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繡于方寸之間的“青繡”也能美“出圈”

繡于方寸之間的“青繡”也能美“出圈”

圖為撒拉族繡娘正在制作繡品。 青海省刺繡行業協會供圖

中新網青海海東2月23日電 題:繡于方寸之間的“青繡”也能美“出圈”

作者 祁繡娟

青海湖畔、日月山下,各民族歡歌笑語的喜人場景、藏羚羊在草原上恣意奔跑的生态畫面……繡娘們将青海元素繡于方寸之間展現,來留住城市“記憶”。

青海民族文化資源豐富,繡娘們用針線表達着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熱愛。土族盤繡、湟中堆繡、蒙古族刺繡、河湟刺繡、貴南藏繡、撒拉族刺繡、熱貢藝術(堆繡)等獨具特色的民間傳統手工藝“青繡”開始煥發新生命力。

繡于方寸之間的“青繡”也能美“出圈”

圖為參加“青繡”比賽的土族繡娘。(資料圖) 馬銘言 攝

“青繡”來源于生活,起初繡制在生活用品、生産用品上。青海刺繡分為六大類、17個類别、29種針法,繡品包涵山水花鳥、人物風景等,形式涵蓋飾品、皮包、擺件等。

選線、穿針,一根根繡花針在繡娘們的指尖不斷翻轉,一片片精緻的綠葉圖案紋樣展現在繡布上……位于青海西甯市湟中區的中國青繡傳承保護基地裡,藏族繡娘邢應存忙着繡定制圖樣,像這樣一件手工制品,一天可以繡三四件。“以前隻會藏繡,現又學習了回族、撒拉族等民族刺繡技藝。”

繡于方寸之間的“青繡”也能美“出圈”

圖為藏族繡娘繡制唐卡。(資料圖) 馬銘言 攝

這其中,小挂件荷包讓人眼前一亮,荷包的邊部運用土族盤繡針法,荷包正中七彩祥雲紋樣是平繡手法,打開荷包,則是一對用堆繡手法制作的藏羚羊圖案。

“大多青繡工坊在鄉村,采用訂單形式。到農忙時節,大家去割麥子、挖洋芋,農閑時到工坊領訂單,‘在家’實作就業增收。”青海省婦女手工制品協會會長陳玉秀說。

繡于方寸之間的“青繡”也能美“出圈”

圖為丹噶爾皮繡。(資料圖) 馬銘言 攝

據不完全統計,青海省季節性從事刺繡的從業人員達30萬人次。31家省級“青繡”非遺扶貧就業工坊設立以來,累計實作銷售收入1.8億元(人民币,下同),直接帶動5萬多名群眾就業,間接帶動從業人員10餘萬人,人均月收入達2300元。

穩定收入同時,“青繡”還包含了傳承和創新。

國家級非遺土族盤繡代表性傳承人蘇曉莉,是青海省刺繡行業協會會長,因熱愛刺繡,2015年成立了刺繡公司,後在當地政府幫助下,建起公司第一個“青繡”工廠中的房間,并開展免費技術教育訓練,吸引了一批80後、90後女孩回鄉學習。

為加大扶持力度,培育産業發展壯大,開拓市場營銷,2020年,青海省出台《“青繡”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年)》;2021年,“青繡”數字化總部經濟平台投入運作,建立以海東市為樞紐、各市州關聯、向全國延伸的“青繡”産業供應鍊體系。

繡于方寸之間的“青繡”也能美“出圈”

圖為現年60歲的繡娘席金蓮正在制作繡品。 祁繡娟 攝

“搭上便車的‘青繡’工坊,訂單也越多,又通過各級政府搭橋牽線及留學生推廣,遠銷到了國外。”陳玉秀說。

“繡娘們也緊跟時代,積極創新。例如把柳灣彩陶圖樣繡在荷包上,疫情防控期間,行業協會和傳承人創作抗疫題材繡品,制作防疫香包。”蘇曉莉說,目前“青繡”協會9人被聘為青海大學藝術系“智庫專家”,為在校大學生開展非遺專題講座;刺繡類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通過線上直播開設刺繡課堂;素隆姑刺繡公司聯合國内外設計師聯合出品“青繡”國潮服裝等。

繡于方寸之間的“青繡”也能美“出圈”

圖為蒙古族服飾上的刺繡。 祁繡娟  攝

以前青繡在“閨中”繡,現在青繡搬到“舞台”繡,成為與青海“拉面經濟”相得益彰的特色産業。(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