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隔代育兒帶出了好多毛病,這麼做還能挽救一下!

提到隔代育兒,這些問題你肯定不會陌生:

這些育兒理念都有用,但家裡奶奶帶,觀念不統一實在沒法實施;

為了孩子吃飯已經數次鬧得不愉快了,總是追着喂飯,看不下去

隊友尚能溝通,老人真的分歧太大……

隔代育兒帶出了好多問題,我怎麼做才能補救一下?

小D小的時候,我對帶娃有着也是近乎偏執的高要求,那時候每次回國,都難免和自己父母或公婆發生激烈的育兒觀念不符的沖突。

如今我回國了,也有需要老人搭把手帶娃的時候,但這方面問題我很少糾結。

隔代育兒溝通不暢,它和我們生活中遇到的很多的擰巴、困惑、糾結一樣,我們心底裡需要的,就是想找到讓大家都舒服的方式,那就需要有計劃、有政策,而不是一味的抱怨和敵意。

01

做好自己的“招牌”,用事實效果“說話”

首先是想清楚,有沒有得選。

如果真的不能選,需要工作,無暇親自帶娃,那媽媽自己不能偷懶,真正花心思用科學的育兒知識武裝自己并親身踐行:

要不要光腳?

認真玩玩具的時候不要介入保護孩子專注力

認真吃飯不喂飯是為了今後每一頓都吃得更穩

不能穿開裆褲

沒必要過早把屎把尿等等

這些育兒“基礎知識”,想必現在大家都了然于心,我們需要做的就是相信自己的判斷,親身去執行。

用實力“說話”,當配合你帶娃的人,看到你當媽媽的決心和努力,他們也才安心放手,也盡量減少了老人“插一手”的機會。

不管大家在具體的小事上鬧得多不愉快,其實我們的出發點都一樣:同樣地愛孩子,想為孩子好,而不要變成了想“赢”了對方忘記了我們的初心。

隔代育兒帶出了好多毛病,這麼做還能挽救一下!

02

把育兒道理翻譯成“可執行”行動

每次需要出門,把小D放給家人帶的時候,我和很多人一樣,怕脫離了自己的手,家人會把我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各種好習慣打壞,于是就會碎碎念很多育兒道理。

但!完!全!沒!用!

後來,老公直接回我一句,真帶起娃了,哪記得那麼多啊。

我才明白,原來我已經把很多育兒道理内化了,是以自己覺得特别簡單的,對于别人來說可能就是很難。是以,我這次改變政策了,不再叮囑一些育兒大道理,而是分享了這樣幾句話,大家也可以試試。

1、厘清界限法:“這是小D自己的事!”

我們華人受儒家文化影響很深,會缺少“界限”的意識。在帶娃這件事上,我們更容易打着愛的名義而不斷地越界。

我會告訴家人,當他們想要幫助小D時,不妨先停一下,和她說這句話,給她再自己試一試的機會。

這句話其實不僅僅是對孩子說的,更多的是對我們自己說的。當我們說出這句話時,是在提醒自己“界限”。

小的時候,我們覺得孩子小,很多事情都包辦代替了;長大後,我們還會繼續不放心,于是就會常常聽到這樣的抱怨,我不喜歡這個專業,父母偏要我讀。我想去XX城市上班,但家裡不讓。

從孩子小的時候就開始有意識地設立界限,是我們父母的思維轉變。這不僅僅在鍛煉孩子的獨立能力,更多的是在要求我們做回父母而不是保姆。

隔代育兒帶出了好多毛病,這麼做還能挽救一下!

2、遇到困難時,提供協助,而非代理

那遇到孩子真的無法完成的事怎麼辦呢?

support kids to do it themselves(幫助孩子自己做到)。這裡有兩個特别重要的關鍵詞:幫助、自己。

我常常在早教班或者遊樂場見到過這樣的父母,為了鼓勵孩子嘗試他們不敢嘗試的項目,一個勁地在一旁說,“你去啊,沒事的,你可以的,試試看啊!”越是這樣鼓勵,孩子反而把父母抓得越緊。

為什麼呢?因為孩子自己對自己能力是有評估的,他們能知道父母要她做的事情超出了自己的能力(或者隻是因為以前沒試過,是以沒有自信自己可以做到)。

這類父母的确明白了要讓孩子“自己”做到,但是他們忘記了父母的角色是“幫助”。

是以我從來不和小D說“你去試試”,而是說“我們一起試試”。

這個一字之差展現的态度完全是不一樣的,我讓小D知道,這的确有點困難,但是媽媽會幫助你完成,而且媽媽相信你是可以做到的。

3、情緒問題:安撫——我知道你很難過,我陪着你,直到你冷靜下來。

在孩子早期成長過程中,讓人最頭疼的可能就是哭鬧問題了,每次隻要小D哭了,家人就變着法子哄,就是希望她可以不哭。

孩子也是很“精”的,看到家人“示弱”了,馬上就明白了該怎麼“操縱”最疼愛他們的人。

我們作為成年人一天中也有情緒起伏,也有開心沮喪的時刻,這太正常了。但是放到孩子身上,我們很多成年人就會不自覺地不允許孩子哭。

我就見過我侄子,一哭,家裡六口大人全部第一時間圍着他,有表演跳舞的,有拿玩具的,有喂零食的,也有特别奇葩說“再哭外公不喜歡了”這樣的話了,但唯獨沒人去了解孩子到底為什麼哭。

隔代育兒帶出了好多毛病,這麼做還能挽救一下!

了解孩子,比不許哭重要太多了。

當孩子哭的時候,嘗試了解她的情緒,對他說:“我知道你很難過/憤怒/沮喪”

通過命名情緒幫助孩子認清自己的情緒,也是給我們一個緩沖的時間去了解孩子到底怎麼了。

情緒是需要一段時間自我消化的,給予孩子時間讓她去體會自己的情緒,也就是說孩子哭的時候我們隻要靜靜地陪着就好了,讓他們知道自己是安全的,是可以暢快地哭一下。

所有的安慰或者教育都等孩子哭完了,平靜了再做。

這就是我在遇到育兒分歧時,常用的幾個“辦法”,使用下來的回報,就是要比之前幾次我唠唠叨叨說很多育兒道理要簡單容易很多,更便于家人執行。

很多時候也有可能是我們自己也沒有真正了解這些大道理,模模糊糊說給家人聽,家人聽得也一知半解,那自然就無法執行了。

下次,再要和家人分享時,不妨先做個翻譯官,把難懂的、書面的育兒道理變成這樣接地氣的“怎麼說”吧。

隔代育兒帶出了好多毛病,這麼做還能挽救一下!

隔代育兒,理念不同一定會存在,不同的家庭更有各自不可訴說的“煩惱”和“現實”,是以每次分享這個話題,我知道對于解決每個人的實際問題都效果“有限”。

但我想說的是,如果一個溫馨、和諧的家庭氛圍是你内心深處真正的渴望,那就要自己試着做出改變。

如果我們無法改變現實,不如改變我們看待這個問題的态度,改變我們溝通的技巧,控制我們可以控制的,改變我們可以改變的,影響我們可以影響的,全方位給雙方父母灌輸更加科學的理念,加油!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