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零售商論
截止2月22日收盤,海底撈總市值僅剩1054.6億港元,相較于去年2月創下的4544.75億港元高點,跌幅接近80%,蒸發約3500億港元。
01 “抄底”不成,擴張反噬
2020年,疫情來襲,全民居家抗疫,對線下餐飲行業來講,疫情帶來近乎毀滅的沖擊。海底撈立判于當下形勢,與其它餐飲品牌反道行之,加快擴張步伐,全年新開門店544家,全球門店增加到1298家。
事實上,海底撈激進的擴張政策确有其述求,疫情加碼開店是對疫情影響面的對賭。一則,可以與物業方簽訂優惠協定,通過租金減免、幾年内不遞增租金等方式,實作低成本擴張;
最直接的展現,在于單店營收資料上,海底撈2021年上半年在三線及以下城市下滑最為明顯,同比下滑4.8%,而這一資料在一、二線城市則分别為-3.3%、-0.01%。
同時,公司副首席執行官楊利娟下場,全權負責“啄木鳥計劃”,監督經營不佳門店,并采取果斷措施,收縮集團擴張計劃,至此,海底撈“擴張”戰略啞火。
02 縣城折戟,虧損加劇
根據極海品牌監測資料顯示,在海底撈持續9個月的逆市擴張中,在四五線城市開店速度最快,四線城市新開近80家門店,門店數量翻番還多,五線城市更是增長12倍。
縣城經濟被譽為商業第二道增長引擎,在一線以及新一線城市覆寫面積密度高、競争壓力大的商業環境 ,越來越多品牌們将目光瞄準縣城。
從理論層面來看,三四線縣城所代表的下沉市場,确實符合當下企業在大城市增長乏力的新補充勢力,諸如新式茶飲品類喜茶、奈雪,社群團購類美團優選、多多買菜等,紛紛進駐縣城,企圖用基因複刻的方式,對下沉市場流量收割。
但實際上,大部分企業對縣城經濟普遍存在認知誤差,一方面,随着城鎮化改造,農村人群逐漸向縣城流動,三四線人流量得到有力“補充”,但對于外出就餐、高消費局(相對)而言,收入平平的小鎮使用者未必會買單;
另一方面,對于類似火鍋等飲食習慣,年輕使用者群體接受程度更高,而且對于品牌也更加認可,但縣城天然年輕群體少,在人流量本就不大的縣城,慘淡經營也屬正常。
再者,開設線下門店很大程度依托于店内營運,一位合格的店長,将為企業減少諸多不必要的損耗,海底撈短期内快速擴張帶來的人才短闆,勢必引發企業管理問題。
物業租金及相關支出達1.98億元,同比增長125.2%。此外,業務擴張導緻其2021年上半年資本負債率達75.4%,較2020年上半年同比增長約一倍。
市場容量壓縮、管理人員缺位、虧損額度加大,在過去的一年裡,海底撈無疑陷入投錢砸空響“三重奏”中。
零售商論認為,對餘量市場研判、縣城本地化适配以及擴張節奏的把控不足,直接導緻海底撈折戟縣城。
03 期許過高,揠苗助長
根據中國烹饪協會釋出的《2021年中國餐飲市場分析及2022年市場前景預測》顯示,2021年,全國餐飲收入46895億元,與上年相比由負轉為正增長18.6%,兩年平均下降0.5%,還未恢複至疫情之前的2019年水準。
不可否認的是,火鍋已經成為當代年輕人重度飲食愛好,海底撈一哥的位置,依舊有許多企業“惦記”,在後疫情時代,後起之秀的火鍋品牌依舊融資不斷。
2021年6月,巴奴火鍋完成5億元的新一輪融資;8月,重慶火鍋品牌周師兄完成億元融資;9月,粵式火鍋連鎖店“撈王”向港交所主機闆送出上市申請。同時,火鍋的投資熱度也傳導到火鍋食材供應鍊,鍋圈食彙、懶熊火鍋、查特熊三家企業從去年2月~8月共完成了4次融資。
在競争愈演愈烈的形勢下,餐飲業愈加認識到新模式創新發展的必要性,當下具備一定發展潛力、優質的連鎖品牌餐飲,相繼獲得資本加持,寄希望于再造一個千億市值海底撈。
同時,海底撈開始将餐飲業務延伸至正餐、休閑餐飲、火鍋外賣等領域,通過收購方式吸取外部餐廳營運經驗,但在短期内,未見效果。
在消費飽和的競争态勢下,各路玩家都開始開源節流,同樣為火鍋頭部企業的呷哺呷哺亦在2021年關閉虧損門店,實行外賣、呷煮呷燙、茶飲等為新增長點的政策。
将門店拓展、工程、選品、定價等,放權給各大區經理,小區經理負責各區域門店的巡視、考核。各區域門店,可根據當地消費者的喜好調整菜品組合,實作更本地化的就餐體驗。
另一方面,海底撈的邊界被過分拔高,火鍋市場在飲食領域隻是作為單一品類,在一線大城或許能作為新時尚飲食經濟的代表,而同一套範式放諸于不同城區,便失去其商業的參考标系。
想要保住火鍋界“頭牌”招牌,海底撈還需更堅硬的故事後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