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妻子是央視制作人,丈夫是老師,6旬夫妻退休後做面包火到了法國

2021年10月26日晚上,位于北京朝陽區的法國駐華使館内熱鬧非凡。

現場的LED大螢幕上寫着法國面包節晚宴,場館内擺放着許多餐桌,上面有着各式各樣的面包。

妻子是央視制作人,丈夫是老師,6旬夫妻退休後做面包火到了法國

一個穿着正裝約七十歲的老年人緊張得用手帕抹了額頭上的汗。

他身邊的老太太開口道:“瞧你這樣兒!怎麼這麼緊張?”

正裝老人開口:“剛剛駐華大使吃了我們家的面包,能不緊張嗎?”

老太太斜了他一眼:“你要相信我倆的手藝!”

中國人不能在背後說人小話,說曹操曹操到,大使身邊的助手朝兩人走來。

兩個老年人瞬間僵起了身子。

助理開口道:“請問你們就是桌子上巧克力可頌的制作者嗎?”

老人們咽了咽唾沫,之後在助理疑問的眼神下點了頭。

這兩個老人是誰?法國大使在嘗過他們的面包後又有着怎樣的反應?

妻子是央視制作人,丈夫是老師,6旬夫妻退休後做面包火到了法國

“成為恩愛夫妻”

王橋英,1956年10月出生于武漢,她的家庭條件優渥,從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1978年恢複聯考後,王橋英參加聯考考入了武漢大學。

在大學畢業後,作為恢複聯考後的第一屆大學畢業生,王橋英被配置設定到了中央電視台。

在當時,中央電視台裡的條件十分艱苦,員工沒有固定的宿舍。

上班期間,王橋英在什麼地方都住過,包括地下室、停車場、民工房等等。

在北京的日子十分艱苦,寒冷的冬天能在宿舍裡有個燒火的爐子,煮上一碗白水挂面都令人十分滿足。

王橋英在電視台從小小的編導開始做起,後來逐漸成為了中央電視台節目的制片人。

妻子是央視制作人,丈夫是老師,6旬夫妻退休後做面包火到了法國

因為王橋英讀大學時已經二十多歲,在武漢上大學的時候,家裡人給她介紹了一門親事。

介紹人告訴王橋英,對方是一個數學老師,為人很有才氣,名字叫做熊英傑。

熊英傑比王橋英大三歲,出生于武漢的一個大家族。

熊英傑家學淵源,家裡餐桌上的菜肴都是流傳了好幾代的私房菜。

從小熊英傑的父母便教導熊英傑的兄弟姐妹輪流做飯。

在熊英傑剛上國中時,他已經學會了切絲切片等功夫活。

一家人最喜歡的便是圍在餐桌前點評家人的飯菜口味。

雙方相親見到的第一面,都對彼此的印象很好。

妻子是央視制作人,丈夫是老師,6旬夫妻退休後做面包火到了法國

熊英傑覺得王橋英長得漂亮,性格又文靜,而王橋英也覺得熊英傑談吐文雅。

在相親見面後,兩人自然而然走到了一起。

回想起當初的戀愛過程,其實并沒有什麼特别浪漫的經曆。

二人交往時,談論的都是些家常話語,透露着柴米油鹽的平淡氣息。

在王橋英前往北京前,兩人領了證。

結婚最初,因為熊英傑在武漢教書,而王橋英在北京上班,兩人聚少離多。

婚後兩年,熊英傑決定辭去教書的工作,來到北京陪伴妻子。

之後,熊英傑成為了自由撰稿人,也曾在央視擔任過一段時間的撰稿人。

妻子是央視制作人,丈夫是老師,6旬夫妻退休後做面包火到了法國

1988年,兩人的兒子出生,為其取名為熊曉思。

“夢想着退休生活”

