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社會和諧不是理想,通過教育是可以達到的。

社會和諧不是理想,通過教育是可以達到的。

第二百一十四條:

【先王見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愛,而民莫遺其親;陳之以德義,而民興行;先之以敬讓,而民不争;道之以禮樂,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惡,而民知禁。】

這段話出自《群書治要》卷九《孝經》。

“先王見教之可以化民也”,古聖先王明白順從人性的教育可以感化人民。可見,古聖先賢對于教育非常地有信心,認為人是可以教得好的,也認為社會和諧不是理想,而是可以達到的,中國曆史上曾出現過很多的盛世,就是由于推行聖賢教育所成就的。那麼,聖賢教育所達緻的結果,古代可以,當今是否同樣可以?答案是肯定的,關鍵就在于怎麼教。

後邊說:“是故先之以博愛,而民莫遺其親”,這就是說,上司者要率先實行博愛,人民受到影響,就不會發生遺棄自己親人的事情,是以上行下效非常重要。

“陳之以德義,而民興行”,向人民宣講仁義道德,人民受到感發,就會起而效法實行。這就是說,要告訴人們什麼是“德義”,讓人們知道什麼是正确的、什麼是錯誤的、什麼是榮、什麼是恥。加注中說,“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也”,上面的上司者如果都喜歡德義,那麼老百姓就沒有不服從效法的。

《禮記》中也說,“下之事上也,不從其所令而從其所行。上好是物,下必有甚矣。故上之所好惡,不可不慎也,是民之表也”。下級事奉上級,并不是看他所下達的指令,而是看他的行動。上面的人如果喜歡某一個東西,那麼下面的人隻會比他(上面的人)更加喜歡。是以,上級上司所喜好或所厭惡的事物就不可以不謹慎,因為他們是人民的表率。

可見,上司者如果真的希望社會風氣好轉、真的希望人們的道德素質普遍地提升,那就應該自己率先垂範,自己首先接受倫理道德教育、學習傳統文化,然後把學習聽課、身體力行的音像通過廣播、電視大加宣揚,大衆看到後才會起而效仿,整個社會也才會真正形成重視倫理道德、重視傳統文化的風氣。

“先之以敬讓,而民不争”,上司者如果自己能先做到敬讓,那麼老百姓也就不好意思彼此去争奪、争訟。“若文王敬讓于朝,虞、芮推畔于野。上行之,則下效法之”。

在曆史上,虞、芮兩國的國君因為田畔的界限争執不決。他們聽說西伯昌,也就是後來的周文王,是一個有德行的人,于是就想讓西伯昌來為他們裁定。但是他們來到周地後,看到周人在耕田的時候互相推讓邊界、走路的時候互相讓路;到了周的都邑,看到男女各走各的路,老人不用自己背着東西在路上行走,旁邊有年輕人幫忙照顧;到了周的朝廷,看到文武官員個個彬彬有禮,士讓大夫,大夫讓卿,彼此都是互相謙讓、有禮有節。

是以,正是看到這些,兩國的國君才非常慚愧,于是也不好意思再找西伯昌評理,就慚愧地回去了。周文王自己首先是個仁人君子,能夠做到謙恭敬讓,上行下效,結果才不僅僅感化了自己的百姓,還讓虞、芮的國君受到了感化。

“道之以禮樂,而民和睦”。在中國古代,明君賢王都是以禮樂來治國,像《論語·泰伯》篇中,孔子就說“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這是因為禮樂對于平衡人的内在情感和外在行為,以及以此來達到社會和諧秩序至關重要。而禮樂之是以具有這樣的功能,是因為它們源于天地自然的和諧與秩序,如《禮記·樂記》中所說“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

首先看這個“禮”是從哪裡來的呢?它是從模仿天地自然秩序而來的。天上的日月星辰運轉不悖,地上的山海平原高下相宜,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四季循環不息,這是天地自然的秩序,也是“禮”的來源。“禮”模仿天地自然秩序,所規定的人類社會秩序就是“五倫”,即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别、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在這五倫之中,有兩倫(即父子、長幼)是天倫,即天然的倫理關系。這些秩序都是出于自然,不能悖亂。是以聖人制禮,目的就是為了維持五倫關系,保持人的尊嚴,進而作為修道的基礎。

《大學》裡講“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我們學習儒學就是要以修道為主,修道必須要修定,也就是要保持定力;而要修定,就必須首先使行為有秩序,不僅五倫關系處理不能夠紊亂,甚至于面對一切事物都不能夠錯亂,即使擺放書籍、文具、日常用品,也都要放置在固定的地方,這樣在需要使用的時候才可以随手拿取。修道人,就是要能夠養成不亂的習慣,漸漸地能夠做到心裡歸于純一,久而久之,定功、道力自然就有了,如此,就算遇到大事,也能夠鎮定處理,即使到了生死關頭,也不緻于手忙腳亂。

儒家的禮教、“禮”的教育,無論上智、中人、下愚哪一等人,都能學,也都必須學。學到一分便有一分的受用,學到十分便有十分的受用,學到圓滿就能成就大道、成為聖人。正因為“禮”對于做人至關重要,是以孔子特别注重禮教。但由于某些原因,過去有些人以小疵而妨大美,批評禮教、反對禮教,說禮教怎麼怎麼不好,甚至還阻止一般人學禮,結果有不少人受到影響,對禮教産生了誤解偏見,其實這些人并不懂禮、不了解禮的深義、更不知道禮的用處,這實在是非常可惜的一件事。

是以,有志學儒的人,不應該人雲亦雲、聽些歪理邪說,而應該以聖賢為師、以經典為師,接受聖人的教化,樹立正确的知見,不僅自己學,還要勸人學,成己成物,這樣才能夠為複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盡獻一份力量。

“樂者,天地之和也”,這就是說,真正偉大的音樂能夠成功地仿真自然的和諧,隻有這樣的音樂才是有意義、可取的,是以作樂應該以追求和諧為目的。而且中國古人認為,音樂不僅能夠反映人的情緒、情感,還能夠塑造人的性格,原因就在于它能滲透到人的内心深處,對人的心性産生很大的影響。由上可見,“禮”規定了明确的秩序和規則,而“樂”則能普遍地在人們中間建立一種平和的氣氛,是以古代的禮樂教育能夠促使人與人之間和睦相處。

“示之以好惡,而民知禁”。要明确地告訴人們應該崇尚什麼、喜好什麼、厭惡什麼、反對什麼,而且國家對崇尚的要加以鼓勵、加以激勵,對于反對的、禁止的要加以懲罰,這樣,老百姓知道什麼事情該做、什麼事情不該做,就不會、也不敢去違犯禁令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