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展覽導賞|《西藝東揚 盛世華彩——館藏琺琅器展》(二)

琺琅又稱“拂郎”、“佛郎”、“法藍”、“發藍”等,其基本成分為石英、長石、硼砂和氟化物,與陶瓷釉、琉璃、玻璃同屬矽酸鹽類物質。琺琅工藝大約于13世紀末葉由阿拉伯國家傳入中國,以後曆經明清兩代發展,取得輝煌成就,堪稱中國古代藝術中的絕世瑰寶。濟南市博物館此次甄選館藏琺琅文物50餘件,器型多樣,紋飾圖案豐富,年代從清代至民國,從琺琅的曆史演變、制作工藝、器物造型、裝飾圖案等方面,呈現獨具匠心的中國工藝美術,展示琺琅器的前世今生。

展覽導賞|《西藝東揚 盛世華彩——館藏琺琅器展》(二)
展覽導賞|《西藝東揚 盛世華彩——館藏琺琅器展》(二)

技術精湛的綜合工藝

琺琅工藝産生于外國,大約13世紀元朝時期,掐絲琺琅工藝經過北方草原之路,後途經南方茶馬古道或是由于戰亂和朝代的更疊等原因傳入中國。大約17世紀中葉,畫琺琅工藝由歐洲通過海上絲綢之路也傳入了中國。勤勞智慧的中國人民将琺琅藝術結合了中國傳統文化,誕生了獨具特色的中國景泰藍(掐絲琺琅)藝術,景泰藍以它那鮮明的民族風格和絢麗的藝術風采,在世界掐絲琺琅工藝中獨樹一幟。而畫琺琅則孕育了中國瓷器的巅峰之作——琺琅彩瓷。琺琅工藝融彙東西,中西合璧,根據制作方法和工藝特點大緻可分掐絲琺琅、内填琺琅(即嵌胎琺琅)、畫琺琅、透明琺琅等。下面介紹兩種主要的工藝:掐絲琺琅和畫琺琅。

展覽導賞|《西藝東揚 盛世華彩——館藏琺琅器展》(二)

掐絲琺琅

掐絲琺琅(即俗稱景泰藍),它的制作大緻可以分為7個步驟:制胎,即以紅銅闆制出器形;掐絲,即将壓扁的銅絲依設計飾紋粘牢于胎體;燒焊,将其再次焊接牢實;點藍,依飾紋中顔色依次上釉彩,先點地,次點花,再點藍,後加亮白;燒藍,點一次藍即燒一次,重複多者可達3次;磨光,以細砂石、黃石及木炭分别逐次打磨光滑藍料與銅絲的粗糙處;鍍金,即抛光除鏽的最後一道工序。可以說,掐絲琺琅的制作工藝既運用了青銅工藝,又利用了瓷器工藝,同時又大量引進了傳統繪畫和雕刻技藝,堪稱中國傳統工藝的集大成者。

展覽導賞|《西藝東揚 盛世華彩——館藏琺琅器展》(二)
展覽導賞|《西藝東揚 盛世華彩——館藏琺琅器展》(二)
展覽導賞|《西藝東揚 盛世華彩——館藏琺琅器展》(二)

畫琺琅

畫琺琅先在紅銅胎上塗白色琺琅釉,放入窯燒制,表面平滑後,施以各種顔色的琺琅料繪飾圖案,再經過二次燒制而成。這種工藝晚于錾胎和掐絲琺琅。清代康熙晚期,将銅胎畫琺琅技法移植到瓷胎上而創新出一種彩瓷,清宮檔案稱“瓷胎畫琺琅”,後人稱為“琺琅彩”。

展覽導賞|《西藝東揚 盛世華彩——館藏琺琅器展》(二)
展覽導賞|《西藝東揚 盛世華彩——館藏琺琅器展》(二)
展覽導賞|《西藝東揚 盛世華彩——館藏琺琅器展》(二)

國之瑰寶,與世同輝。歡迎廣大觀衆來到濟南市博物館,讓我們一起走進融彙東西、華美絢麗的琺琅世界,領略其流轉光韻的精緻魅力。

地點:濟南市博物館一樓四展廳

展期:2022年春節——12月中旬

(大衆日報用戶端記者 田可新 通訊員賈名傑 報道)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