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太陽”這個詞,光中國方言就有1079種讀音,但越來越多語言正面臨消失

“太陽”這個詞,光中國方言就有1079種讀音,但越來越多語言正面臨消失

世界上目前還有超過7000種語言,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預測,到本世紀末,将有超過半數的語言消失。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出版的《世界瀕危語言地圖集》顯示,每兩周就會有一種語言消失,這意味着每年會有25種語言消失,如果這種情況繼續下去,将導緻90%瀕危語言徹底消失。

會講本民族母語的人,越來越少了

很大程度上,語言的消逝是因為人類的交流更加頻繁了。由于來自世界各地的人需要互相交流,語言不通會産生許多障礙,是以人類需要掌握幾種使用最廣的語言。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大航海時代到來以後,英語、西班牙語等被航海的貿易商人與殖民者帶向世界各地,英語作為“國際語言”的概念和地位逐漸成型。今天,以英語作為母語和第二語言的人數,就有13億之多。

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世界上僅23種語言的使用人數就超過了總人口的一半。

“太陽”這個詞,光中國方言就有1079種讀音,但越來越多語言正面臨消失

而那些被少數人使用的語言,則因為使用頻率過低,逐漸處于消亡的狀态。而當一種語言兒童不再作為母語學習,最年輕的使用者逐漸老去,甚至老年人也不再經常使用時,語言就陷入“嚴重瀕危”和“極危”狀态。陷入“嚴重瀕危”和“極危”的語言,通常已經不足一萬人使用。

“太陽”這個詞,光中國方言就有1079種讀音,但越來越多語言正面臨消失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統計顯示,96%的語言隻被全球4%的人所使用,平均每兩周就有一種語言消失。根據民族語言網的計算,目前全世界40%的語言為瀕危狀态,許多語言的使用人數不到1000人。

“太陽”這個詞,光中國方言就有1079種讀音,但越來越多語言正面臨消失

中國有300多種語言

中國也是一個多語言的國家,據統計,中國有300種語言,其中少數民族語言就有128種。

“太陽”這個詞,光中國方言就有1079種讀音,但越來越多語言正面臨消失

從地理分布上看,大陸東北、西北、西南、東南地區的少數民族語言使用最多,這些地區有很多少數民族人民聚居,使用的語言也錯綜複雜。

在雲南、貴州、廣西等少數民族數量衆多的地區,可謂是“一村一語言”。像廣西百色隆林各族自治縣,就有漢族、苗族、彜族、仡佬族、壯族等多個民族聚居,據當地媒體報道,電網從業人員需要在5種語言裡切換自如,才能順利實作挨家挨戶的溝通。

“太陽”這個詞,光中國方言就有1079種讀音,但越來越多語言正面臨消失

幅員遼闊的中國,由于民族交流、人員遷徙等各種原因,還形成了多種多樣的方言。

通常認為,漢語有七大方言:北方方言、吳方言、湘方言、贛方言、客家方言、粵方言、閩方言。各方言區内又有若幹細分差别,可謂是“衆說紛纭”。

今年春晚引起熱議的獨幕喜劇《樂在其中》,姜昆就說起了粵方言,但作為一個北京人,他的發音還是被不少人糾起了錯,可見大陸漢語方言的門道之深。

“太陽”這個詞,光中國方言就有1079種讀音,但越來越多語言正面臨消失

方言有多複雜呢?打個比方,光是“太陽”這個詞,在全國就有63種說法,讀音更是有1079種。

在西北的甘肅、甯夏一帶,就有不少地方把太陽叫做“日頭”;到了河北附近,又有人稱其為“老爺兒”、“陽婆”、“陽婆爺”;而在東南沿海,人們又把太陽叫做“熱頭”等。更有意思的是,在江蘇連雲港,把太陽叫做“太陰”,月亮則被稱為“涼月”。

中國被列為“極危”的語言有20種

在新中國建立之初,由于各地語言種類繁多,今天看來幾乎無人不會的國語,也并未實作完全普及,直到2000年,國語的普及率也隻有53.06%,最近20年,随着城市化程序的加速,國語的普及已經達到80.72%。随着國語的慢慢普及,以及少數民族聚居地區教育環境的改善,不少方言和民族語言,慢慢陷入瀕危狀态。

“太陽”這個詞,光中國方言就有1079種讀音,但越來越多語言正面臨消失

在聯合國的瀕危語言清單中,中國被列為“極危”的語言就有20種,包括白仡佬語、北部土家語等。

就連擁有1000多萬人口、人口數量在中國各民族中位居第三的滿族,本民族使用的滿語也被列入了“極危”。據黑龍江大學滿族語言文化研究中心統計,全國隻有不足百人使用滿語,多是黑龍江省一些滿族村屯的老人,年輕一代滿族人不再會說滿語。

還有一些少數民族語言,盡管瀕危程度不到“極危”,但也面臨着同樣的問題。如布依族、苗族,即便在貴州省的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會說布依語和苗語的年輕人也屈指可數,隻有從小成長在少數民族村寨的孩子能夠說本民族語言。年輕一代會說本民族語言的人越來越少了。

“太陽”這個詞,光中國方言就有1079種讀音,但越來越多語言正面臨消失

如何保護語言的多樣性?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語言活力與語言瀕危》中寫到,語言瀕危可能源自于外部的力量,比如主體語言和教育語言,或者源自内部,比如社群内部對其語言的否定态度。内外夾擊迫使語言和文化傳統的代際傳承停止。

一方面,社會交流的需要,使得一個國家需要樹立一種标準語言;另一方面,一種強勢語言的普及卻伴随着方言或少數民族語言的衰落。在這種情況下,如何既推進國語的普及,又保護好方言和少數民族的語言,成為了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

首先,通過法律保障。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就規定了:“各民族都有使用和發展自己的語言文字的自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也有“保障本地方各民族都有使用和發展自己的語言文字的自由”這一規定。

在法律的保障下,部分少數民族地區使用雙語教學,比如西藏、内蒙古、新疆等地的學校,既讓孩子們學習了本民族的語言文字,又讓他們能夠掌握國語,可謂是兩全其美。

其次,在技術越來越發達的今天,語言保護也有了新方法。

2015年,由國家财政部立項的“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開始實施,在34個省級行政區建立了1287個漢語方言調查點、430個少數民族語言調查點,全方位完成了中國各語言的數字化記錄。

平台還開發了“家鄉話”網站,全國各地的網友可以上傳自己使用的語言到網際網路,互相交流學習。

“太陽”這個詞,光中國方言就有1079種讀音,但越來越多語言正面臨消失

2022年國際母語日的主題是 “利用技術促進多語言學習:挑戰與機遇”。在技術越來越發達的今日社會,利用前沿的數字化技術将傳統的語言文化儲存下來,成為了拯救瀕危語言的新思路和新手段。

在每兩周就有一種語言消逝的今天,我們一方面需要标準語言的普及,另一方面,也需要保留下寶貴的語言财富。畢竟,不同民族的母語,也是人類文化多樣性最璀璨的色彩之一。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