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李亨是馬嵬兵變的主謀嗎?有一人比他獲益還大,才是真正的謀主

作者:白馬過隙彈指間

正統史書上對馬嵬坡事件的描寫是這樣的:唐玄宗天寶十四年,節度使安祿山以誅殺楊國忠為名,召集了15萬人馬,在範陽發動叛亂。安祿山的軍隊勢如破竹,很快便逼近潼關。唐玄宗倉皇出逃,途中經過長安西北的馬嵬驿時,禁軍将士包括禁軍将領陳玄禮,都對楊國忠深懷不滿。禁軍借機鬧事,将楊國忠殺死,并逼着唐玄宗處死了楊貴妃。南韓夫人和虢國夫人也死于亂軍之中。随後,太子李亨和玄宗分道揚镳,北上抗戰。而玄宗繼續南逃到成都。北上的李亨很快自立為帝。

李亨是馬嵬兵變的主謀嗎?有一人比他獲益還大,才是真正的謀主

馬嵬兵變

然而馬嵬兵變的主謀究竟是何人呢?關于此次兵變的曆史真相,曆來有四種說法:

一、宦官高力士是這場兵變的幕後主謀

此說法的依據主要基于一點:高力士有發動兵變的動機。

高力士是唐玄宗時期的權宦,在政治上有很大影響。唐朝自長孫無忌、褚遂良被高宗處死後,外朝宰相就未能染指内廷政權,其權力一般隻限于日常政務。而李林甫、楊國忠不僅把持朝政,還想對内廷之事指手畫腳,激起了高力士的怨恨。

李亨是馬嵬兵變的主謀嗎?有一人比他獲益還大,才是真正的謀主

高力士

再者李林甫、安祿山等人本都是由高力士援引而得到皇帝的賞識,并爬上高位。高力士是唐玄宗的心腹之臣,以宦官之身掌管中央政權,“每四方文表,必先呈力士,然後進禦,小事便決之”,實際上相當于後世所謂的“内相”。高力士對楊國忠大權獨攬心懷不滿,兩者互相傾軋。

唐史學者黃永年先生提出,開元十九年,禁軍首領王毛仲、葛福順等與高力士意見不合被貶逐,禁軍首領陳玄禮就加入高力士的陣營。天寶十三年,高力士打擊楊國忠的行動未能成功。是以,高力士就借安祿山叛亂之機指使陳玄禮利用禁軍斬殺了楊國忠。

李亨是馬嵬兵變的主謀嗎?有一人比他獲益還大,才是真正的謀主

楊國忠

此說法是否能站得住腳呢?小編認為不能,原因有三:

第一、從事後的受益者來看,高力士并沒有是以受益。據史書記載,兵變之後,高力土仍追随唐玄宗來到蜀地,不僅沒有獲得任何實際的政治利益,反而處境日益艱難。

第二、高力士具有發動兵變的動機,但動機明顯不夠。高力士與楊國忠的沖突并不突出,隻是“不滿”、“怨恨”,遠沒有達到兵戈相見的地步。而且高力士身為唐玄宗的影子,其并非楊國忠的首要政敵,當時太子李亨比高力士目标更大。

第三、高力士的權力不足以發動政變。和平時期,高力士身為内相,權力不可謂不大,但還不足以與宰相楊國忠抗衡。更不用說君臣倉皇逃竄之時,他的權力會受到極大的限制。不考慮陳玄禮對玄宗的忠心問題,就算高力士能夠指使陳玄禮發動兵變,陳玄禮怕是也不能獨立完成此事。

是以,高力士可能參與或樂見楊國忠被殺死,但高力士缺乏作為兵變主謀的動機和實力。

二、禁軍統領陳玄禮是兵變主謀

這個說法明顯站不住腳,身為龍武大将軍兼禁軍統領的陳玄禮無疑是玄宗信任之人,而且本身與楊國忠沒有利害關系,殺死楊國忠對陳玄禮本人沒有任何好處,除非真是兵士嘩變,陳玄禮根本彈壓不住,被裹挾參與了兵變。無論怎麼說,單憑陳玄禮一人根本沒有能力成為此次兵變的主謀。

