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蓋森伯格的“限制”與某些人的“傷痕”

作者:歲月如歌六零後

蓋森伯格何許人也?一位剛剛在北京冬奧會上勇奪兩枚金牌的德國運動員。

北京冬奧會已經盛大閉幕,這屆冬奧會從開幕到閉幕,兩周多的時間彰顯了中國效率,從賽事的組織策劃到冬奧村的各種貼心服務和後勤保障,為每一位運動員、教練員都提供了充足的保障,赢得了來自于世界各國奧運健兒們的高度認可,也被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用了盛贊2008年北京夏季奧運會的一個詞“無與倫比”來評價本屆冬奧會。按常人了解,這位勇奪兩枚金牌的德國運動員,應該感謝這屆冬奧會、感謝中國的服務才對,但是恰恰相反,這位來雪橇名将表示“再也不想來中國了。” 原來她到中國後經曆了各種嚴格的檢疫措施,作為一名西方運動員習慣了自由自在的感覺,但是來到冬奧村與她平日裡的生活習慣大大不同,讓她受到了“限制”,是以回國後發表了這番奇談怪論。

西方人崇尚“自由”,對新冠疫情基本聽之任之,甯可被感染也不願戴口罩,更對各種檢測避之不及。站在她們的角度,也可以了解。但是,你到中國來參加比賽,就應該尊重中國的防疫規定和檢疫措施。更何況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都盛贊本次北京奧組委的防疫工作非常到位,認可了我們的防疫流程。是以站在中國的角度,大多數網友認為這名選手很無知,在全球疫情嚴峻的形勢下,她能夠順利來中國參賽并拿到兩枚金牌應該感謝中國才對,但她竟然得便宜賣乖,真是令人氣憤。

不由得想到現在網上對“傷痕文學”的争論。某些人的“傷痕”,不過就是離開城市到農村去參加勞動生産。在他們看來,他們本來是高高在上的階層,就應該在城市的辦公室裡或工作,或學習,風吹不着,日曬不着,雨淋不着,舒舒服服過日子才對!可是竟然讓他們到農村跟農民們一起參加生産勞動,這就是對他們的侮辱和摧殘,身體和心靈留下了難以抹平的“傷痕”!可是在普通老百姓來看,你們隻不過到農村鍛煉幾年,而且很多人吃的、住的其實比老百姓要好,你們倒有了“傷痕”了?那世世代代在農村務農的老百姓得有多少“傷痕”啊?難道是“遍體鱗傷”?更何況,那個年代剛從解放前的戰亂和“一窮二白”走過來不久,全國各行各業都在艱苦奮鬥,大幹快上,國家在不斷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廣大人民群衆歡欣鼓舞,怎麼到了這些文人嘴裡,就有了“傷痕”了?

正如蓋森伯格抱怨中國檢疫措施的“限制”不會否定北京冬奧會的光芒,某些人的“傷痕”也注定否定不了新中國前三十年的輝煌!

蓋森伯格的“限制”與某些人的“傷痕”
蓋森伯格的“限制”與某些人的“傷痕”
蓋森伯格的“限制”與某些人的“傷痕”

(圖檔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