在中央電視台工作期間,王橋英交出了一份令人滿意的答卷。

但在這份答卷背後,是王橋英每天的高強度工作和高度緊張狀态。

因為王橋英監制了衆多題材不同的電視節目,是以要求她本人對于各個方面都有所涉及。

在工作之餘,王橋英最喜歡看書看電影,她也會收看其他的電視訊道,來豐富自己的知識面。

王橋英夫婦與面包結緣,也有着電影藝術的影響。

王橋英曾和丈夫一起觀看了一部介紹北海道文化的紀錄片。

妻子是央視制作人,丈夫是老師,6旬夫妻退休後做面包火到了法國

在紀錄片中,王橋英發現有很多和自己一樣的職場人,在退休後選擇回歸田園。

王橋英想到大陸古代也有這樣的例子,在古代文人墨客不少都選擇隐居田園。

正是在田園生活中,才能創作出“采菊東籬下 ,悠然見南山”這樣美妙的詩句。

2006年,五十歲的王橋英向央視提出了退休的申請。

一是想把機會留給更多的年輕人,二是想要在退休後退隐山林。

但央視駁回了王橋英的請求。

台裡同意讓王橋英不再做制片人,而是擔任節目的終審。

終審的壓力雖然還是很大,但工作比之前更加自由一些。

妻子是央視制作人,丈夫是老師,6旬夫妻退休後做面包火到了法國

2009年,法國電影《朱莉與朱莉娅》上映。

影片講述了兩個女人,因為學習法國美食文化,使自己的人生變得多彩的故事。

受到電影的啟發,王橋英埋在心底的種子破土而出。

既然不能立馬退休種地,不如先學着做些美食,享受生活。

王橋英将自己的想法告訴了丈夫,熊英傑表示十分支援。

兩人打算從簡單的甜品開始做起。

因為工作還在繼續,王橋英夫妻隻能用空閑時間在書上或者網上尋找教程。

一切都是第一次,沒有人教導,夫妻倆隻能不斷試錯,從錯誤裡尋找正确的步驟。

妻子是央視制作人,丈夫是老師,6旬夫妻退休後做面包火到了法國

比如說做蛋糕需要的打發蛋白,教程裡可能隻有“打發至成型”簡單的幾個字。

自己上手卻很難拿捏,差一分多一分都不能達到最佳的口感。

夫妻二人在練習的過程裡做了很多筆記,成果不到位,他們就對着一個環節一個環節找問題。

不斷返工,直到最後的成品才是完美的狀态。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都不能堅持這種枯燥的過程,但夫妻兩卻覺得試錯充滿了樂趣,樂此不疲。

“陰差陽錯開始做面包”

兒子熊曉思在夫妻二人的栽培下,也逐漸成才。

聯考後,熊曉思考上了重點大學的法語系,大學畢業後,熊曉思提出想要去法國學習甜品。

妻子是央視制作人,丈夫是老師,6旬夫妻退休後做面包火到了法國

周圍的人都很不能了解熊曉思,為什麼不去高等學府深造,卻要選擇去學手藝?

但王橋英夫妻兩對兒子的選擇表示支援,他們鼓勵孩子去巴黎藍帶國際廚藝學院學習。

在夫妻倆看來,能在法國切身感受美食文化,比單純的學習還要重要。

在法國期間,熊曉思表現十分出色,拿到了進階甜品師證書。

2012年年初,熊曉思從法國巴黎學成歸來,在五星級酒店和烘焙店裡做考察。

可在就職期間,熊曉思發現自己就職的機關追求名額,卻忽略了做甜品這件事的純粹。

和父母商議後,熊曉思打算創業。

王橋英夫妻倆預計在海澱區稻香湖旁為兒子租一個店鋪,用作甜品店。

妻子是央視制作人,丈夫是老師,6旬夫妻退休後做面包火到了法國

但計劃不如變化,在準備期間,熊曉思被一家甜品公司聘請到上海做研發總監。

現在的這家公司和之前的企業不同,這個甜品公司和法國知名品牌有着密切的合作。

熊曉思覺得如今這個公司符合自己的理念,便答應了聘請。

原本為兒子添置的各類裝置已經買好,熊曉思卻要前往上海。

王橋英夫妻兩覺得丢了也是浪費,便把相關設施都搬到了他們位于長城腳下的鄉村小院裡。

這時候王橋英和熊英傑都已經退休,二人可以全心全意開始過自己的田園生活。

兩人琢磨着用閑置的裝置給自己做些甜品。

第一次做的是法棍,夫妻二人在兒子的指導下一步步嘗試。

妻子是央視制作人,丈夫是老師,6旬夫妻退休後做面包火到了法國

這次做面包的經曆和在工作閑暇時的試錯不同,有專業的機器,還有兒子貼心的指導。

第一次王橋英夫妻倆便做出了像模像樣的成品。

兩人拿着面包,感覺心裡充滿了欣喜。

後來熊英傑和王橋英拿着兒子教會的法棍去參加法國美食文化分享活動。

活動還沒有正式開始,就聽着身邊的人在問法棍是誰做的。

大家都誇獎王橋英夫妻的法棍是在場最純粹的法國面包。

在之後,兩人便更加認真學習起了烘焙。

原本是王橋英對烘焙感興趣,熊英傑打下手。

妻子是央視制作人,丈夫是老師,6旬夫妻退休後做面包火到了法國

但最開始隻是幫忙的熊英傑,對于做面包越來越沉迷。

他從面包前期的材料選擇,到制作面包的每一步都參與其中。

後來夫妻兩做面包大部分的體力活都由熊英傑來操手。

而王橋英則開始了果醬的熬制。

王橋英在家裡的院落裡種滿了各種各樣的果子樹,到了豐收的季節,便把自家的果子熬成果醬。

果醬是搭配面包最好的選擇,就像熊英傑和王橋英這對伴侶一樣。

“受到法國人的認可”

