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作為古文化大國,數千年來先人們留下的曆史和寶物數不勝數,大陸衆多考古專家也憑借着這些出土的曆史文物探尋出了古代王朝的無限風采,為我們完整的呈現了那段時期的曆史。
1975年,解放軍戰士們在湖北荊州的鳳凰山上建造雷達站,在挖掘開采的過程中發現了一座古墓,有關專家立即對這座古墓進行挖掘和鑒定,最終發現古墓出自于2140年前,最具有研究價值的是其中的一具男屍,剛看到時像才死去,就連身邊的陪葬品都和新的毫無二緻。

男屍
湖北荊州發現一座古墓
1975年6月,解放軍戰士們在鳳凰山上想要建造一座雷達站,挖掘的過程中發現了一座古墓,随後報告給當地博物館,荊州博物館立即派考古專家來現場勘察。
考古專家來到鳳凰山後立即皺起了眉頭,面前的一幕正是他們最不想看見的畫面,那座古墓雖然儲存完好,但卻已肉眼可見被淹沒在整整8米深的地下水中。
别說進到古墓中考察了,多年來浸泡在積水之中,無論是古墓外的牆體結構還是其中的陪葬品和墳墓主人的屍首都有可能遭到極大程度的損壞。
荊州博物館
但既然已經發現了這座古墓,自然不能置之不理,調來了專業的抽水機将這裡的水抽幹,在抽水的過程中,專家們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兒裡,生怕出現什麼差錯,因為這座古墓規模極大,其中的陪葬品或者墓主人的身份很有可能極具研究意義。
抽幹了深坑中的地下水後,專家們将棺木帶回了荊州博物館,進行進一步的修複和研究。
帶回博物館後,專家們發現這具棺材的儲存極好,并沒有因為地下水的浸泡而腐爛,10多米的深坑讓周圍的土壤分層起到了保護作用,而且棺材的結果又是層層覆寫,在土壤的隔絕之下成功的為棺材的完整度提供了一種絕妙的平衡。
發現古墓現場
這種雙層棺椁給墓主人的屍體提供了極好的保護,而且在棺椁周圍的封存上又用了白膏泥,更是起到了雙重保護的作用,不僅不會接觸到氧氣腐化,更不會讓地下水滲透到棺材裡。
不僅如此在挖掘的過程中考古專家注意到了棺材中流出了紅色的液體,大家當時都認為這具棺材已經遭到了破壞,難以修複,但後來經過調查,發現這層液體是墳墓的主人特地派人塗抹上去的朱砂,朱砂不僅防腐,還能夠起到儲存的作用。
也正是因為有層層保護在其中,這座地下墓葬才能儲存得如此完好,甚至到了讓人啧啧稱奇的地步。
朱砂
不腐男屍出自2140年前
專家們在開關的過程中發現最内一層的棺材被三層麻布包裹得嚴嚴實實,完全不存在可以讓水滲透進去的可能。
由此可見古人的智慧非常巧妙,雖然自己的棺材會被地下水浸泡是一個意外,但在那兒之前能夠在棺材的密封性和防腐性上做出如此多的準備已經是讓人吃驚了。
但當他們真正将棺材打開的時候卻大吃一驚,發現其中墳墓的主人浸泡在奇怪的液體中,因為經年累月的腐蝕讓他身上原本的衣服早已消失幹淨。
麻布
按照常理來說,衣服布料的腐蝕風化是處于極度正常的情況,留下來的大多都是一具白骨,但但是這具屍體卻和普通屍體完全不同,并沒有骨瘦如柴,也沒有腐爛碎裂,反而像剛剛埋葬進去的一樣,不僅肌膚有彈性,甚至手臂和一些重要的關節都可以随意彎曲。
最重要的一點是這具屍體就連口腔中的牙齒都儲存得極為完整,大陸很多考古專家開過的古墓極多,但這樣的情況确實極為罕見。
就連放在墓葬裡的陪葬品都光潔如新,一切仿佛發生在昨日,專家們根據對這些陪葬品的判斷确定了墳墓主人是江陵縣西鄉市陽裡人,他在生前是朝廷中的縣令,地位極高,而且姓“遂”。
專家們根據這一點發現給他起名為“遂先生”,他生活在漢文帝13年,距離現在已經過了2140年,遂先生是大陸考古界發現的最早的一具濕屍。
遂先生身高約有1米6左右,非常符合古人的身高,體重100餘斤,多年來在朝堂上的奔波忙碌,讓他患上了非常嚴重的胃病,根據他體内現存的器官掃描得出他有長期胃穿孔現象。
漢文帝
大陸出土的第一具“濕屍”
而他墳墓中的那些陪葬品也非常具有研究價值,不僅光潔如新,而且上面的紋飾都儲存完好精緻,漢朝時期的金銀珠寶頂級配置雖不能在他這裡找到,但大多也是達官貴人才能擁有的奇珍異玩。
而遂先生的屍體狀态被稱為濕屍,是指不僅儲存狀态極好,就連軟組織和關節都能做到如同剛死之時一般輕松活動。
遂先生要比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的辛追夫人時間還要早,儲存狀态要比辛追夫人更加完整,頭發、牙齒、皮膚狀态都堪稱完美,并且更具有研究和儲存價值。
辛追夫人
但是形成濕屍的條件極為苛刻,天時地利人和一樣不能少。
當初外國總統前來大陸通路,不止一次提到辛追夫人的神秘之處和對她的熱愛和好奇,并且向大陸上司人請求帶一段辛追夫人的頭發回去。
這個要求看似合理,但實際上對方是想要研究辛追夫人“不腐不老”的秘密還是真的想要單純的收藏并不能确定,最終被大陸上司人拒絕,表示若對方當真十分喜歡辛追夫人可以随時過來欣賞,但是要帶走辛追夫人身上的毛發和皮膚,那是絕對不可能的事情。
由此可見,無論是遂先生還是辛追夫人都是非常珍貴的存在,他們除了具有極高的收藏價值外,更具有非常珍惜的研究價值,是大陸的寶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