李亨是馬嵬兵變的主謀嗎?有一人比他獲益還大,才是真正的謀主

陳玄禮

其中還有一說是唐玄宗授意陳玄禮殺死楊國忠,以免到了楊國忠的地盤——蜀地,宰相更加勢大難制,是以唐玄宗提前消除了隐患。

令人難以置信的是,此說竟然還有一定的市場,這是完全忽視了當時的實際情況。

當時,由于唐玄宗寵信安祿山,安祿山謀反;寵信楊國忠,楊國忠弄得天怒人怨;不信任哥舒翰,導緻哥舒翰兵敗被擒,唐玄宗已威望盡失,如果他有殺死楊國忠之心,完全可以一道谕旨,命禁軍将士直接殺之,不僅可以除去楊國忠,而且可以稍微挽回已失去的民心,何樂而不為?根本沒有必要遮遮掩掩,完全可以在史書上濃墨重彩地記上一筆!

是以唐玄宗授意陳玄禮殺死楊國忠根本不足一曬!

李亨是馬嵬兵變的主謀嗎?有一人比他獲益還大,才是真正的謀主

唐玄宗

三、禁軍将士自發行為,沒有幕後主使

還有學者認為,這是一場沒有預謀的兵變,并沒有幕後主使。将士們連夜行軍,饑餓不堪,為了自救在陳玄禮的帶領下發動的兵變。

這種說法明顯缺乏可信度。在古代,皇權威威,不是到活不下去的地步,沒有人可以無視皇權,當時馬嵬坡距離長安不過一百多裡,步行一天左右就可到達,禁軍不可能饑餓到要發動兵變的地步。何況,禁軍将士都是身家清白,忠心耿耿,百裡挑一的京城人氏,想要他們自發地挑戰皇權,如果沒有領頭之人,基本是不可能之事。

四、太子李亨是兵變的幕後主謀。

這也是最有市場的一種說法。原因有三:

李亨是馬嵬兵變的主謀嗎?有一人比他獲益還大,才是真正的謀主

李亨

一是李亨有殺死楊國忠的動機。

李亨與楊國忠的沖突一直十分尖銳,跟高力士相比更具有發動兵變的動機。玄宗末年,太子李瑛被廢,當時的宰相李林甫及其黨羽楊國忠都大力支援壽王李瑁,但玄宗卻最終立李享為太子。李林甫怕太子登基後拿自己開刀,就想陰謀推翻李亨,楊國忠也想方設法地陷害李亨,即使後來楊、李分道揚镳,但在反對李亨為太子這一點上,楊國忠一直未改初衷。

潼關失守後,楊國忠建議玄宗到蜀地避難,而蜀地是楊國忠的勢力範圍。李亨入蜀後,隻能受制于人,連性命也難以保證。在這種形勢下,李亨隻有除掉楊國忠。

李亨是馬嵬兵變的主謀嗎?有一人比他獲益還大,才是真正的謀主

李林甫

二是李亨有能力發動兵變

李亨身為太子,對禁軍有着強大的影響力。唐朝慣例,親王和驸馬不能掌管禁軍。這條禁令在玄宗時期一直實行,但在玄宗出逃蜀地之時,他卻破例授予李享的兩個兒子建甯王、廣平王指揮調動禁軍的權力。是以,李亨完全可以通過他的兩個兒子來調動禁軍,進而發動兵變。

三是李亨是這場兵變的最大受益者之一

兵變之後,李亨分兵北上,徹底脫了父親的控制,自立稱帝。而兵變的另兩個主角高力土和陳玄禮則仍追随唐玄宗來到蜀地,并沒有獲得多少實際利益。李亨從此次兵變獲得的政治利益要遠遠超過高力士、陳玄禮。

