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百一十三條: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衆,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這段話出自《群書治要》卷九《論語》。
衆所熟悉的《弟子規》也是以這六句話為綱展開的。這段話的意思是,身為弟子,在家要孝敬父母,出外要恭敬長輩和上司,做事要謹慎小心,說話要言而有信,要博愛衆人,親近有仁德的人。做好了這六件事以外,再學習古聖先賢的典籍。
“弟子”,劉寶楠在《論語正義》中釋為,“對兄父之稱,謂人幼少為弟子時也”,也就是說,對父稱子,對兄稱弟,“弟子”主要是指人幼少作弟作子的時候。當然,還有一種意思,“弟子”是就學生而言,李炳南老先生在《論語講要》中講,“弟子,求學之人,學必有師,故稱弟子”,是以弟子也可以指現在所說的學生。
“入則孝”,在家庭必須孝養父母,使父母身心俱安。“出則悌”,《弟子規》中“悌”也寫作“弟”,二者實際上相通,都是說出外求學或者做其他的事,要行悌道。“悌”,皇侃的注釋中說,“善兄為悌”,善事兄長就是悌;邢昺的注釋中說,“弟,順也”。
如果一個人在家能夠孝敬父母,必然也就能夠敬順兄長、善事兄長,因為這也是父母所希望的。在家如果能孝養父母、敬順兄長,那麼外出求學、工作的時候,把這種善事兄長的敬順之心推而廣之,也就能夠對待比自己年長的人都像對待自己的兄長一樣敬順,這就叫“悌”。
“謹而信”,《周易·乾·文言》中講:“庸言之信,庸行之謹”,這個“庸”就是日常生活中的意思。這句話是說,在日常生活中言語要講信,行為要講謹,是以這個“謹”是對行為而言,“信”則是對言語的要求。
“泛愛衆”,就是博愛衆人。這是說,在與衆人交往的時候,要注重博愛,這也是培養一個人的平等之心以及寬容衆人的德行。隻有能夠做到廣泛地博愛衆人,才能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親仁”,就是“擇仁者而親近之”。上一句“泛愛衆”,是從心地上要求平等愛護一切人,沒有講要有所選擇,但是如果要學習,就必須得跟從仁者,這必須要有所選擇,要看跟随的這個人是否有仁德。
“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這個“行”,就是實踐了、做好了上面所講的孝、悌、謹、信、泛愛衆、親仁,這些都叫做“行”。把這些事做好之外,就是“餘力”。弟子求學,應當以踐行以上六件事為根本,應該先學“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衆,而親仁”,這些是學習的根本。
為什麼?因為“無本之文不可取”,如果沒有做好這些事,就去專學一些古代經典,是不可取的。這個“學文”,馬融的批注說,“文者,古之遺文”,“文”就是指古代遺留下來的經典。邢昺的注疏進一步明确說,“注言古之遺文者,則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是也”,他把這個“文”、“古之遺文”具體化為六經。
“弟子入則孝,出則悌”。剛才講求學之人被稱為弟子,他所求之學必須有先後次序。孔子以德行、言語、政事、文學四科來教導學生,首重德行,說明什麼?說明要“先正其心,後為文學,遊于藝也”。這個教學的次序,是不能夠颠倒的。我們求學的次序如此,教育的次序也是如此。
觀之當今,現在社會的教育出現了很多的問題和弊端,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把教育的次序搞颠倒了。這個教育的次序一定是《三字經》中所說的“首孝悌,次見聞”,也就是說,首先要培養起一個人孝敬父母、尊敬長輩、尊師重道的德行,在其有了謙恭有禮的處世态度後,再讓其去學習知識技能。一個人如果沒有首先培養起謙虛有禮的處世态度,就學了很多的知識技能,那就會學得愈多,愈傲慢;學得愈多,愈不把父母、老師放在眼裡。
