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展览导赏|《西艺东扬 盛世华彩——馆藏珐琅器展》(二)

珐琅又称“拂郎”、“佛郎”、“法蓝”、“发蓝”等,其基本成分为石英、长石、硼砂和氟化物,与陶瓷釉、琉璃、玻璃同属硅酸盐类物质。珐琅工艺大约于13世纪末叶由阿拉伯国家传入中国,以后历经明清两代发展,取得辉煌成就,堪称中国古代艺术中的绝世瑰宝。济南市博物馆此次甄选馆藏珐琅文物50余件,器型多样,纹饰图案丰富,年代从清代至民国,从珐琅的历史演变、制作工艺、器物造型、装饰图案等方面,呈现独具匠心的中国工艺美术,展示珐琅器的前世今生。

展览导赏|《西艺东扬 盛世华彩——馆藏珐琅器展》(二)
展览导赏|《西艺东扬 盛世华彩——馆藏珐琅器展》(二)

技术精湛的综合工艺

珐琅工艺产生于外国,大约13世纪元朝时期,掐丝珐琅工艺经过北方草原之路,后途经南方茶马古道或是由于战乱和朝代的更迭等原因传入中国。大约17世纪中叶,画珐琅工艺由欧洲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也传入了中国。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将珐琅艺术结合了中国传统文化,诞生了独具特色的中国景泰蓝(掐丝珐琅)艺术,景泰蓝以它那鲜明的民族风格和绚丽的艺术风采,在世界掐丝珐琅工艺中独树一帜。而画珐琅则孕育了中国瓷器的巅峰之作——珐琅彩瓷。珐琅工艺融汇东西,中西合璧,根据制作方法和工艺特点大致可分掐丝珐琅、内填珐琅(即嵌胎珐琅)、画珐琅、透明珐琅等。下面介绍两种主要的工艺:掐丝珐琅和画珐琅。

展览导赏|《西艺东扬 盛世华彩——馆藏珐琅器展》(二)

掐丝珐琅

掐丝珐琅(即俗称景泰蓝),它的制作大致可以分为7个步骤:制胎,即以红铜板制出器形;掐丝,即将压扁的铜丝依设计饰纹粘牢于胎体;烧焊,将其再次焊接牢实;点蓝,依饰纹中颜色依次上釉彩,先点地,次点花,再点蓝,后加亮白;烧蓝,点一次蓝即烧一次,重复多者可达3次;磨光,以细砂石、黄石及木炭分别逐次打磨光滑蓝料与铜丝的粗糙处;镀金,即抛光除锈的最后一道工序。可以说,掐丝珐琅的制作工艺既运用了青铜工艺,又利用了瓷器工艺,同时又大量引进了传统绘画和雕刻技艺,堪称中国传统工艺的集大成者。

展览导赏|《西艺东扬 盛世华彩——馆藏珐琅器展》(二)
展览导赏|《西艺东扬 盛世华彩——馆藏珐琅器展》(二)
展览导赏|《西艺东扬 盛世华彩——馆藏珐琅器展》(二)

画珐琅

画珐琅先在红铜胎上涂白色珐琅釉,放入窑烧制,表面平滑后,施以各种颜色的珐琅料绘饰图案,再经过二次烧制而成。这种工艺晚于錾胎和掐丝珐琅。清代康熙晚期,将铜胎画珐琅技法移植到瓷胎上而创新出一种彩瓷,清宫档案称“瓷胎画珐琅”,后人称为“珐琅彩”。

展览导赏|《西艺东扬 盛世华彩——馆藏珐琅器展》(二)
展览导赏|《西艺东扬 盛世华彩——馆藏珐琅器展》(二)
展览导赏|《西艺东扬 盛世华彩——馆藏珐琅器展》(二)

国之瑰宝,与世同辉。欢迎广大观众来到济南市博物馆,让我们一起走进融汇东西、华美绚丽的珐琅世界,领略其流转光韵的精致魅力。

地点:济南市博物馆一楼四展厅

展期:2022年春节——12月中旬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田可新 通讯员贾名杰 报道)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