妻子是央視制作人,丈夫是老師,6旬夫妻退休後做面包火到了法國

在王橋英夫妻倆看來,面包的制作過程也像是一個生命誕生的過程。

王橋英夫妻覺得面包是來自大自然的恩賜,做面包的過程需要懷着敬畏心。

他們選用大興安嶺裡的雜交黑麥,用自然發酵的方式來制作面包。

做好的面團捧在夫妻兩的手心,就像是一個剛出生的嬰兒。

面團也有生命,在制作過程中,王橋英夫妻會給面包聽不同的音樂。

比如黑麥面包,夫妻兩會播放莫紮特的鋼琴曲。

而做到獨創的紅菜頭面包時,夫妻二人會播放巴赫的鋼琴曲。

夫妻二人覺得古典音樂會通過聲波傳遞給面團美好的期許,在音樂下發酵的面團,會釋放滿滿的愛意。

妻子是央視制作人,丈夫是老師,6旬夫妻退休後做面包火到了法國

2017年3月,兒子熊曉思從上海回到北京。

為了能夠讓更多人嘗到自己家的面包,他們将面包店從自己的小家,搬到了北京市通州區宋莊。

他們租了朋友在宋莊的一間房子,将其打造為法式美食工作室。

因為工作室外觀由木架和透明玻璃搭成,有很多人親切稱呼這個建築為“宋莊小鳥巢”。

王橋英夫妻兩将自己的面包店取名為“熊叔熊嬸”。

熊叔指得是熊英傑,而熊嬸則是王橋英。

他們雖然開了店,但一周一般也隻能做出兩三百個面包,貴精不貴多。

因為面包的口感很好,熊叔熊嬸的名頭一下子在北京傳遞開來。

妻子是央視制作人,丈夫是老師,6旬夫妻退休後做面包火到了法國

大家都知道,在北京有兩個做面包很厲害的老人。

每周做的面包,一做出來很快就被全部訂光了。

2019年,兩人又把面包店搬到了繁華的北京東三環,生意更熱鬧了。

2019年10月中旬,

的QQ上突然彈出了一個消息。

對方稱自己常居在法國南部,聽說熊叔熊嬸面包做得很好,希望能夠讓熊叔熊嬸為在國内的親人制作法棍。

這是夫妻兩第一次接到海外的訂單,感覺十分神奇。

2021年10月26日,法國駐華大使館第一次在北京舉辦了法國面包節。

在面包節開展前,經過大使館的考察,熊叔熊嬸受邀參加了面包節晚宴。

妻子是央視制作人,丈夫是老師,6旬夫妻退休後做面包火到了法國

今年受邀的國内商戶隻有四家,其餘都是連鎖店,而熊叔熊嬸是唯一一個家庭式手工面包店。

在面包節開始前,夫妻兩花了很長的時間做準備。

他們展示了好幾種法國甜點,還有可頌、法棍等十幾種面包。

在宴會上,法國駐華大使吃了熊叔熊嬸的巧克力可頌。

過了一會兒,大使的助手詢問夫妻兩:這個面包有沒有多的,大使想要帶回家和家人分享。

夫妻兩在參展時做了很多,表示有多餘的可以分享。

駐華大使在宴會上還直接與夫妻二人進行交談。

原來大使的家鄉在法國布列塔尼,大使在品嘗巧克力可頌時,回憶起了家附近的面包店。

妻子是央視制作人,丈夫是老師,6旬夫妻退休後做面包火到了法國

熊英傑夫妻倆的面包店,已經得到了法國本地人的認可。

在大使開頭後,宴會上有很多人都來到熊叔熊嬸的展位上嘗鮮。

沒過多久,夫妻兩帶來的面包就被吃完了。

這次面包節上,熊叔熊嬸面包房獲得了法國駐華大使館頒發的榮譽證書。

之後熊叔熊嬸的面包店更是在圈子裡奠定了不可動搖的地位。

不少來中國打拼的法國人都會選擇在夫妻兩這裡買面包,幾乎将熊叔熊嬸的店當做了她們的家庭面包房。

而熊英傑和王橋英對此感到十分自豪。

熊叔今年68歲,熊嬸今年65歲了,兩個人加起來是133歲的夫妻,他們的人生可謂傳奇

妻子是央視制作人,丈夫是老師,6旬夫妻退休後做面包火到了法國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如今的人每天都過着忙碌的生活,在閑暇之餘總是會想象退休後的清閑日子。

王橋英夫妻兩就是大部分人夢想的退休生活。

但并沒有每個人在退休後都能像他們一樣開起小店,獲得榮譽。

許多人總是在想着以後我要過什麼樣的生活,生活其實并不在未來,而是在現在。

珍惜當下的每時每刻,養幾盆小花,喝一壺清茶。

隻要我們願意,如今的日子也能春暖花開。

發現生活的美好,擁有一個快樂的心,歲月流逝對我們而言也是一種祝福。

——End——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