synchronization: Review and perspectives in hyperscanning. IRBM, 32(1), 48-53.

[4]Cheng, X. J., Li, X. C, & Hu, Y. (2015). Synchronous brain activity during cooperative exchange depends on gender of partner: A fNIRS-based hyperscanning study. Human Brain Mapping, 36(6), 2039-2048.

[5]Hirai S, Miwa H, Tanaka T, Toriumi K, Kunii Y, Shimbo H, Sakamoto T, Hino M, Izumi R, Nagaoka A, Yabe H, Nakamachi T, Shioda S, Dan T, Miyata T, Nishito Y, Suzuki K, Miyashita M, Tomoda T, Hikida T, Horiuchi J, Itokawa M, Arai M, Okado H. High-sucrose diets contribute to brain angiopathy with impaired glucose uptake and psychosis-related higher brain dysfunctions in mice. Sci Adv. 2021 Nov 12;7(46):eabl6077. doi: 10.1126/sciadv.abl6077. Epub 2021 Nov 10. PMID: 34757783; PMCID: PMC8580307.

[6]Lam S, Zhang J, Yang K, Chu LC, Zhu W, Tang W, Chan FKL, Chan PKS, Wu WKK, Ng SC. Modulation of gut microbiota impacts diet-induced and drug-induced alopecia in mice. Gut. 2022 Jan 5:gutjnl-2021-326320. doi: 10.1136/gutjnl-2021-326320.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34987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