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人物故事
第二十九期
大城市的小人物,做平凡生活的真實記錄者
以第一人稱視角,帶你走入平凡的真實生活
本期人物:身為父親的企業高管
本期主題:你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相信你一定從頭到尾地向孩子貫徹着自己的愛意,但你是否想過對于這種愛意,孩子是如何感受的?
大部分家長,都想當然地認為自己用愛與教育、感染孩子,但可惜的是,很多人的愛并非是無條件的愛。
相反,這些愛意的背後,暗藏着無數的條件,許多家長與其說是以愛意來教育、感染孩子,不如說是以“愛”之名,行使着剝奪之實。
看到這裡,相信許多家長内心并不認同,但沒關系,讓我們一起站在旁觀者的角度來感受一位家長的教育過程。
當我們站在旁觀者的角度,或許會了解什麼叫做自我感動、什麼叫做以愛之名的非愛行為。
我們可以為他惋惜、感歎,但最為重要的是,我們要從中汲取教訓。

以第一人稱視角,講述他的故事:
我是一家企業的副總,在年輕時期一直忙于工作,導緻我直到34歲時,才将“孩子”這個沉重且幸福的話題,提到我的人生日程之中。
幸運的是,那段時間公司的空閑,使我很快便得以如願以償,當我到了35歲時,正式成為了一名父親。
當看着那個與我流淌着同樣血脈的生命時,我内心中首先湧出的,便是無盡的奉獻感,我深知我的一切與一切的我,以後都将圍繞着他而展開。
在多年後,我時常感動于我那一刻的想法,但殊不知,正是這種奉獻感、正是這種自我感動,卻“毀掉”了他。
直至今日,我仍然懊惱不已。
曾經
是好的開端
命運是無常的,人們看着一顆會結出苦果的樹木,卻會期許着未來它結出甜美的果實,但殊不知,在種下它的那一刻開始,它便注定要結出苦果。
我自诩為一名開明的父親,我願意接受孩子的好與壞,更願意接受孩子的自由意志,讓他自己選擇自己未來的道路。
在他年少時期,我對自身開明的幻想尚未被打破,我願意讓孩子去嘗試、去體驗,哪怕他所嘗試與體驗的,本就是我所不喜、不認同的事物。
當我身邊的家長在規劃孩子的未來時,我與孩子平等的對話着,讓孩子自由的選擇興趣愛好與發展的方向。
實際上,在很長一段時間中,我的這種教育方式與孩子之間形成了非常緊密的關系,孩子願意與我分享,更願意與我親近。
這種“放養式”的教育,其實收獲了一定的成功,在我孩子11歲時,他由興趣支撐所擷取到的動力,讓他在鋼琴上的成就,遠超許多同齡人。
但我的内心一直有一個隐憂,雖然孩子有着他的興趣愛好,但歸根結底,想要在社會的競争中嶄露頭角,仍然需要在學校中的教育。
我這種隐憂,來自于六年級的他,在學校的成績雖然稱不上一塌糊塗,但一直在中下遊徘徊,而我深知,這種成績上的落後,會随着時間逐漸擴大。
隐憂,使我與他之間的關系,逐漸走向破滅。
沖突
很快到來
時間會在不經意間奪走一些東西,自诩開明的我,終究被時間在無意間奪走了我引以為傲的開明。
我不知是從哪一刻開始,或許是親戚炫耀孩子成績的那一刻、或許是朋友問及我孩子成績的那一刻。
一生要強的我,終究無法坐視孩子學業上的落後,我起初希望通過緩和的交流來使雙方達成一緻,但收效甚微。
我不知道在一個孩子的視角中,一個一直平等溝通的朋友,突然擺起父親的威嚴時,會是什麼樣的感受。
但強制安排他作息、強制插手他行為與愛好的我,多半在他心目中的印象,以飛躍一般的速度下墜。
強制的插手,安排他的行為與日常生活中的一切,在我看來并不是一種對關系的破壞,相反,這是“過來人”對孩子的保護。
畢竟,我闖過獨木橋走到企業高管的位置,自然知道學曆、學習思維對一個人的重要性,我自然不希望孩子在這裡落後。
在那段時間中,孩子總是念叨着:“你變了”,似乎在一夜之間,我便由他最親近的朋友,變為面目可憎的敵人。
但即使是孩子如何念叨,都無法動搖我的決心,因為那是“為了他好”,雖然他如今不懂得感恩,可在未來,他必然會幡然醒悟。
“我如今背受的委屈、背受的罵名,終将在未來的某一天,成為孩子愧疚、感恩的源泉”,我總是如此安慰自己。
在我的插手下,孩子的成績不僅沒有提升,反而開始飛速地倒退,這無疑加劇了我與他之間的沖突沖突。
我開始以道德、以情感來對他進行壓迫:“我為了你付出了那麼多,你就如此回報我?”
