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生而不養?養比生重要!養娃,是往親子情感賬戶存錢的過程

文|彌小木

當媽10幾年,好像沒有想過為什麼要生小孩?

為什麼生小孩?最近看的《養育你内心的小孩》這本書裡,提到的幾個說法,包括了大部分人的回答了:

為了人生的完整

為了内心的秩序感

傳宗接代

不管生孩子的理由是什麼,生孩子前,需要思考的一個問題是:生孩子重要,還是養孩子重要?這兩天在追的《人世間》電視劇,倒是很好地回答了這個問題。

周蓉為了自己的愛情與事業,生了女兒,卻将女兒留給自己的弟弟養了10幾年。等女兒大了,才發現女兒跟自己不親,各種難受。

生孩子重要?還是養孩子重要?《人世間》裡的鄭娟直白地回答了:當然養重要。

養孩子是門技術活,家長與孩子的親子關系,就像銀行賬戶一樣,平時不積累,賬戶就會是空的。如何在平時就往親子情感賬戶裡存錢?《養育你内心的小孩》裡分享的一些内容,值得父母們學習。

生而不養?養比生重要!養娃,是往親子情感賬戶存錢的過程

《養育你内心的小孩》是心理咨詢師叢非從,分享一個人與自己相處的心理書籍。一個強大的人的内心,離不開五種感覺。哪五種感覺?安全感、自由感、價值感、意義感、親密感。在育兒的過程中,又可以将這五感分成兩個層次。基礎的生存基石,内在的精神支柱。

合理建構孩子的生存基石

何帆的《變量4》裡,提到用終局思維考慮養育孩子,會考慮到孩子長大成人,需要具備6大能力。其中的能力之一,是養活自己的能力。《媽媽讓我賣茄子》裡的媽媽,因為要離開孩子,而堅決讓孩子學會養活自己。這是一種外在的能力,除了外在的,還有内心的能力,《養育你内心的小孩》講的就是學會做父母,教會孩子滋養自己内心的能力。

叢非從在《養育你内心的小孩》裡,分析了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構築情感基礎的重點不同。具體來說,零至一歲半的孩子,是建構内心安全感的重要時機。一歲半開始,是孩子自由感形成的關鍵期。三至六歲,則是孩子價值感的形成關鍵期。

安全感、自由感、價值感,是形成孩子生存的基石。

生而不養?養比生重要!養娃,是往親子情感賬戶存錢的過程

叢非從在《養育你内心的小孩》裡,分享了一些缺失的原因。造成一個孩子沒有安全感、自由感缺失、低價值感的因素裡,有一些共通性。看這些共通性,對照我們自己的育兒方式,能起到警醒作用。總結起來,有三點,值得為人父母的我們學習。

1.暴力已過時

暴力養育這個因素,會造成孩子的安全感、自由感缺失。而暴力養育,是會代代傳遞的。在《養育你内心的小孩》裡,能看到很多受訪者的内心獨白,對暴力養育造成的痛苦,要很多年才能釋懷,有些人一生都困在“暴力”的困局裡。

我家老大提過,她曾經在舞蹈班,見過一個同學的腿上都是烏青,觸目驚心。當時我們還讨論過,當孩子遭遇家長的暴力時,該怎麼做?讨論到最後,似乎是一個無解的狀态,除非家長自己有所覺悟。

暴力解決不了孩子的“問題”,大人伸出的每一拳,消耗的都是親子情感賬戶的存款。

2.學會說話

最近看到一本很有意思的書名,《當了媽媽後,重新學說話》,這本書還沒看,但是書名卻說出了我的心聲。越發覺得,和孩子說話,是為人父母需要學習的一項技能。

從用詞、語氣、到表情,與說話有關的,都需要重新學一遍。如果有父母上崗證,學會和孩子好好說話,也是要設定的一門課程。

在《養育你内心的小孩》裡,叢非從分享的造成孩子安全感、自由感、價值感缺失的原因,其中都有因為父母的表達方式引起的。比如,孩子一做錯事,大人就指責抱怨,在不斷指責抱怨的過程中,不僅僅打掉的是孩子安全感、自由感、價值感的基石,更是會讓孩子養成指責抱怨的思維表達方式。一個遇事隻會指責抱怨的人,在他的成長過程中,将會遇到更多的困難。

除了指責抱怨,還有父母的“單向輸出”的教育。什麼是“單向輸出”?簡單來說,就是父母隻負責張嘴說話,不負責聽孩子說什麼。溝通是雙向的,而“單向輸出”的方式,并不能叫“溝通”。“單向輸出”的溝通方式,是父母主動關閉了親子交流的通道。這裡的“單向輸出”包括,父母愛講各種看起來邏輯自洽的道理,父母傳遞的恐懼意識,以及在背後對他人的負面評價。

還有的家長很難對孩子誇出口,如何誇孩子,倒是可以跟谷愛淩的外婆學習。谷愛淩鋼琴才三級,她的外婆都覺得谷愛淩彈得有十級那麼好。跑步第二名,外婆能大喊着第一。谷愛淩外婆對她的無條件誇獎,讓谷愛淩印象深刻。誇孩子,也有門道。

說話是一門藝術,學會和孩子說話,是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自由感、價值感的重要方式。

3.養娃不過度

凡事過度就有了副作用,養娃也是如此。父母對孩子的過度關注,将自己的期待強加給孩子,會讓孩子無法承受,削弱孩子的價值感。而過度忽視,又對孩子的安全感建立不利。

在養孩子的過程裡,幫助孩子建立起安全感、自由感和價值感,親子關系中良好親密感的形成,就會是水到渠成的一件事。而這四者,是孩子内心的一股精神力量。這股力量,會帶着他們在長大成人的過程裡,不斷成長。

生而不養?養比生重要!養娃,是往親子情感賬戶存錢的過程

有能力找到生活的意義感

在孩子小的時候,幫助他們建立良好的安全感、自由感、價值感,是為了讓他們有獨闖天下的勇氣與底氣。按叢非從在《養育你内心的小孩》裡的說法,就是心中有“意義感”。

意義感,指一個人能活在當下,享受當下的生活。在意義感的層次,能給到我們為人父母的啟示有兩點:

1.學着享受生活,發揮言傳身教的力量

2.不剝奪孩子對生活的熱愛

“如果你的父母是懂得享受生活的,他們就會帶着你一起去體驗這個世界的美好。”我相信叢非從的這句話。這是“言傳身教”的一種力量,想讓孩子學會享受生活,先從自己做起。同時也不剝奪孩子對生活的熱愛,和孩子一起體驗生活,體會成長的力量。

生孩子容易,養孩子不易。如何讓孩子長大成人?這是一個很大的話題,看起來需要考慮很多的方面,而根本的,是讓孩子有一個強大的内心。強大的内心如何來?在父母與孩子相處的日常生活裡,一點點注入。

我是彌小木,一位真誠的閱讀分享者。

繼續閱讀