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藝術世界】張猛工筆人物——朦胧詩化的抒情意境

“詩意,像詩歌裡表達的那樣給人以美感的意境。”“詩意”展現着創作者個人生命曆程所獲得的感悟與體思,是主體文化修為與德行的再現。藝術創作需要藝術家高超的繪畫技法,更需要其内在修養為繪畫中注入靈魂。

——張猛

【藝術世界】張猛工筆人物——朦胧詩化的抒情意境

張猛:著名工筆人物畫家,1975年生于山東郯城。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獲碩士學位,導師唐勇力教授。現為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教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工筆畫學會會員。

【藝術世界】張猛工筆人物——朦胧詩化的抒情意境

民國熊十力先生将他的新唯識論主旨概括為“體用不二”、“性相一如”,融彙了佛儒精華,并吸取了西方唯心主義、生命哲學本體論的思想,既強調了心與物的一體關系,也明确了物象實證的具體方法,進而既深化了佛學如何“有”的問題,也歸納了儒學如何“用”的方式,進而結合各方思想的影響确立了時代的形象。這也正是工筆畫乃至中國畫表述一直以來不斷試圖解決和推進的具體問題。

【藝術世界】張猛工筆人物——朦胧詩化的抒情意境

是以,唯識論作為一個展覽實際上是再一次追問,尤其面對當代思潮的多元化處境,以及藝術表達在當下的多層次多場域多标準的駁雜現實。

【藝術世界】張猛工筆人物——朦胧詩化的抒情意境

從現代繪畫修辭的角度看“唯識論”。我們會發現一種新的思路,一種從新文化運動以來中國畫求“實”求“識”的線索,尤其是寫實方法的介入,使中國畫在視覺認識與思維方式上形成一種強力的溶血換血運動。一直到今天,這種運動不斷轉化與再生,逐漸豐富起來。

【藝術世界】張猛工筆人物——朦胧詩化的抒情意境

從工筆畫的層面上談,我們傳統的勾線暈染的語言技術方式與寫“真”的視覺方式,最終建構了一整套對“物”的嶄新描述,而“心”被内化成一種自然的生活本身,是以,“心”與“物”的關系就轉化成生活與“物”的關系,其目的除了強調形象的“真實”之外,更注重生活與生存的真實,這是一種人性的真實,滿帶溫度的真實。

【藝術世界】張猛工筆人物——朦胧詩化的抒情意境

是以,“唯識論”實際上是從這個層面重新面對我們的世界,重新給世界一種新的當代性的溫度。這是一個理想主義的了解,同時在這個普遍喪失理想的時代,卻呈現出另外一種格調與立場。

【藝術世界】張猛工筆人物——朦胧詩化的抒情意境

另一方面,由于這種寫實邏輯被院校系統的訓練方式所泛化,其“識”因其技術語言在情感思想上的障礙,變得極其可疑。

如何重塑“識”的“真”相,如何獲得“識”的動力,如何以“識”審視現實之“物”,如何讓“識”具有更豐富的視覺内涵與思想内涵,如何将“識”與對自我的反思與生存的态度結合起來,如何重建當代工筆新傳統的“識”質,都成為這個展覽的起點,也許我們都應該期冀一個可能的未來。

【藝術世界】張猛工筆人物——朦胧詩化的抒情意境
【藝術世界】張猛工筆人物——朦胧詩化的抒情意境
【藝術世界】張猛工筆人物——朦胧詩化的抒情意境
【藝術世界】張猛工筆人物——朦胧詩化的抒情意境
【藝術世界】張猛工筆人物——朦胧詩化的抒情意境
【藝術世界】張猛工筆人物——朦胧詩化的抒情意境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