當我說出這句話時,我感受到的是委屈、憤怒、不甘,卻忽略了感受孩子的情緒。
從平等交流
到面目可憎
我與孩子之間的拉鋸并沒有持續太久,或許是習慣了我的轉變,他的學習成績不斷提高,最終到達了中上遊的水準。
當孩子拿着級部53的排名向我炫耀時,雖然我的内心極度的高興,但我仍然闆起臉來,問他:“你應該想想如何進入前30”。
我之是以這麼說,并不是真的想要讓他進入到前30,而是我不希望他因為暫時的成績而松懈,不希望他志得意滿地退步。
孩子的成績仍然在提高,但我與他之間的裂痕也在不斷擴大,但這并不是最為緻命的,最為緻命的是,孩子的性格在産生變化。
當孩子向我申請禮拜天和同學出去玩時,他臉上希望的表情中充斥着祈求與怯懦,在那一刻我突然意識到,孩子獲得了成績,卻失去了真正寶貴的東西。
勇敢、積極、陽光,這是曾經我希望他具備的品質,曾經的我認為他的快樂要遠高于世間的一切。
可我做了什麼?我親手扼殺了他的勇敢與陽光,我賦予了他怯懦與敏感,如今的他确實是一名好的學生、好的孩子。
但他已經不是自己,我以愛之名進行着非愛行為,扼殺了他真正珍貴的品質,我突然意識到,這樣的他,必然是痛苦的。
他自然是痛苦的,因為圍繞在他身邊曾經最親近的人,嘴上說着愛,但行為上卻是自私自利的。
我終于意識到,對他成績的要求并非完全是出于對他未來的考慮,而是出自于我對面子的追求。
面子,讓我變得面目可憎,讓我悔恨不已。
不求回報
不求未來
怯懦、敏感,許多人或許會不以為意,認為相較于孩子性格,成績要更加重要,但在公司混迹多年的我,卻知道學曆隻是敲門磚,一個人的性格決定了他能否快樂、決定了他可以走多遠。
我在公司裡見過了太多像他這般的人,他們不敢要求、不敢嘗試,隻能按部就班、不斷讨好着生活,即使是他們有着很高的學曆、哪怕他們有着很強的能力。
曾經我對他們的父母不屑一顧,認為他們塑造了孩子性格中脆弱的一面,使孩子一生難以寸進。
但如今,我如他們的父母一般,以蠻橫的父親姿态,教育出了相同的孩子;以專制的手段,扼殺了孩子性格中寶貴的一面。
我深知,想要扭轉這種性格,需要治愈他心理上的創傷,這需要時間,更需要真正的愛。
什麼是真正的愛?我問自己,或許是不求回報、不求未來,隻存在于當下的付出。
以我的視角
看他的人生
以愛之名的非愛行為,這在社會中比比皆是,愛,在許多家庭中,并不是一種無條件的付出,而是一種以愛為名的交換。
“我愛你,我為你付出了那麼多,是以你要好好學習,是以你要好好聽話,不然你就辜負了我”。
這些暗含着條件的愛,雖然也有着付出的存在,但對回報的計較,則不免使愛意減退,更像是成為了一種交易。
許多人,在以愛之名的付出過程中,不斷增加着對對方的期許,自己付出的同時,也在向對方施加着回報的壓力。
我在企業中,見過太多具有“性格缺陷”的員工,他們受限于性格,總是無法踏出向前的那一步。
而這些性格缺陷的背後,大多是有着一個以愛之名,行使者交易、剝奪、控制之實的家庭。
如果你擔憂于自己是否對孩子有着非愛行為,那麼其實你或許可以松一口氣。
真正需要擔憂、需要改變、需要意識到自己錯誤的人,往往會認為,自己對孩子傾盡着全部愛意,自然也有資格,去要求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