比如孩子在和父母交流的時候,經常會說“你不懂”、“你懂什麼”、“你不明白”,這些都是一個人傲慢之心的流露。在中國,古代的聖賢人,包括開明的皇帝,教導百姓都是依據正确的順序來進行。像康熙皇帝,為了落實“建國君民,教學為先”的理念,他特意頒布了“聖谕十六條”,其中第一條就是“敦孝弟以重人倫”,而且在這條前言中寫道:“善事父母為孝,善事兄長為弟。蓋父母生我,有罔極之恩。兄長先我而生,有同氣之誼。”意思是說,善待父母叫做孝,善待兄長叫做悌。父母生養子女,有罔極之恩,《詩經·蓼莪》中也說,父母生育的恩德像天一樣高,無窮無盡,子女想報答都報答不了,是以叫“罔極之恩”。
“弟子入則孝,出則悌”,如前所言,“弟子”還有“學生”的意思,若指學生,那是指誰的學生?我們學習聖賢經典,當然是聖賢人的學生。如果我們學習《論語》,那我們就是孔子的學生。孔子的學生是什麼樣的?我們能否學得和他們相像?這是我們要對照和檢討的。
譬如,《弟子規》“入則孝”開頭有四句話,“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這就是為人子女者所應盡孝的重點。為什麼要這樣做?其實這是讓子女從對待父母的态度上逐漸把“我”放下,學習關愛他人。即使父母對子女不是很好,哪怕像大舜的後母、像闵子骞的後母那樣,處處與子女為難,甚至想方設法地要置子女于死地,子女也不能懷恨在心,報複父母、傷害父母,而應該懂得檢討自身,以一顆仁愛之心、感恩之心去感化父母,要學會化解沖突而不是激化沖突。從對待父母的态度上,從不忤逆父母,子女就能夠培養起一種不和任何人為敵、不和任何人起對立的心。
古人說“仁者無敵”,并不是說仁者能打敗天下無敵手,而是說仁者是一個真正有仁愛心的人,他能夠從心底不和任何人起對立,這是因為他懂得自己與他人是一體的關系。中國古人把對待父母的孝心擴而廣之,就會以仁愛之心對待一切人、一切動物甚至天地萬物等等。
莊子有句話說,“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這就說明我們自己和他人,乃至于自然界的萬事萬物都是一體的關系。什麼是一體的關系?就是像一個身體一樣,誰也離不開誰。用這種心去處理問題,就會處理得很圓融,而且不留後遺症。
再看,“孝”字上面是一個“老”、下面是一個“子”,這就告訴我們上一代和下一代是一體的。上一代還有上一代,下一代還有下一代,這上一代和下一代自始至終都是一體的關系。是以,如果能夠把孝道做好了,豎向的人際關系就處理好了,這就是古人所說的“豎窮三際”。
“悌”,講的是兄弟之間要友悌,把這種友悌擴而廣之,就能做到“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是以,如果能夠把悌道做好了,橫向的人際關系也就處理好了,這就是古人所說的“橫遍十方”。
“孝”、“悌”兩個字都做到了,豎向、橫向的人際關系也就都處理好了。這個能“豎窮三際,橫遍十方”的東西是什麼?那就是自性、本性。是以,真正能夠把孝悌盡圓滿的人,就是能夠真正達到“仁”的境界的人,也就是所謂的聖人。《論語》中說“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可見,從孝悌入手,做到了極緻,就可以回歸自性、達到“仁”的境界。是以說它是水的源頭、是樹的根本。
圖檔
在“出則悌”方面,《弟子規》中有兩句話最為根本,即“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意思是,我們對待年長者,要像對待自己的兄長那樣恭敬;對待他人的父母,能像對待自己的父母那樣孝順。這樣一來,就把孝悌之心擴充開來了,但是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可就難了。
如果能夠真正把孝悌之心推而廣之,平等無私地對待一切人、對待一切衆生,那就達到聖人的境界了。總之,“千裡之行始于足下”,要解決現在的社會沖突,促進社會和諧,必須從根本上抓起,也就是要從培養人的孝悌之心來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