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白岩松:中國人為什麼總不開心?

現在的中國人,貌似很容易不開心,以前那個貧窮的年代,快樂很簡單,能吃到白面饅頭,就是好飯,能穿上幹淨的布鞋,就倍有面子!但是現在,穿不上大牌,就認為低人一等,花好幾個月的工資買部手機,人前有面,人後心酸!

白岩松:中國人為什麼總不開心?

中國人簡單的快樂哪去了?老顧前幾天,看白岩松的演講,他就提到了中國人為什麼總不開心這個問題。

原因有6點

愛攀比

中國人的攀比心理似乎從古代就有,這可能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

白岩松:中國人為什麼總不開心?

高曉松講金瓶梅時就提到過,古代的床比房子還貴。主人公之一孟玉樓為了顯示自己有錢,特意“陪嫁了兩張南京的拔步床”,而潘金蓮因為沒有一張好床,哭鬧着向西門慶要……

攀比說好聽的是競争,說不好聽的就是嫉妒,我們隻管過好自己的生活就夠了,眼紅别人的生活,隻會打亂自己的節奏。

白岩松:中國人為什麼總不開心?

缺乏信仰

中國古代人,在那個貧窮的年代,唯有信仰支撐,但是現在我們的物質生活豐富了,尤其是年輕人,不愁吃不愁穿,就隻剩下了吃喝玩樂,在沒有信仰的年代,一旦遇到點困難,很容易懷疑人生,當然就不會快樂。

白岩松:中國人為什麼總不開心?

财富的“富”,不等于幸福的“福”。《聖經》中說:“駱駝穿過針的眼,比财主進神的國還容易呢!”金錢,即使源源不斷,也解決不了人生最根本的問題。人生的目的和意義,是遠比财富更重要、更在先的問題。

白岩松:中國人為什麼總不開心?

生活的單調

剛才提到,我們現在不愁吃不愁穿,生活隻剩下了娛樂以及工作,就在忙碌的工作中,逐漸失去了生活的快樂,在吃喝玩樂中,逐漸失去了生活的動力,當你的生活變得單調乏味的時候,就會産生一種孤獨的心理,沒有興趣而言,當然沒有快樂。

白岩松:中國人為什麼總不開心?

壓力的壓迫

其實在現在的中國,我們生活的壓力很大,一方面是工作的壓力,另一方面是家庭,就算是學生,也要面臨聯考,面臨學業的壓力,就算是國小生,作業一大堆,現在還要上網課,這就是中國人的壓力。

不懂施舍

宋代張商英說“樂莫樂于好善”,一個懂得付出而不是單單索要的人才會快樂。施舍不是富人的專利。向災區捐贈幾個億是施舍,給陌生人一個微笑也是施舍。

白岩松:中國人為什麼總不開心?

我們現在生活的圈子太小了,隻專注于自己的那一畝三分地,沒有分享,沒有圈子,自然感受不到其他的快樂。

内心浮躁

老子的《道德經》中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人們要獲得幸福快樂的的生活,就應遵循天地間的常道。這“常道”就是上善若水、知白守黑,不識常道而任意妄為,自會引來兇險,失去幸福。

白岩松:中國人為什麼總不開心?

我們要做的就是穩定内心,做一個心靜的人,老子說,他的人生有三樂,一念在心,萬事從容

其中包括得道之樂,觀物之樂,還有清閑之樂。

老子的智慧值得我們學習,他告訴我們人生如何更加快樂,如何在浮躁的社會保持自我。

白岩松:中國人為什麼總不開心?

白岩松就說,影響他一生的有三本書,其中就有《道德經》,老子的《道德經》是自己的生命之書,改變了自己的人生。

白岩松:中國人為什麼總不開心?

道家學說的書籍在中國日漸式微。與此相反的是,在西方《道德經》的銷量已經超越了《聖經》,躍居所有經典之上,現已榮登世界書籍排行榜榜首之位。

德國電視台的一項調查表明,老子還是德國人心中“最知名的中國人”,每四個德國人家裡就藏有一本《道德經》。

白岩松:中國人為什麼總不開心?

日本“經營之神”松下幸之助最推崇老子的管理哲學。在松下公司花園裡有一尊老子的銅像,下面石座上刻着中文:道可道,非常道

多讀《道德經》,格局會提高,它是一本成功之書

成功人士,基本上沒有一個人沒讀過《道德經》,即使對于我們普通人來說,它依然能夠運用到我們的職場上,生活中甚至是生意場上。

我讀的是白話文圖解版本的,因為文言文一般人看不懂,這一版本的有詳細的白話文翻譯,還有豐富的插圖,圖文并茂。

關鍵是老子的語言風趣幽默,就像是在看故事,一點都不會枯燥乏味,我們看的時候,孩子也可以跟着一起看,從小接受國學文化的熏陶。

白岩松:中國人為什麼總不開心?

閑暇時讀一讀,你的格局越來越高,也會少走很多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