是以,李亨是馬嵬兵變的幕後主謀似乎已是闆上釘釘。

但還有一人從兵變中獲得的利益要超過李亨。他就是肅宗(李亨)朝的“五父”、代宗(李豫)朝的“尚父”——宦官李輔國。

李亨是馬嵬兵變的主謀嗎?有一人比他獲益還大,才是真正的謀主

李輔國

雖然李亨從太子變成皇帝可謂所獲極大,但李亨的皇帝之位可能隻是時間問題,然而李輔國卻從一個籍籍無名的小宦官,成為皇帝之下第一人,其所獲更大。

據史書記載,李亨稱帝之後,任命李輔國為“判元帥府行軍司馬事”(相當于軍事總參謀長),并且“四方奏事,禦前符印軍号,一以委之。”,後來又不斷加封至“加開府儀同三司”、郕國公,而且李輔國還掌禁軍,負責皇室安全,掌“察事廳”,稽查百官。

李輔國大權在握、權傾朝野,其實際權力早已超越宰相,天下大事幾乎全決定于李輔國,甚至地方上的節度使也是李輔國一手委派。李輔國甚至都已經有了廢立皇帝的能力。

李輔國能獲得如此權力,與其在兵變中起的作用是密切相關的,可見其就算不是主謀也是李亨的“謀主”。

我們來看李輔國在馬嵬兵變中到底扮演了一個什麼樣的角色?

李輔國原本是李亨手下的一個小宦官,但卻是李亨親近之人,其首次出現于曆史鏡頭中,就是在馬嵬兵變中。

當時,逃難隊伍分成兩部分,前隊是玄宗、貴妃、宰相,還有宮女、宗室,以及禁軍。後隊是太子領銜,負責斷後,軍隊則為飛龍軍。太子身邊的人有李輔國、太子的長子李豫、次子李倓。

李輔國在明面上的角色就是充當兩隊之間的“通訊員”,當時無論是李亨還是李豫都沒有很好的借口往來于兩隊之間,而李輔國身為太監,又當此時太子妃張良娣已有八個月身孕,李享不停地派李輔國去看望她就是很合情理的事情。于是李輔國忙忙碌碌前後來回跑,但顯然他的真正任務是在太子和陳玄禮之間充當通訊員。

李亨是馬嵬兵變的主謀嗎?有一人比他獲益還大,才是真正的謀主

史書記載,“陳玄禮等誅楊國忠,輔國豫謀”。所謂豫謀,那就不僅僅是當個傳聲筒了,而是參與了意見和策劃。這就接近真實了。從李輔國的膽大心細來看,他确實有這方面的能力。

在馬嵬坡殺了楊國忠之後,李亨依然前途未蔔,因為蜀地乃楊國忠長久經營的地盤,他死了之後,還去那裡,他的黨徒會不會産生謀逆之心呢?于是擺在他面前有兩條路,一是繼續跟着走去成都,繼續在陰影下心驚膽戰;二是公開分裂,另立中央。

分手已是勢在必行。剩下的問題是采取什麼方式更好?

這時,又是李輔國站了出來。在玄宗的前隊出發後,太子的後隊遲遲不動。玄宗派人去探看一原來是太子的兩個兒子李豫、李倓,還有李輔國,拉住了太子李亨的馬缰繩,苦苦勸谏。表示:現在是存亡之秋,太子要擔負起重任,讨平逆賊,恢複社稷,不能南下。

唐玄宗聽到回報,心中已是有數。仰天歎道:“此乃天意!”随後将後隊人馬都留給了太子,并勉勵了一番。

李亨是馬嵬兵變的主謀嗎?有一人比他獲益還大,才是真正的謀主

馬嵬兵變中的楊貴妃

這番情景,在《資治通鑒》的描述中還出現了“群衆演員”:馬嵬坡的衆父老們,都“遮道請留”,須臾之間,衆數千人。父老共擁太子馬,不得行。顯示了太子留下來,有着很強的民意基礎。但毫無疑問,李輔國、李豫、李倓等人是真正的領銜主演。

從以上情景來看,李輔國在其中的作用無人可替,甚至李亨有此想法,可能都來自于李輔國,李亨身為儲君,未必想行險,而李輔國則不然,一個光腳的根本不怕把鞋弄得更破!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