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唐後主李煜天資聰穎,好讀書。他生活在得天獨厚的書香環境裡,自幼便精研六經古書,加上聰穎敏慧,故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文學和藝術天賦。
藝術,是李煜畢生的精神寄托與追求。他兼通詩、詞、書、畫、文和音律,可以說是天賦極高、成就卓越的文學藝術家。
李煜的思想,同時容納了儒家的仁厚、佛家的慈悲和藝術家的自由精神,映射在外在上,便是忠厚、重情、真誠而無矯飾的真性情。
然而,“南朝天子多無福,不作詞臣作帝王”,命運不是李煜能選擇的。換言之,“生于帝王之家”和“誤為人主”,改變了他的一生。

李煜劇照
李煜的天賦??
李煜是一位非常有才華的的藝術大師,無論詩、詞、散文、書畫、音律,皆有很深的造詣。
——詩。
李煜有“詞中之帝”的美譽,他的詞早已家喻戶曉,脍炙人口,但詩卻極少為人提及。
儲存到現在的詩,可以考見的有《全唐詩》所錄十八首,及不完整斷句三十二,頗富情韻。有感時之作,如“背世返能厭俗态,偶緣猶未忘多情”;還有因懷念大周後,觸目舊景、傷懷思人之作,如“空有當年舊煙月,芙蓉城上哭蛾眉”。
金陵城破,李煜被俘往汴京,途中有《渡中江望石城泣下》七律。他的感情真摯,将亡國的巨痛寄寓于詩中,令人讀了亦為之悲痛。
大周後劇照
——詞。
李煜的詞作,具有鮮明的藝術特色,在中國文學史上極受推崇,在詞的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其詞作,因為處境不同而有差别。亡國前,李煜不隻停留于花間詞派,而且更進一步,改變以往花間詞派的詞風、題材,于宮廷之外另辟意境。
李煜前期據有江南,縱情聲色,筆意自然閑逸,能于花間集外,時有放逸之緻。例如這時期的名作《玉樓春》,就是在描寫江南歌舞的盛況。
而李煜亡國後期的作品,多帶感傷和愁恨。這“亡國之痛”,卻造就了他更高的藝術成就。
後期歸宋二、三年間,他名雖封侯,實為俘虜;其詞題材加廣,感慨益深。《虞美人》即是此時名作。他以“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來形容愁多煩亂,非親身體驗實寫不出,詞中情意真摯,有純真赤子之心。
其詞上承前代傳統,下啟蘇、辛詞風,成為詞中的一個“樞紐”。曆代文人對其評價都很高,在詞史上占有絕對重要的地位。
——文。
李煜笃好文學,未嗣位時,開設崇文館;即位後,置澄心堂,多招文人雅士聚集。
《江南别錄》說他“文有漢、魏之風”,可惜大多散失。流傳後世之著名者,例如《昭惠周後诔》,其文情真懇切,讀之一掬傷心之淚。
——書法。
李煜能書善畫,購買、收藏了許多鐘繇、王羲之的真迹,喜歡模仿柳公權,書法特為遒勁。不僅如此,他還善于評論書法,留有《書評》、《書述》兩篇文章,顯見其對書法有獨到的見解。
——繪畫。
李煜畫,妙在用筆。和書法一樣,其筆力超凡,畫風獨特,善畫墨竹、林木與山水,尤其擅長畫鳥類的羽毛。
據宋人零星記載,他畫有《雪鵲雀》、《鹌隼》、《雜禽花木》、《竹枝圖》等,可惜均已失傳,後人無法一睹其畫風。
——音律。
唐末五代時期,樂章有獨步之勢,後蜀孟昶、南唐李煜、吳越錢俶皆對樂曲有研究。
據史料記載,李煜精通樂器和音律,所制之曲有《念家山破》、《振金鈴破》等,流行于當時,可惜曲譜今已失傳。
大周後更是一位出色的音樂家。她與李煜感情深厚,常常夫唱婦随,兩人共譜《霓裳羽衣曲》。不過,正因李煜善于音律,日日沉迷于歌舞樂曲之中,間接加速了南唐的滅亡。
李煜的性格?
李煜對父母極為孝順。母親病了,他早晚随侍在旁,衣不解帶,親喂湯藥;母親逝世,他悲痛萬分,一直到為母服喪期滿三年之後,才肯續立小周後為國後。如此遵循禮法,實屬可貴。
小周後劇照
他天性仁厚,愛民如子,他以為每個人都像他一樣有着無比的天真。不僅如此,他對兄弟的感情也很深。例如,他即位後,将其兄弟分封王公,其弟從善欲篡位,可他并不責怪從善;後來從善被宋扣留,他寫下流傳千古的《卻登高文》,對兄弟的友愛之情可見一斑。
遺憾的是,李煜臨事優柔寡斷,對于宋室,僅以金帛納貢,冀求苟安,不能厲兵秣馬,力求振作,遂使國家漸危,終至日暮國破。
更緻命的是,李煜十分推崇佛教。他的祖父李昪、父親李璟都信奉浮屠,到了他執政時,一方面因家庭環境使然,另一方面因國事危如累卵,他承受了太多的痛苦,無法在現實中得到排遣,遂轉而向宗教尋求依靠。
此時,李煜将身心托于佛門,“命境内崇修佛寺”,又“多聚徒衆”,更每日與皇後穿上袈裟拜佛誦經,乞求神靈保佑;如果遇到僧人犯罪,并不依法制裁,而是讓其誦佛,然後赦免之。
宋太祖趙匡胤劇照
陸遊《南唐書》記載,金陵城被圍之時,李煜招來寺中大師問禍福,大師對曰:“當以佛力禦之!”于是,李煜令僧侶和士兵一起念誦佛經,“滿城沸誦”。
可是,沒過多久,趙匡胤的軍隊開始向城中發射箭矢,金陵城内多有死傷。李煜見狀,派人去找大師詢問,可大師卻“稱疾不起”。這下李煜明白自己被騙了,“遂殺之”。
由此可知,李煜對佛事信仰之深,終誤了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